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小鴨》中美創作團隊在洛杉磯進行討論。(美國《僑報》)
中國僑網2月28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獨霸美國幾十年的動畫形象唐老鴨如今遇到了強勁的對手——來自中國的《豆小鴨》。即將重返美國的《豆小鴨》第二季或許能打破唐老鴨「一鴨獨大」的局面。由中國動畫工作室開發、中美團隊合力創作的學齡前動畫片《豆小鴨》(P. King Duckling)創意團隊日前抵達洛杉磯,為動畫片第二季重返美國觀眾視野而開展創意宣傳準備工作。
在一年多以前,《豆小鴨》成為第一部登陸迪士尼和奈非(Netflix)的中國動畫片。《豆小鴨》在美國的出現立即受到了美國孩子們的歡迎,如今它即將回歸觀眾的視野中。
《豆小鴨》製作人顧辰27日接受採訪回憶,角色靈感的起源來自於他和小飛機動畫公司的創始人塞利格(Josh Selig)在北京烤鴨店的聚餐。當時,他們正絞盡腦汁為新節目尋找創意,塞利格突然間靈光乍現說:「我們一起塑造一個青春、樂觀的鴨子形象吧!名字就叫豆小鴨。」
顧辰表示,其實除了名字和靈感,動畫片本身並沒有突顯中國元素。他說:「我當時做這個片子的很重要的一個初衷是怎麼樣讓今天的孩子們有共鳴。比如說,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越來越多的家長會意識到要去鼓勵啟發孩子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如何發揮他們的特長,這比跟從一個成功的標準或模式更重要。所以,我們希望這個節目給孩子們這樣一種啟發和鼓勵,創作一個角色敢想敢做,雖然有點傻,但充滿了想到就去做的活力。除了北京烤鴨店因素外,鴨子這樣『呱呱呱』往前走、抬著頭的感覺和我們想塑造的角色以及傳遞的信息是比較契合的。」
能打入美國主流動畫市場,獲得迪士尼的預購,顧辰認為除了故事和角色的精心設計外,更重要的是動畫片年齡段定位的新鮮嘗試。顧辰稱最早製作的時候並未預料到迪士尼會對《豆小鴨》有興趣:「我們關注到4歲到7歲這個年齡段的獨特性,並比較早關注這個年齡段一些心理上和相關內容的構建。當時市場上還沒有很多項目定位在這個年齡段,因此迪士尼對此非常感興趣,認為和他們想的也比較接近。對我們來說,不要想這麼遠的事情,先扎紮實實把每一步工作都做好,其實有些事情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顧辰坦誠和迪士尼合作後遇到不少困難,但他和團隊在各種挑戰中學會更多東西。如今的《豆小鴨》第二季前期工作上就運用了構建品牌影響力的新思維,除了做好動畫片本身,《豆小鴨》將在今年下半年出宣傳短片季,用52集、每集1分半的短片從另外的角度去擴展故事。
據導演透露,預計2019年開播的《豆小鴨》第二季角色將更加豐滿、畫面更加飽滿、肢體幽默更加誇張。(翁羽)
【責任編輯:李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