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馬兜鈴「馬馬虎虎逗了你」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特約撰稿劉繼勇

  近日,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s,AAs)這一曾經引起過廣泛關注的中藥成分,再一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也就此問題及時作出了回應。

  那麼,馬兜鈴酸究竟是何方神聖,作為普通人群又該如何認識中藥的安全性呢?

馬兜鈴酸,何方神聖?

  馬兜鈴酸也被稱為馬兜鈴總酸、增噬力酸或木通甲素,是一種硝基菲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馬兜鈴屬植物中。其中,馬兜鈴、漢防己、天仙藤、細辛等均為常用的中草藥。

  中醫理論認為,馬兜鈴屬的中草藥具有利尿、抗感染、消炎、抗蛇毒和抗癌等功效,因而被廣泛地用於臨床實踐中。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使用歷史。在10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藥性論》中,就有馬兜鈴科藥材的入藥記錄。根據記錄,其有「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的功效。

  現代研究表明,馬兜鈴酸具有明顯的腎臟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馬兜鈴酸的安全性問題一直備受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重視。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對馬兜鈴酸藥物的警報。

  2002年,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馬兜鈴酸列為一種潛在的致癌物質。同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下令禁止使用一切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

  2003年及200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消了含馬兜鈴酸的藥材關木通、青木香和廣防己的藥材標準。

  2012年,IARC進一步將馬兜鈴酸列為Ⅰ類致癌物質。至此,馬兜鈴酸成為「眾矢之的」。中藥的安全性問題也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熱點。

繞開這些中藥安全認識誤區

  日常生活中,經常聽人們說「中藥副作用小,西藥副作用大」「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其實,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毒副作用都是相對而言的。

  我國傳統中醫藥學歷來都很重視對中藥安全性的研究,也從沒迴避中藥毒副作用的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是藥三分毒」之說,在中藥臨床應用上更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論述。《神農本草經》也明確將其收錄的365種藥物按藥性、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這充分說明,我們的先人早已認識到部分中藥是有毒性的。

  對中藥的合理應用,十分有講究,既要充分發揮中藥的治療效果,又要重視可能導致或加劇毒副作用產生的關鍵環節。比如,藥物採收的時間、藥物的配伍、用藥部位、加工炮製等都甚為關鍵。

  中藥的臨床應用,必須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而不是簡單地「比葫蘆畫瓢」。中醫理論認為,疾病有寒熱虛實之分,中藥有寒熱溫涼之性,臨證用藥應按照中醫理論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因病而異。

  中醫講究辨證處方選藥配伍,隨證加減,同時要注意用藥禁忌和用量,要做到「中病即止」。中醫「用藥之妙,在於劑量」,拋開劑量談組方、談毒性都是不科學的。另外,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任何藥品都不能隨意大劑量、長時間服用。

  針對目前人們對中藥安全性認識的不足,我們應進一步加強中藥合理用藥的宣傳,使廣大公眾客觀認識中藥安全性問題;既要防止違反科學原則、誇大療效、隱瞞毒性及不良反應的錯誤宣傳,也要防止片面誇大中藥不良反應的情況,不能因類似「馬兜鈴酸」藥物的毒性存在而否定中醫藥的療效。

  加強中藥安全性的基礎研究是保證傳統中醫藥繼續發揚傳承的「護身符」。加強中藥材種植、炮製的研究,從源頭上解決中藥原料的質量問題;利用現代藥理、毒理學的方法深入研究中藥毒性作用機制,闡明治療量與中毒量之間的關係、毒性產生的主要症狀和靶器官以及中毒解救的方法,揚長避短,為中醫藥這一臨床應用的安全性監護和藥物的毒性防治提供依據。

