特約撰稿劉繼勇
近日,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s,AAs)這一曾經引起過廣泛關注的中藥成分,再一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也就此問題及時作出了回應。
那麼,馬兜鈴酸究竟是何方神聖,作為普通人群又該如何認識中藥的安全性呢?
馬兜鈴酸,何方神聖?
馬兜鈴酸也被稱為馬兜鈴總酸、增噬力酸或木通甲素,是一種硝基菲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馬兜鈴屬植物中。其中,馬兜鈴、漢防己、天仙藤、細辛等均為常用的中草藥。
中醫理論認為,馬兜鈴屬的中草藥具有利尿、抗感染、消炎、抗蛇毒和抗癌等功效,因而被廣泛地用於臨床實踐中。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使用歷史。在10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藥性論》中,就有馬兜鈴科藥材的入藥記錄。根據記錄,其有「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的功效。
現代研究表明,馬兜鈴酸具有明顯的腎臟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馬兜鈴酸的安全性問題一直備受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重視。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對馬兜鈴酸藥物的警報。
2002年,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馬兜鈴酸列為一種潛在的致癌物質。同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下令禁止使用一切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
2003年及200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消了含馬兜鈴酸的藥材關木通、青木香和廣防己的藥材標準。
2012年,IARC進一步將馬兜鈴酸列為Ⅰ類致癌物質。至此,馬兜鈴酸成為「眾矢之的」。中藥的安全性問題也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熱點。
繞開這些中藥安全認識誤區
日常生活中,經常聽人們說「中藥副作用小,西藥副作用大」「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其實,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毒副作用都是相對而言的。
我國傳統中醫藥學歷來都很重視對中藥安全性的研究,也從沒迴避中藥毒副作用的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是藥三分毒」之說,在中藥臨床應用上更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論述。《神農本草經》也明確將其收錄的365種藥物按藥性、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這充分說明,我們的先人早已認識到部分中藥是有毒性的。
對中藥的合理應用,十分有講究,既要充分發揮中藥的治療效果,又要重視可能導致或加劇毒副作用產生的關鍵環節。比如,藥物採收的時間、藥物的配伍、用藥部位、加工炮製等都甚為關鍵。
中藥的臨床應用,必須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而不是簡單地「比葫蘆畫瓢」。中醫理論認為,疾病有寒熱虛實之分,中藥有寒熱溫涼之性,臨證用藥應按照中醫理論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因病而異。
中醫講究辨證處方選藥配伍,隨證加減,同時要注意用藥禁忌和用量,要做到「中病即止」。中醫「用藥之妙,在於劑量」,拋開劑量談組方、談毒性都是不科學的。另外,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任何藥品都不能隨意大劑量、長時間服用。
針對目前人們對中藥安全性認識的不足,我們應進一步加強中藥合理用藥的宣傳,使廣大公眾客觀認識中藥安全性問題;既要防止違反科學原則、誇大療效、隱瞞毒性及不良反應的錯誤宣傳,也要防止片面誇大中藥不良反應的情況,不能因類似「馬兜鈴酸」藥物的毒性存在而否定中醫藥的療效。
加強中藥安全性的基礎研究是保證傳統中醫藥繼續發揚傳承的「護身符」。加強中藥材種植、炮製的研究,從源頭上解決中藥原料的質量問題;利用現代藥理、毒理學的方法深入研究中藥毒性作用機制,闡明治療量與中毒量之間的關係、毒性產生的主要症狀和靶器官以及中毒解救的方法,揚長避短,為中醫藥這一臨床應用的安全性監護和藥物的毒性防治提供依據。
劉繼勇:藥學博士,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達醫曉護」旗下科普欄目主編李福倫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