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 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倍

2020-12-11 光明網

喜報!重要一天!中國在這個領域,做成了一件大事!獨家探秘→

2020年12月4日,一個應該載入世界核聚變史冊的日子。核聚變關鍵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

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 倍!

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而「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新一代磁約束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它的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十倍。

之所以把可控核聚變裝置通俗地稱為「人造太陽」,是因為它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一樣,都可以理解為兩個小質量的原子聚合成一個較大的原子,能夠釋放出巨大能量。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

像「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這種特殊實驗裝置,要實現核聚變反應,關鍵的幾個條件必須具備:燃料粒子首先要達到上億攝氏度的高溫;同時要有足夠多的燃料粒子在裡面反應,有相當高的密度,還要有足夠長的能量約束時間等。

為了完成這個實驗裝置,科研人員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攻堅難題。60多名科研人員,做了上百次試驗,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內首臺大型立軸脈衝發電機組,不但讓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儲能大大提高,一臺機組就相當於一個30萬千瓦機組的供電容量,相當於一個中小型水電站。

立式脈衝發電機組研製成功了,但具體安裝又是一個難題。由於立式脈衝發電機組沒有飛輪,整個機組能量主要來自轉子,而這個轉子重達400噸,安裝精度要求非常高,偏差要小於0.05毫米。

誤差小於0.05毫米,相當於比人一根頭髮的直徑還要小。由於精度要求高,現場安裝人員總共拆裝了5次,不斷改進安裝工藝,最終才把轉子安裝到位。

安裝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一個環節:15噸的真空室,要從8米高的地方,垂直落到線圈筒體的外徑上去。而這個真空室的內腔和線圈的外壁之間,只有幾個毫米的間隙,5米的距離,科研人員整整花了幾個小時。

安裝內部可拆卸線圈結構也非常複雜,安裝28顆50釐米長的螺栓,要求的偏差也是0.05毫米。他們第一顆螺栓,就花了半個月的時間。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中最核心的關鍵部件——真空室,體積大約40多立方米,高3米多,直徑5米多,核聚變反應時,氘和氚等離子就在裡面有規律運動。真空室的製造加工、焊接安裝等都有嚴格要求。其中真空度,要求達到類似外太空的環境。

由於真空室是一個全焊接式的不規則雙曲面結構,焊接點多、焊接長度長,總焊接長度2800米,焊接難度超乎想像。

35個國家共同推進核聚變項目,2025 年有望建成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從2006年開始,由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七方共同合作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實驗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投入近50億美元,至今還在建設階段。我國陸續承擔了ITER計劃中大概9%的18個採購包製造任務,涵蓋了ITER裝置幾乎所有的關鍵部件。

在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實驗室,項目負責人李波已經在這條漫長的「人造太陽」之路上,走過了整整14年。團隊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設計出了符合「人造太陽」運行環境的關鍵部件,光是全部推倒重來就經歷了三次。

採訪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很有感慨地告訴記者,這一系列的科研創新、攻堅克難,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國家重視基礎科研,科研院所自主創新。可以先拿科研經費,再自主立項搞科研。科研機制的創新管理還吸引了各國科研人員的到來。

全球核聚變科研人員共同意識到,核聚變是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發展方向,也是一個挑戰難度極大的科研技術難題,它需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在人類共同命運的道路上,在星辰大海中去追逐全人類的能源夢想。

目前,多國合作共建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反應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在法國南部按計劃推進。35個國家組成了一個聯盟,共同推動 ITER項目,預計2025年左右建成。

半小時觀察:「可控核聚變」是利用核能的終極目標

目前我們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氣都屬於化石能源,且不說化石能源儲量有限,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汙染環境。

在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已經將新能源列為要加快壯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了尋找到一種既清潔又可持續的能源,世界各國也不約而同地把未來的能源發展方向放在了「可控核聚變」,這是利用核能的最終目標。