  劉繼勇:藥學博士,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達醫曉護」旗下科普欄目主編李福倫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中藥含有的馬兜鈴酸致肝癌 含此成分的藥物千萬別再吃!
    中藥含有的馬兜鈴酸致肝癌 含此成分的藥物千萬別再吃!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登上了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封面,該論文顯示,含馬兜鈴酸的有毒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 馬兜鈴,養好馬兜鈴的十大問題!簡單易懂的問答模式
    第一張馬兜鈴有沒有女王的感覺?其花語還寓意只要健康地成長,你的美,遲早會被發現的,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馬兜鈴也天藍尖瓣木,是一種草質藤本植物,原產於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南部,可以作為吊籃植物。花朵形似小型象鼻子,馬兜鈴能在整個夏天盛開,馬兜鈴也是很好養的,但不少花友在養護馬兜鈴經常會遇到一些養護問題,花果小編就給大家解答養護馬兜鈴的常見問題。養護馬兜鈴常見問題解答讓我們通過下面這些通俗易懂的問答模式,更直觀了解的養護馬兜鈴的方法。
  • 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
    FRUCTUS【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馬兜鈴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乾燥成熟果實。【注意事項】本品含馬兜鈴酸,可引起腎臟損害等不良反應;兒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 馬兜鈴與北馬兜鈴如何區分
    馬兜鈴和北馬兜鈴都是馬兜鈴科馬兜鈴屬纏繞草本植物,但兩種的外形、分布區域和用途都有一定的區別。下面我就談談這個問題。一,馬兜鈴和北馬兜鈴的共同特點植物性狀都是纏繞草本;葉互生,葉邊全緣或帶波狀;花不整齊,花被長管狀,彎曲,基部膨大,花被邊緣全緣,口部沒有附屬物;果實都是蒴果,成熟後六瓣裂。
  • 專家闢謠:魚腥草裡沒有馬兜鈴酸
    別緊張 重慶多位專家告訴你真相  華龍網10月25日6時訊(記者 黃宇)折耳根又名魚腥草,不少重慶人都喜歡吃。近日,權威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在亞洲地區,肝癌與馬兜鈴酸導致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有人指出,魚腥草就含有馬兜鈴酸,常吃可能致癌,這嚇壞了不少重慶人。事實真是如此嗎?華龍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答案或許會讓你鬆一口氣。
  • 馬兜鈴和北馬兜鈴如何識別
    馬兜鈴和北馬兜鈴都是馬兜鈴科馬兜鈴屬纏繞草本植物,但兩種的外形、分布區域和用途都有一定的區別。下面我就談談這個問題。一,馬兜鈴和北馬兜鈴的共同特點植物性狀都是纏繞草本;葉互生,葉邊全緣或帶波狀;花不整齊,花被長管狀,彎曲,基部膨大,花被邊緣全緣,口部沒有附屬物;果實都是蒴果,成熟後六瓣裂。
  • 馬兜鈴
    先看看藥典內容:其果稱馬兜鈴,其莖稱天仙藤,其根稱青木香,下面分別介紹。馬兜鈴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 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採收,乾燥。【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肺、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 馬兜鈴酸致癌?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最近幾天,一個關於「馬兜鈴酸致癌」的話題令醫療圈不淡定了。馬兜鈴酸是什麼?馬兜鈴酸真的致癌嗎?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據港媒報導,2017年10月19日,臺灣長庚醫院的一項研究結果問世了,研究人員在分析了98名肝癌患者基因的基礎上,發現有80%和馬兜鈴酸關係密切: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含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
  • 《團圓飯》銀屏情侶傳緋聞 李依玲:別逗了
    對於娛樂圈很多銀屏情侶時常傳出各種緋聞,甚至有些「假戲真做」,李依玲笑言,別逗了,這種事情目前為止沒有在她身上發生過。  呼聲四起  在熱播軍旅劇《火藍刀鋒》中,李依玲飾演的沈鴿和楊志剛飾演的蔣小魚從打打鬧鬧到惺惺相惜,兩人從戲劇化的相識,就開始了傳奇搞笑的「戀愛之旅」,頗有不是冤家不聚頭的感覺,一見面就互掐鬥氣。
  • 馬兜鈴酸,及含馬兜鈴酸的中成藥和中草藥!
