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60年前的今天,美國成為第二個將人造物體送入低地軌道的國家,並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Explorer-1)。探險者1號的發射是在美國與蘇聯冷戰期間進行的。蘇聯在1957年10月成功發射了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1)人造衛星,震驚世界。
太空探索已經走了很長的路。今天,太空環境的探索,至少在某些方面被認為是國際合作的一個領域,但它曾經是一個技術競爭激烈的舞臺。在蘇聯發射Sputnik-1衛星不到四個月時間,美國就發射了Explorer 1衛星。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工作人員在William H. Pickering 博士的領導下,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完成Explorer 1衛星的設計和研製。
Explorer 1上搭載的主要科學儀器是一個宇宙射線探測器,負責觀測近地空間的輻射環境。該衛星還搭載了一系列溫度傳感器,以及設計用於記錄與微小隕石碰撞次數的設備。這些數據通過四個鞭狀天線的幫助下傳回地球,這些天線形成一個單旋翼天線,另外兩個發射器安裝在太空飛行器的主體上。
為了使衛星進入軌道,美國宇航局使用了一枚 Jupiter-C火箭。 Jupiter-C火箭本質上是紅石彈道飛彈。紅石彈道飛彈及其前身德國V-2火箭是韋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博士的研發成果,他是現代火箭之父,他於1945年將技術從德國帶到美國,作為「回形針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的一部分。
1958年2月1日,22米長的Jupiter-C火箭攜帶Explorer-1衛星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這顆衛星在高偏心率軌道環繞地球,與地球表面的距離在354公裡到2515公裡之間。Explorer-1衛星軌道周期為114.8分鐘,並圍繞其長軸每分鐘旋轉750次,迫使鞭狀天線保持完全伸展。
隨後美國很快發射了第二顆人造衛星Explorer 3(在Explorer 2發射失敗後)。這兩顆衛星一起收集了導致範·愛倫輻射帶突破性發現的數據。
1958年5月23日科學家收到Explorer-1最後一次傳輸的數據,之後探因電池耗盡而終止工作。1970年3月31日,第三顆發射到太空的衛星在地球大氣中燃燒,共繞地球飛行58376圈。
Explorer-1衛星現在和Sputnik系列衛星一起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人類探索太陽系,更好地了解我們在宇宙中位置的不可思議之旅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