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SpaceX公司的可回收火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不僅價格低,而且還有科幻色彩。相比一次性火箭,馬斯克的SpaceX公司開發的獵鷹可回收火箭,理論上可以重複使用20次以上。
在過去的多次航天發射中,獵鷹火箭的表現,一直非常引人關注,並成功利用二手發動機,實現了再次發射出色完成任務。獵鷹可回收火箭沒有不可預測的著陸地點,回收之後經過檢修,還可以再次發射,成為SpaceX公司的一大亮點。
曾經太空梭被寄予重複飛行的厚望,如今被運載火箭繼承,而且完成這項任務的只是一家私人航天公司,SpaceX公司的發展背後,看似是私人公司的勝利,卻也少不了美國聯邦財政背後支持。無論是NASA,還是美國軍事衛星發射,他們提供的市場,對SpaceX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
全球商業衛星設計公司,一般噸位比較小,對成本控制嚴格。SpaceX公司想要贏得商業衛星發射訂單,不僅要與美國同行競爭,還要與印度、歐洲、俄羅斯等企業一起競爭。成本控制嚴格之下,發射訂單競爭壓力大,帶來的是利潤下降,以及火箭有效載荷利用率不足。
與此相反,美國nasa和軍事衛星的發射任務,往往噸位比較大,給的利潤非常豐厚。美國聯合發射聯盟過去20年中,依靠獨佔100%的軍事衛星發射訂單,成為了全球舉足輕重的航天企業。如今,SpaceX公司想要進入到軍事發射領域,就要與傳統對手競爭,打破原來的軍事衛星發射圈,以及聯邦衛星發射格局,這本是一件好事,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美國軍事衛星發射,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近些年,SpaceX公司有意依靠成本控制優勢,向其發起挑戰,但是每次發射任務,卻要求使用最新型號。這是因為,軍事衛星對安全要求非常苛刻,並不願意冒險嘗鮮,使用二手運載火箭。
除了軍事衛星發射,不願意嘗試風險高的二手火箭之外,SpaceX公司還面臨另一個問題,苛刻的商業發展條件。SpaceX是馬斯克旗下的重要資產,除此之外,還有特斯拉汽車、新能源項目、星鏈計劃、火星殖民計劃等。他們中的一些項目,需要與其他國家合作,才能夠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但是,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想要接軍事衛星訂單,往往需要籤署附加條件,比如供應商不得與外國企業有合作,不得使用不含美國零部件的產品,甚至要求關聯企業也要支持美國信息安全、供應鏈完全美國化等等。
因此,SpaceX公司想要在美國發展,抓住軍事衛星訂單,獲得nasa的支持,可能會影響馬斯克的商業圈。比如特斯拉純電動汽車,並非純美國特產,裡面包含了大量外國零部件和技術。如果完全使用美國零部件,生產特斯拉電動汽車,無疑會推高成本。另外,星鏈衛星是一個全球覆蓋的天基系統,只為美國人提供服務,忽略亞洲市場,可能會無形之中提高設備的運營成本。隨著美國對信息安全,以及只用美國供應商的重視,像馬斯克這樣沒有指定美國企業作為唯一供應商的思維方式,想要接到軍事衛星訂單,受nasa資助發展SpaceX,可能最後會破壞自己的商業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