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星球的探索,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升空開始

2020-12-07 騰訊網

我們的母親地球----從人造衛星的升空開始,我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環繞地球軌道,它的名字叫做斯普特尼克一號,也叫衛星一號,人類正式進入太空時代。探索太空已經不再是科幻故事中的場景。而實際上,衛星一號是一個很小的衛星,直徑僅有58釐米,重量則為83千克;它繞地球一周需要97分17秒,在其近日點時距離地球228千米,遠日點為947千米。儘管貌不驚人,但是它作為第一顆進入太空的人造衛星,象徵著人類的歷史踏入了新紀元。

「orbit(軌道)」這個單詞從那以後有了特定的意義。軌道可以描述衛星或其他天體的在受到引力或其他作用力下,圍繞著地球或其他天體運行的路徑或軌跡。儘管自然的力量在根本上決定了人造衛星軌道的形狀及大小,但是人類的智慧與想像力將軌道的細節描繪得無比確切。

地球的形狀是決定人造衛星近地軌道的重要因素。到了19世紀50年代,人們才知道兩極與地心的距離比赤道大約要近21千米。太空時代為我們帶來了新精度、新觀察。1958年,一項對衛星繞地軌道的分析表明,兩極的直徑比赤道的直徑短42.77千米。兩極較為扁平這一點得到了驗證,但是原本的計算略有170米的誇大。同年,科學家發現預計進入500千米圓形軌道的美國衛星先鋒一號偏離了原定軌道。

天文學家約翰·奧克菲解釋了其中的差異,因為比之曾經的理論,實際上地球的頂端較為狹窄,而中部更為寬大。同時這些發現還證明了,比之北極,南極離地心近40米。這也讓科學家們認為地球是預先成形的。

英國皇家飛機研究院的德斯蒙德·金海對這一觀點進行了精修。他和他的同時G.E.庫克根據27個衛星軌跡對地球的形狀進行了詳盡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南極比原來的數據低25.8米,北極則略高18.9米。換句話說,南極比北極離地心近44.7米。這一不對稱導致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有了10千米的偏移,大約是造成這一差異的地心到兩極距離差異的數百倍。這也表明,如果衛星軌道的精確度能達到200米,對地球的具體大小的計算精度能以米計算。

另一個關鍵的數值是地球的赤道長度。赤道的半徑是6378.14千米,兩極半徑為6356.79千米,兩者相差約21千米。這一差值也影響了衛星繞地軌道。當衛星從南半球向北半球西行時,其軌道平面在赤道處的引力作用下向西擺動。如果衛星從東到西的方向進入北半球,軌道平面就會向東擺動。這種擾動稱為「交點退行」。「交點」是衛星穿過地球赤道平面的點。

除了交點的移動外,地面觀察者發現軌道平面有另一個明顯的旋轉。這是由於地球每天繞地軸自轉造成的。在低軌道衛星的時候完成一次完整的軌道(以一個半小時計算),地球會向東轉動22.5 。觀察者會發現軌道的平面向西移動22.5°。

衛星為大地測量學(測量和繪製地球表面的科學)增加了新的維度。他們通過揭示地球引力的異常,幫助科學家勾勒出地球的真實形狀。此外,衛星已成為確定位置、距離和方向的精確工具,這些工具在導航、地球物理勘探、土木工程和洲際飛彈部署等領域都大有作為。

儘管根據地球是梨形的,可以推測赤道是一個正圓,但是事實上赤道也是一個橢圓。

地球的形狀隨經度和緯度而變化。對大量衛星軌道的分析揭示了地球的新側面。地球表面的基本參考形狀的重力等勢,稱為「大地水準面」,幾乎與海洋的平均海平面一致(忽略潮汐、風等的影響),山脈和山谷疊加在上面。如果詳細了解地心引力,就能知道海平面的形狀。引力的大小可以由衛星運行軌道的微小變化來推斷。

地球是梨形的,它的大地水準面圖顯示了地球的新特徵。一項基於80萬次觀測結果的研究顯示,印度南部有一個110米深的窪地,紐幾內亞附近有一個81米高的駝峰。美國宇航局於1978年發射的「海洋衛星」通過監測海平面高度的偏差,收集了大量關於地球形狀的數據。這是由雷達測高儀完成的,它通過記錄發送到地面的短雷達脈衝的往返時間來測量地面與它的距離。