    其實,馬兜鈴酸和癌症之間的關係,早已被嚷嚷了很多年,只是之前一直沒有實錘。最早引起人們警惕的,是馬兜鈴酸和泌尿系統癌症的關係——馬兜鈴酸早在2001年,美國藥品食品監督局(FDA)就發出過警告,提醒消費者不要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產品。
  • 你吃的中成藥,正在害你得肝癌|中藥|馬兜鈴|腎衰竭_網易新聞
    你和父母吃了這麼多年的中藥和中成藥——馬兜鈴內醯胺。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會在服用者的身體裡留下鮮明的細胞誘變痕跡,所以當臺灣學者找來98個臺灣肝癌病人的腫瘤組織後,他們發現其中76個(高達78%)病人的基因突變特徵和馬兜鈴酸導致的基因突變特徵一致,也就是馬兜鈴酸暴露。這意味著,這76個病人的肝癌,很可能就是馬兜鈴酸導致的。
  • 祛疾良藥 致癌元兇:馬兜鈴屬的藥材,你使用過嗎?
    在隨機檢測的62例患者樣本中,16例(26%)存在馬兜鈴酸與DNA形成的加合物,明確肝癌患者有馬兜鈴酸暴露。 早於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馬兜鈴酸及含馬兜鈴酸的植物列為一類致癌物。
  • 看好自家藥箱,馬兜鈴酸可能致肝癌,別拿吃好多年沒事騙自己
    關注微信公號「全民較真」,點擊底部菜單「查一查」,更多靠譜知識等你來刷)2017年10月18日,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來自新加坡和臺灣的研究人員的一篇文章。
  • 西遊記裡的馬兜鈴原來是它,別和這兩種植物弄混了
    今天在單位的花壇裡突然發現了幾株和蘿藦長的很像的野草,認真查閱資料比對後,發現竟然是馬兜鈴。這個植物相信多數國人都不陌生,在《西遊記》第六十九回,孫悟空為朱紫國王治病,用了兩味藥,一味是百草霜,其實是鍋底灰;另一個是白龍馬的尿,讓豬八戒差點給說漏了:「馬……」,孫悟空趕緊說是:「……馬兜鈴」。馬兜鈴其實是一味中藥,為多年生的纏繞性草本植物,因其成熟果實如掛於馬頸下的響鈴而得名。
  • 馬兜鈴的功效與作用
    馬兜鈴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因其形如馬頸下的響鈴而得名。有「南馬兜鈴」「北馬兜鈴」之分。性微寒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於肺熱咳喘、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 別名:水馬香果、蛇參果、三角草、秋木香罐。馬兜鈴的功效馬兜鈴苦,微寒。
  • 拿馬兜鈴酸說事的「中醫黑」陰風再起
    我們發現,在中國,你常吃的大量草藥及中成藥是致癌性極強的……難道我們想和老祖宗一樣,40歲就掛了嗎?」開篇幾句,就讓我們看到一個窮兇極惡的「中醫黑」,跪舔西方、數典忘記祖的奸佞嘴臉。「中醫黑」的伎倆,要麼拿民間土方和神話傳說說事,要麼每次都說經絡不存在,要麼盯著中藥的副作用不放,要麼拿古代人壽命說事兒。
  • 馬兜鈴酸被翻案了?
    馬兜鈴酸「指紋」的發現源於論文作者先前的一篇研究,2013年,通過對幾十例與馬兜鈴酸有關的上尿路上皮細胞癌(UTUC)病例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馬兜鈴酸導致的突變數量很多,且突變情況特殊,某個特定基因序列的A:T到T:A突變很多,後經實驗驗證,也觀察到大量A到T的突變,於是認為這是一個「指紋特徵」,即馬兜鈴酸「指紋」。
  • 雲南發現馬兜鈴科一新種——文山馬兜鈴
    圖為文山馬兜鈴。 胡遠航 攝中新網昆明1月13日電 (蔡磊)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科研人員在雲南省文山市發現馬兜鈴科一新種——文山馬兜鈴(Aristolochia wenshanensis Lei Cai, D.M.He & Z.L.Dao),該成果以「Aristolochia wenshanensis, a new species of Aristolochiaceae
  • 專家:別逗了,那樣死得更快!
    專家:別逗了,那樣死得更快!專家就直呼:別逗了,那樣只會死得更快,你看俄羅斯人遇見熊的時候有裝死過嗎?只有別慫,要不跑要不打,否則的話就只有死路一條!很多人可能認為熊是一種非常挑剔的動物,它們不喜歡吃死的動物,但其實熊不僅不挑剔,甚至吃葷也吃素,遇上人類,它們只當是加餐了,吃的是從前都沒有吃過的,更能夠滿足一下他們的味蕾,又怎麼可能認為死的人類就不吃了呢?
  • 因為馬兜鈴酸,你也聞中藥而色變了嗎?
    · 馬兜鈴酸有腎毒性,慎用含馬兜鈴酸的藥材馬兜鈴酸有明顯的腎毒性,急性中毒可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慢性中毒可導致寡細胞性腎間質纖維化,並增加泌尿系統移行細胞癌的發生率。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會導致人的腎盂癌和輸尿管癌的發生,馬兜鈴酸被列為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WHO-IARC)最高級別的第一類致癌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