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方文學傳入中國以來,湧現了一批文學功底深厚的翻譯大師,他們總能採取最貼切的語言,把外國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傳達出來,使中國人感受到外國文學的魅力。不過,文化是交流互通的,既然外國名著能被譯成中文,那麼中國名著也一定能翻譯成英文。有趣的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把簡潔精煉的漢字翻譯成英文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不信的話,大家可以瞧一下《水滸傳》的外文名字。
《溼地上的不法之徒》、《中國的勇士們》、《強盜與士兵》、《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故事》,以上4個都是《水滸傳》的外國名字,從翻譯手法上來看,一本正經的搞笑卻確實很符合外國人的風格,不過讀起來,倒像是門外漢的直譯版本,他們完全忽略了水滸傳的精髓,只是把一些表面上的東西講了出來,實在沒什麼可取之處。
除了把「水滸傳」三個字翻譯過來外,外國人還把每個章節的名字翻譯了一遍。《強盜們設置的圈套》、《黃泥岡的襲擊》、《聖潔的寺院》、《一個英雄的故事》、《賣炊餅武大的不忠實婦人的故事》……不難看出,外國人的總結能力還是很強的,畢竟中國人一看便知,《強盜們設置的圈套》、《黃泥岡的襲擊》講的是晁蓋七人「智取生辰綱」的故事。
不過,很多人都對《聖潔的寺院》一頭霧水,不知道啥意思,實際上,它講的是病關索楊雄的故事。在這裡,「聖潔」二字乃是反諷,當時,楊雄的妻子潘巧雲與和尚裴如海私通,他們二人在寺院中幽會,這一橋段被外國人截取了出來,作為一個章節的譯名。其實,除了上述比較搞笑的名字外,《水滸傳》還有一個認可度比較高的譯名,那便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海之內皆兄弟》出自於美國女作家賽珍珠之手,她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還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時間,她對中國文學作品的理解可是實打實的,翻譯過來的名字也十分貼切。不過,身為一個中國人,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水滸」的含義。《詩經·爾雅·釋丘》中記載:「岸上平地,去水稍遠者名滸。」可見,水滸乃是水中的一片陸地,恰好與梁山泊所在位置契合。
詩仙李白也曾在《丁都護歌》中提到:「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他所說的「江滸」乃是江邊的意思,在水邊安營紮寨,也相當於「水滸」。但是,「水滸」卻有一特定的典故,《詩經》云:「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周文王的爺爺公亶父,也是西周的第一代首領,面對異族入侵時,因不願生靈塗炭,所以不戰自降,避在岐山。
後來,老百姓都感念於公亶父的大恩,於是紛紛來投,成為了他的第一批子民。漸漸地,公亶父在岐山紮根,奠定了周王朝的根基。從這一點來看,水滸傳的吸引人才的方式與其如出一轍,可見,「水滸」二字的真正含義,乃是公亶父的這段經歷,外國人沒有深入了解,自然不能翻譯出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