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了!搭載英特爾技術的首顆AI人造衛星被送入太空軌道

2020-10-26 英特爾中國

一顆名為PhiSat-1的實驗衛星現在正在地球上空大約53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上以超過27,500公裡/小時的速度運行。PhiSat-1搭載了新款高光譜熱像儀,具備機載AI處理能力,這要歸功於英特爾®Movidius™Myriad™ 2 VPU.



如今,從手機上顯示的娛樂視頻到激發人們對宇宙的探索了解,人工智慧在現代生活中已隨處可見。然而遙遠的太空軌道卻是人工智慧尚未進入的領域。


直到9月2日人工智慧進入太空軌道實現了重要突破——歐洲航天局發射了一顆大小與臺式機相當的實驗衛星,一起發送的還有45顆同樣大小的衛星。這顆名為PhiSat-1的實驗衛星現在正在地球上空大約329英裡(53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上以超過17,000英裡/小時(27,500公裡/小時)的速度運行。


PhiSat-1搭載了新款高光譜熱像儀,具備機載AI處理能力,這要歸功於英特爾® Movidius™ Myriad™ 2 VPU,這種晶片與許多智能攝像頭中的晶片,甚至售價99美元的地球自拍無人機的晶片相同。PhiSat-1實際上是一對衛星中的一顆,用於監視極地冰層和土壤水分,同時還要通過測試衛星間通信系統來創建未來的聯合衛星網絡。


Myriad 2幫助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衛星上的攝像頭會產生很多數據。作為PhiSat-1背後合作的主導方,歐洲航天局(ESA)數據系統和機載計算負責人Gianluca Furano表示:「傳感器產生數據的能力每代增加100倍,而我們下載數據的能力每代僅增加3、4、5倍。」


另外,地球隨時都有約三分之二的表面被雲層覆蓋。這意味著衛星通常會捕獲並保存大量無用的雲圖像,並通過有限的下行鏈路帶寬將其發送到地球,隨後圖像會被再次保存,由科學家(或算法)在幾小時或幾天後通過計算機進行審核——最終結果仍不過是被刪除。


Furano說:「智能邊緣,就像西方電影中的天降神兵,拯救了我們。」 團隊一致決定使用機載處理來識別和刪除無用的雲圖像——此舉節省了大約30%的帶寬。


「太空是終極邊緣,」 Ubotica(一家機器人公司)的首席技術官Aubrey Dunne說,該公司與攝像頭製造商cosine密切合作,構建並測試了PhiSat-1的硬體和軟體系統。「Myriad完全是從頭開始設計的,它能夠以極低功耗提供卓越的計算能力,非常適合太空應用。」


但是,Myriad 2原本不是為了軌道運行而設計的。Dunne解釋說,太空飛行器計算機通常會使用非常專業的「抗輻射」晶片,這些晶片「可能比最先進的商業技術落後二十年」。而且人工智慧之前一直沒有用在太空飛行器計算機上。


因此Dunne和團隊通過「輻射表徵」對Myriad晶片進行了一系列測試,以確定如何處理航天應用中發生的錯誤或磨損。



Furano表示,歐洲航天局(ESA)「從未對這麼複雜的晶片進行過輻射測試」。「我們不確定測試是否合適……我們還編寫了手冊,記錄如何從頭開始對該晶片進行全面的測試和表徵。」


第一項測試是2018年底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進行的連續36小時的輻射束爆破試驗。Dunne表示,這次測試「壓力很大」。但幸運的是這次測試和後續兩次測試「結果十分樂觀」。Myriad 2直接通過了測試,無需改裝。


就這樣,這種低功耗高性能計算機視覺晶片驟然準備就緒,可以到地球大氣層之外去冒險了。沒錯!但此時又出現了另一個挑戰。


通常,人工智慧算法是使用大量數據進行「學習」來構建或「訓練」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學習圖片是否屬於雲圖片。但鑑於攝像頭是全新的,「我們沒有任何數據,」 Furano說。「我們必須利用從現有任務中提取的合成數據進行應用程式訓練。」


這些系統和軟體的集成和測試由分布在歐洲各地的六個組織耗時四個月完成。歐洲航天局ESA的PhiSat官員Max Pastena表示:「能夠做到如此快速,如此高效的靈活性,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將所有東西準備就緒,我們感到非常自豪。」 Furano補充說,從太空飛行器開發的角度而言,這麼短的時間「是一個奇蹟」。


