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60年前的今天 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進入軌道的人造衛星

2020-11-28 cnBeta

據外媒報導,60年前的今天,美國成為第二個將人造物體送入低地軌道的國家,並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Explorer-1)。探險者1號的發射是在美國與蘇聯冷戰期間進行的。蘇聯在1957年10月成功發射了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1)人造衛星,震驚世界。

太空探索已經走了很長的路。今天,太空環境的探索,至少在某些方面被認為是國際合作的一個領域,但它曾經是一個技術競爭激烈的舞臺。在蘇聯發射Sputnik-1衛星不到四個月時間,美國就發射了Explorer 1衛星。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工作人員在William H. Pickering 博士的領導下,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完成Explorer 1衛星的設計和研製。

Explorer 1上搭載的主要科學儀器是一個宇宙射線探測器,負責觀測近地空間的輻射環境。該衛星還搭載了一系列溫度傳感器,以及設計用於記錄與微小隕石碰撞次數的設備。這些數據通過四個鞭狀天線的幫助下傳回地球,這些天線形成一個單旋翼天線,另外兩個發射器安裝在太空飛行器的主體上。

為了使衛星進入軌道,美國宇航局使用了一枚 Jupiter-C火箭。 Jupiter-C火箭本質上是紅石彈道飛彈。紅石彈道飛彈及其前身德國V-2火箭是韋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博士的研發成果,他是現代火箭之父,他於1945年將技術從德國帶到美國,作為「回形針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的一部分。

1958年2月1日,22米長的Jupiter-C火箭攜帶Explorer-1衛星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這顆衛星在高偏心率軌道環繞地球,與地球表面的距離在354公裡到2515公裡之間。Explorer-1衛星軌道周期為114.8分鐘,並圍繞其長軸每分鐘旋轉750次,迫使鞭狀天線保持完全伸展。

隨後美國很快發射了第二顆人造衛星Explorer 3(在Explorer 2發射失敗後)。這兩顆衛星一起收集了導致範·愛倫輻射帶突破性發現的數據。

1958年5月23日科學家收到Explorer-1最後一次傳輸的數據,之後探因電池耗盡而終止工作。1970年3月31日,第三顆發射到太空的衛星在地球大氣中燃燒,共繞地球飛行58376圈。

Explorer-1衛星現在和Sputnik系列衛星一起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人類探索太陽系,更好地了解我們在宇宙中位置的不可思議之旅的起點。

