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成功放電,溫度達到了1.5億攝氏度,是太陽中心溫度的10倍,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進展比西方國家的核聚變發電至少領先五年時間。
在距離地球1.5億公裡的地方,是太陽的表面,那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這也是太陽能夠近乎無限發光發熱的秘密。因此,可控核聚變裝置又被稱作「人造太陽」,換句話說,一旦能夠掌握這項技術,人類便可擁有像太陽那樣,接近無限的能源。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對可控核聚變展開研究,他們認為至少需要50年時間才有希望實現這一技術。如今60多年過去了,可控核聚變依然是困擾各國科學家的難題,有人甚至認為,即便再過50年,人類依然無法掌握這項技術!
實現可控核聚變,為什麼這麼難?
一切還得從那個被稱為「天才」的科學家說起。1905年,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質能方程,即:質量再小的物體也可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事實也的確如此,目前最容易實現的核聚變的原料是氫的兩個同位素氘和氚 ,通過使氘原子核與氚原子核發生聚變,生成氦原子核和中子。不過由於氘氚原子核都帶正電,它們之間存在排斥力,這便會阻礙核聚變的發生。若想讓二者發生聚變,則需要大約10的-15次方米的距離,大約是一根頭髮500億分之一大小,而要想實現這一點,光靠擠壓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超高溫度的環境下,原子才能猛烈運動縮短距離,這一過程,至少需要在上1億度高溫下,氘氚原子核才能克服電荷的斥力,實現核聚變。
達到上億度的高溫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經可以實現了,而難點在於,1億度的高溫足以融化與地球上的任何物質,沒有哪個容器能把反應堆裝起來!於是,科學家們想到兩個辦法約束高溫反應:一個是慣性約束。用一個內含氘和氚混合氣體的小球,然後用雷射束擊打它,讓它瞬間達到高溫高壓,從而引發核聚變反應。另一個是磁約束:利用一個環形磁場來裝下離子體,在磁力的作用下限制二者運動,原子核就能繞著磁力線方向轉圈,使它們集中在一個方向。想要用磁力實現核聚變反應,也並非易事,直到1968年,T-3等離子機溫度超過了一千萬度後,才打破瓶頸,各國紛紛更近,至此,託卡馬克裝置就成了主流技術。目前,世界各國可控核聚變的設備,主要也是磁力約束技術。
2009年我國啟動了中國環流器二號項目,2020年 12 月4日宣布首次成功放電。這也標誌著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方面,已經進入世界前列。按計劃,我國將在2070年之前實現核聚變併網發電,這就意味著,有生之年我們能夠看到人造太陽真正實現!希望那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