「英特爾在我們有需要時、遇到問題或不確定時提供後盾支持。」 Dunne說。「我們對此非常感激。」


遺憾的是,隨著火箭發射延遲、冠狀病毒肆虐和夏季風乾擾等一系列事件的接踵而至,團隊不得不等待一年多的時間才能知道PhiSat-1是否能按計劃在軌道上運行。


9月2日,火箭終於在法屬蓋亞那成功發射,這也是由Arianespace太空公司運營的首例同類衛星共享發射。為了進行初步驗證,該衛星保存了所有圖像並記錄了對每個圖像制定的雲探測決策,以便地面小組確定機載電腦的表現可達預期。


經過三周認真觀察,Pastena宣布:「太空的歷史也有我們的一章了。」


歐洲航天局(ESA)宣布,聯合團隊「很高興在軌道衛星上揭示地球觀測圖像的首次硬體加速AI推理。」


由於衛星僅發送有用的像素,因此可以「提高帶寬利用率並顯著降低下行鏈路總成本」,還能為地面上的科學家節省時間


展望未來,低成本的AI增強小型衛星的用途數不勝數——添加了運行多個應用程式的能力後尤其如此。


英特爾Movidius技術辦事處負責人Jonathan Byrne表示:「衛星不僅可以採用專用硬體來完成特定任務,還可以切換網絡。」 Ubotica的Dunne將此稱為「衛星即服務」。


想想這樣的場景:衛星在容易發生野火的區域上空飛行,可以在數分鐘而不是數小時內發現火情並通知當地救援人員。在通常被忽略的海洋上空,衛星可以發現行為異常的船隻或環境事故。在森林和農場上空,衛星可以追蹤土壤溼度和農作物的生長。在冰上,它可以追蹤冰層厚度和正在融冰的池塘,來幫助監測氣候變化。


很多可能性都將很快得到測試:ESA和Ubotica正在打造PhiSat-2,這顆衛星將攜帶另一顆Myriad 2進入軌道。PhiSat-2將「能夠運行可通過簡單的用戶界面在飛行器運行期間進行開發、輕鬆安裝、驗證和操作的AI應用。」


對於英特爾來說,這是一個需求量較小的市場,但其潛在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正如Pastena所說,我們最終將能夠把握「地球的脈搏」。


有沒有get一些新知識?