相關焦點

  • 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地球軌道 60 年了,它對全人類的影響和改變是...
    1957 年 10 月 4 日晚一顆沙灘排球大小的衛星從哈薩克斯坦的沙漠城市——拜科努爾(這裡曾是前蘇聯的航天城)發射進入太空,衛星隨後來到近地軌道,伴隨地球開始圍繞太陽旋轉,它被取名為 Sputnik,在俄語中是「旅行伴侶」的意思。
  • 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僅重8.22千克
    在眾多人造衛星中,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比蘇聯的要出名的多,它到現在依然能夠正常運作。可以說它是現在運行的時間是最長的人造衛星了,從發射開始到現在,都還沒有停止工作過在所有的人造衛星中,它也算是鼎鼎有名了。
  • 62年前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
    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斯普特尼克1號,又譯1號衛星,發射地點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之前事先毫無徵兆,因而伴隨的影響也對全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在科學上,也在經濟上例如引起華爾街小股災,更重要的是政治上激起了美蘇兩國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主要競爭點。如果再倒退62年或許蘇聯會放棄發射這顆衛星吧?
  • 彈指五十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嘉嘉1984 經公號「嘉言1984」五十年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國際衛星標識符:1970-034A)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墜入大氣層?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意味著我們炎黃子孫千百年來的飛天夢終於從「嫦娥奔月」和「萬戶飛天」的傳說變成了現實。而東方紅一號的升空,同時也令我國的航天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裡程碑,成為了蘇、美、法、日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且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的國家。
  • 誰搶走了亞洲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名分?
    (譯註:該火箭長度只有23釐米,重量只有190克,取名「鉛筆」十分形象)此後,日本又以秋田縣道川海岸為發射場,成功發射了「Baby」、「Kappa」等型號的火箭。隨後,日本將發射場移至鹿兒島縣內之浦,在一系列測試後於1970年將日本首顆人造衛星「大隅」成功送入軌道。由此,日本成為繼美、蘇、法後第四個擁有人造衛星技術的國家,其空間探索技術也開始急速發展。
  • 美國輕蔑地稱為「大鐵塊」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在什麼背景下...
    衛星1號 50年前,前蘇聯向太空軌道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一成就震驚了西方。同年5月,科羅謬夫致信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建議用強大的作戰火箭發射第一顆地球衛星。不過,到了1956年底,火箭專家們才搞清楚,這枚火箭的單位推力不足,無法保證將如此重的衛星送入軌道,而且太空飛行儀器的研製還沒有開始。可見,把第一顆衛星送上太空是問題多多,困難重重,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 不可忽視的地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政治意義
    文章講述了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前,美國和俄羅斯為能爭取作為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所做的努力。在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國的回應和一系列舉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震驚了全世界。這一事件激發了全世界的熱情,並加速了美國羽翼未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
  • 人類對星球的探索,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升空開始
    我們的母親地球----從人造衛星的升空開始,我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環繞地球軌道,它的名字叫做斯普特尼克一號,也叫衛星一號,人類正式進入太空時代。
  • 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有這樣故事
    馮·布勞恩(右)和迪士尼布勞恩找到了美國迪士尼公司,錄製了幾期有關探索太空的節目。在節目中,他給觀眾描繪了太空探索對人類的重大意義和美好願景。節目大獲成功,吸引了數千萬的觀眾。布勞恩迅速成為了美國知名人物,不僅喚醒了公眾對探索太空的熱情,而且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1955年7月,美國政府發布公告,宣布將開展太空探索計劃,並在兩年內發射一顆人造衛星。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
    2020年中國郵政發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將《東方紅》的樂曲從太空傳到了世界各地!我們今天給讀者帶來的中國郵政官方珍藏版郵冊,內含完整大版、首日封 1 枚、極限片 1 枚,收藏價值極佳!點擊文章末尾的「閱讀原文」,即可訂購!
  • 新中國成就檔案: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上圖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度過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之後,中國科學院研製人造衛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進展。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為「651」任務。
  • 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繼《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一文後,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再次撰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向世人展示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從零起步到最終飛天的感人歷史畫卷。    張勁夫回憶,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
  • 走向宇宙的歷史——從1957年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說起
    推進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於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在蘇聯發射成功這第一顆衛星,重量只有83.6kg,大概也就是一個成年男人的體重,每96min繞地球一圈,或許現在看來,這可小衛星的體量微不足道,但這卻是人類邁向外太空的裡程碑。
  • 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在63年前的今天,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蘇聯的人造衛星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已經製成由蘇聯發射成功。運送衛星的火箭使衛星獲得了每秒八千公尺左右的必要的軌道速度。據計算,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裡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鐘,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人造衛星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信號的無線電發報機。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
  • 星光耀紅東方——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內幕
    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的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中,街頭遊行屢見不鮮,然而4月25日的遊行與以往不同——北京、上海、天津、瀋陽、西安……全國各地,幾乎萬人空巷。因為此前的一天,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呼嘯升空。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壽命只設計了20天,為啥50年了還在運行
    現目前,人類探索太空最常規的手段就是發射人造衛星。在上世紀的美蘇冷戰期間,蘇聯因為太空競賽向太空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這次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力是極為龐大的,就連我國也開始了探索太空的步伐。而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就是眾所周知的東方紅一號。
  • 地球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只運行了21天,卻帶來了人類的進步
    每年的10月的第一周,都將啟動聯合國的世界太空周,以慶祝自1957年太空時代來臨以來世界各國在太空方面的成就,因為1957年10月4日這一天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Sputnik1號是第一個繞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物體,它在美國引發了一波恐懼和焦慮,現在被稱為「人造衛星危機」。
  • 上西瓜視頻看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自古以來,人們對外太空的世界一直憑藉當代科技來探索的,並且一直抱有嚮往的心態,但只有進入了現代社會才成功的突破了這一盲目探索的瓶頸,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記載,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懷揣著整個人類對外太空探索的嚮往和希望,登上&34;一號載人飛船駛向外太空,從此對人類對太空的嚮往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因為這個突破,激發了我國科學家對於外太空科研的進一步研究,西瓜視頻創作人媽咪說Mommy Talk
  • 歷史上的今天,1971年火星第一顆人造衛星,水手9號探測器升空
    導語:歷史上的今天,1971年火星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今天是2019年5月30日,這一年的第150天。1971年的5月30日,美國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這是火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有意思的,當1971年發射的火星9號探測器剛剛走了一半的路程時,整個火星正在被一場巨大的塵暴所籠罩。火星表面70到80千米的高空被塵埃徹底籠罩,白茫茫的一片,根本無法進行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