有科研人員孜孜不倦地奮戰, 我們期盼著,終有一天,可控核聚變能夠成為改變人類社會的清潔能源。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央視財經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人造太陽並不是太陽,一聽說人造太陽有人認為是不是造一個發光發熱的裝置,也放入空中呢?
  • 我國造出「人造太陽」,產生的溫度可達到1.5億度
    核聚變關鍵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 倍!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
  • 探秘中國人造太陽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
  • 離子溫度超過1億度,運行20秒,中國人造太陽已被韓國反超?
    當然人造太陽最終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人類提供更加清潔能源,因為它在使用的時候,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不汙染環境,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所以才成為了世界各國研究的重點。而這兩天,全球的人造太陽項目又出現了重大的突破,韓國在運行時間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性。中國人造太陽已被韓國反超?從對人造太陽的運行時間來看,確實韓國人造太陽已經超過了中國。
  • 「太陽」人造 逐夢夸父
    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之所以稱「人造太陽」,是因為它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一樣,可以理解為兩個小質量的原子聚合成一個較大的原子,能夠釋放出巨大能量。
  • 溫度超過太陽10倍!中國人造太陽來了,無限能源還遠嗎?
    2020年底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成功放電,溫度達到了1.5億攝氏度,是太陽中心溫度的10倍,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進展比西方國家的核聚變發電至少領先五年時間。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開始!」12月4日14時02分,位於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藍色電光閃爍。
  • 中國「人造太陽」有多牛?核心溫度高達2億,比太陽熱10倍
    此前,有媒體報導,新一輪「人造太陽」即將從中國升起,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 對我們來說,人造太陽顯得有點不接地氣。其實,人造太陽一般是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這是一種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與當前的核能相比,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核能使用模式。太陽之所以能夠發光發熱,就是因為存在核聚變。
  • 人造太陽「現身」!好好的太陽,為啥還要人造呢?
    人造太陽,不由得讓人想起一首兒歌《種太陽》。 可別說,之前還真有一個科學家迪斯科版《種太陽》在網際網路上大火,官方調皮,最為致命。 這個「種太陽」種的也就是「人造太陽」,這是打開核聚變能量的「閥門」,是通往人類終極能源的鑰匙。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位於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藍色電光閃爍。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中國「人造太陽」在川建成並首次放電
    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它的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十倍,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中國「人造太陽」在2020年運行,溫度是太陽的13倍
    這樣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沒有了太陽,自然也不會擁有地球,為了之後的發展奠定更多的一些基礎,人們就開始在想可不可以製造出一些人造的太陽?那就需要一些科技的力量來製造一些人造的太陽,為什麼提供生存的條件? 如關於這樣的人造太陽,其實也經歷和發展的比較長的時間,在2020年我國的人造太陽也即將進行運行,對於人造太陽這一夢想成真,也成了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發展歷史階段。
  • 35國曆時14年,「人造太陽」即將問世,加熱溫度比太陽還高10倍
    近日,全球最大的核反應堆開始組裝,這意味著「人造太陽」即將誕生,一起來看看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人類就要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了?當地時間7月28日,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開始組裝了,這項科學計劃由35個國家共同合作,包括歐盟(包括英國和瑞士)、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從2006年七方籤訂協議開始實施該計劃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4年,如今,終於啟動了組裝程序。據悉,這個組裝過程要耗時5年時間,意味著到2025年,人類就要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了。
  • 新一代「人造太陽」在成都首次放電
    今日下午,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四川成都12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盛利 攝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其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可以說難於上青天。
  • 人造太陽韓國破了中國紀錄,攝氏1億度維持20秒
    全球人造太陽核融合裝置競賽火熱展開,中國今年4月創出的攝氏1億度近10秒紀錄,如今據報被韓國打破了這項記錄;韓國核融合研究所(KFE)研發的核融合裝置KSTAR,成功讓攝氏1億度的高溫電漿體維持20秒,創下新的裡程碑。
  • 走近「人造太陽」|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EAST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磁體、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它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又有『人造太陽』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有太陽,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科研人員介紹,因為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盛利 攝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
  • 「人造太陽」重大突破!在1億度超高溫度下運行近10秒
    央視報導,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度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東方超環」EAST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是我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