喜歡還請支持點哦~


備註

英特爾和英特爾標識是英特爾公司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地區)的商標。

*文中涉及的其它名稱及品牌屬於各自所有者資產。

如需轉載請留言

相關焦點

  • 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飛天記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攝從首顆人造衛星到一箭三星,從無人試驗飛船到航天員太空出艙,從探測器繞月飛行到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航天事業正大步邁向國際最前沿。2020年,北鬥三號有望實現全球組網、火星探測提上日程,中國人認識和探索太空之旅正積蓄力量,向更高目標挺進。
  • 維珍軌道首次將10顆衛星送入軌道 可能對太空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1月18日,英國億萬富翁理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旗下維珍軌道公司(Virgin Orbit)當地時間周日首次將10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這標誌著一種新的低成本衛星發射方法取得成功,並可能對太空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 [視頻]60年前的今天 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進入軌道的人造衛星
    據外媒報導,60年前的今天,美國成為第二個將人造物體送入低地軌道的國家,並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Explorer-1)。
  • 斯裡蘭卡計劃在2020年將首顆納米衛星送入太空
    新華社科倫坡11月24日電(記者 唐璐 朱瑞卿)據斯裡蘭卡媒體23日報導,該國計劃於2020年將首顆納米衛星送入太空。  當地媒體報導說,斯裡蘭卡阿瑟·克拉克現代技術研究所與俄羅斯國立薩馬拉航空航天大學籤署了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國立薩馬拉航空航天大學同意提供納米衛星技術,並幫助斯裡蘭卡將衛星送入太空。
  • 布勞恩找迪士尼公司宣傳太空?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有這樣故事
    昨天我們講到,蘇聯決定研製人造衛星飛入太空,而此時遠在美國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也和蘇聯的火箭專家科羅廖夫一樣,追逐著自己的太空夢。但當時的美國政府,也正熱衷於同蘇聯進行軍備競賽,對探索太空根本提不起興趣。布勞恩的同事都抱怨說:白宮根本不重視他們的意見,唯一對太空感興趣的,只有迪士尼的那批人。
  • 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
    央視新聞11月6日消息,今天(6日)上午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經過約25分鐘的飛行,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0顆阿根廷NewSat衛星和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八一03星等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一箭十三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英特爾正在為首顆搭載本地AI處理的衛星提供處理單元
    英特爾今天詳細介紹了其對PhiSat-1的貢獻,PhiSat-1是一顆新的小型衛星,於9月2日發射到太陽同步軌道。PhiSat-1號衛星搭載了一種新型的高光譜熱像儀,還包括一個英特爾出品的Movidius Myriad 2視覺處理單元。
  • 6G 試驗衛星為何搭載太赫茲通信上天? 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
    6G 試驗衛星為何搭載太赫茲通信上天? 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 2020-11-10 14:50:49 來源: IT之家 11 時 19 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 NewSat9-18 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6G技術來了?中國發射首顆太赫茲通信衛星,一秒傳完一硬碟數據
    5G是如今的大熱門,雖然套餐費上漲不少,但用起來確實香,而美國因為技術落後,對5G產生恐懼,百般阻擾我們為全人類普及福利。但你知道嗎?我們從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就在前不久,我國首顆6G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 東方紅一號的秘密:中國首顆人造衛星發射記
    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太空向地球連續播放了28天《東方紅》。直到今天,東方紅一號仍按照最初設定的軌道,圍繞地球飛行著。據估計它至少還將繼續運行數百年。東方紅一號衛星,不僅是一顆人造衛星,更凝聚著厚重的民族精神,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榮譽。從東方紅一號開始,中國打開了太空之門。4月24日,成了「中國航天日」。
  • 日本或於2023年發射全球首顆木製人造衛星
    日本或於2023年發射全球首顆木製人造衛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財經綜合:日本住友林業公司和京都大學12月23日發布消息稱,雙方就共同開展太空樹木栽培和木材使用相關的基礎研究籤署協議,並啟動了相關計劃。
  • 長六"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新華社發(鄭逃逃 攝)一箭13星!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 令美國震驚: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內幕
    但是,幾乎沒有人會想到,當時的蘇聯政府其實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發射的那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全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會讓「蘇聯」二字譽滿全球;它也沒有料到,那一次發射竟然會成為人類步入太空的第一步。  當年曾擔任蘇聯航天泰鬥科羅廖夫第一助手的切爾託克院士近日在莫斯科的一席話披露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的內情。
  • 把骨灰送入太空!SpaceX開啟「太空葬」服務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6月24日晚,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一枚「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將152人的骨灰送入地球軌道。這是美國國防部「太空測試項目2」(STP-2)任務中包含的若干載荷之一。
  • 俄羅斯火箭在地球軌道破裂 65顆碎片是否構成太空威脅?
    俄羅斯航天局周日證實,過去發射中使用的其中一枚火箭已經漂浮在太空中,該火箭已經破裂,碎片進入了軌道。俄羅斯衛星在地球軌道破裂 65顆碎片是否構成太空威脅?該機構表示,Fregat-SB高層火箭曾於2011年用於將俄羅斯科學衛星Spektr-R送入軌道。該機構在一份聲明中證實,「崩潰發生在2020年5月8日」,位於印度洋上方0500至0600GMT之間。俄羅斯官員說:「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收集數據,以確認碎片的數量和軌道參數。」
  • 史上進入太空的"動物航天員" 中國送小狗上天試飛
    196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進入太空之前,就至少有10隻太空犬被前蘇聯送入了空間軌道。這些太空犬出身卑微,之前都是莫斯科的流浪犬,而且都是雌犬。科學家們覺得它們可能比家犬更能忍受太空飛行嚴酷的環境。而選擇雌犬,是因為它們的性情溫和而且不需抬腿尿尿。
  • 不可忽視的地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政治意義
    無疑人類第一次將衛星送入軌道的那一刻,具有劃時代的意,而對於美國人來說,除了震驚還有挫敗。蘇聯人造衛星掀開太空探索開端「Sputnik」來自俄語,意思是「全球旅行的伴侶」。它是一個很小的金屬球,重量只有83公斤(184磅),由R7火箭送入太空。
  • 美私營企業成功發射運載火箭 模擬衛星進入軌道
    ———美國SpaceX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沒有政府支持,沒有任何已有的硬體,沒有俄羅斯的引擎,沒有洲際飛彈的發動機,從無到有自行設計的「獵鷹1」號運載火箭,在世界標準時間9月28日23時15分成功將一顆模擬衛星送入地球軌道。SpaceX成為世界上首個完成這一壯舉的私營公司。
  • 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地球軌道 60 年了,它對全人類的影響和改變是...
    特斯拉 CEO Elon Musk 在 2002 年創辦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最新的計劃是從 2019 年開始通過「獵鷹 9 號」火箭發射高速網絡衛星,為全球提供高速網絡服務,最終的目標是到 2024 年之前把 4425 顆衛星送入太空。
  • 嫦娥號探月為國爭光,最早探索太空的中國與美蘇航天技術哪家強?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嫦娥5號是負責嫦娥三期工程"採樣返回"任務的中國首顆地月採樣往返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