利用雷射束可以提高大地測量的精度。這點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1992年,兩顆義大利人造衛星「Lageos一號」和「Lageos二號」進入環繞地球軌道,軌道高度590千米,但運行方向不同。它們各有426個等距的立方體角反射器,看起來像一個高爾夫球。雷射由地面站發射,衛星接收。來自30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對往返延誤進行了比較。地質學家能夠依靠這些數據監測地球地殼板塊的運動,測量地軸的擺動,更好地了解海洋潮汐。

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極大地揭示了對運行軌道進行精確重力測量的重要。人們現在知道,尼爾·阿姆斯特朗在離原定目標6公裡的地方著陸,因為當時月球表面的重力還不明確。

2004年4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史丹福大學聯合發射了「重力探測器-B」,進入了640千米的繞地軌道。引力定義為大質量物體對時空的扭曲變形。

這顆衛星對像行星這樣的大型天體扭曲空間和時間結構的方式進行了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測量,正如愛因斯坦所預測的空間曲折一樣。測量方法是以四個完美的球形石英陀螺儀,在衛星上保持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並對準恆星IM Pegasi/ HR 8703,觀察陀螺儀微小的方向變化。

陀螺儀的精度可以達到0.041弧秒。重力的變化為海洋運動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提供了不同尋常的見解。

地殼內部質量分布的不均勻是引力差異的成因。地球的重心隨著地球表面質量的重新分布而不斷變化,這是由於海洋內部質量的移動以及土壤水分、雪和地下水的移動造成的。歐洲遙感衛星ERS-1和託帕克斯衛星(也叫波塞冬衛星)收集的高度計數據顯示海洋重力場異常。託帕克斯衛星上安裝了DORIS(測軌定位系統),它可以測量衛星在參考橢球(地球表面的近似值)上方的位置和高度,精度可達10cm。

2004年的地震(過去100年來第四大地震)稍微改變了地球的形狀。它使北極移動了幾釐米,估計為2.5釐米。它使扁率(即地球的頂部扁平赤道凸起之比率)減少了一百億分之一。科學家們說,地球將持續變扁,地震只是一個延續。而這次地震使一天的時間縮短了2.68微秒。

科學家們還發現,地球的核心旋轉速度比其表面每年快約0.3 到0.5 。地球固體內核的直徑為2400千米,而流體外核的直徑為7000千米。1936年,人們才發現了地核,而知道25年前,人們才證明地核是固體而不是液體。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paceyug- Maurice-Space Yug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美國輕蔑地稱為「大鐵塊」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在什麼背景下...
    赫斯勒意味深長的回答:「因為這個『鐵塊』使人類生活進步了幾個世紀。」確實,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橫空出世,意義非同尋常……那麼,蘇聯人是怎樣研製它,又是在什麼樣的政治背景下才有了這項功勳蓋世的偉大創舉?他敏銳地意識到,人類已站到探索太空的門檻上。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壽命只設計了20天,為啥50年了還在運行
    可以說好奇心是人類發展的基石之一。而太空這種人類數千年都沒有涉足過的地方自然能激起人類無窮的好奇心。因此現在世界上,只要有實力的國家基本都在太空探索上有所建樹。現目前,人類探索太空最常規的手段就是發射人造衛星。在上世紀的美蘇冷戰期間,蘇聯因為太空競賽向太空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 誰搶走了亞洲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名分?
    隨後,日本將發射場移至鹿兒島縣內之浦,在一系列測試後於1970年將日本首顆人造衛星「大隅」成功送入軌道。由此,日本成為繼美、蘇、法後第四個擁有人造衛星技術的國家,其空間探索技術也開始急速發展。「大隅」衛星發射圖片說明:上方的銀色圓錐體是「大隅」衛星本體,下方的黑色圓球則是L-4S火箭的第四級
  • 不可忽視的地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政治意義
    文章講述了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前,美國和俄羅斯為能爭取作為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所做的努力。在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國的回應和一系列舉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震驚了全世界。這一事件激發了全世界的熱情,並加速了美國羽翼未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墜入大氣層?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意味著我們炎黃子孫千百年來的飛天夢終於從「嫦娥奔月」和「萬戶飛天」的傳說變成了現實。而東方紅一號的升空,同時也令我國的航天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裡程碑,成為了蘇、美、法、日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且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的國家。
  • 地球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只運行了21天,卻帶來了人類的進步
    每年的10月的第一周,都將啟動聯合國的世界太空周,以慶祝自1957年太空時代來臨以來世界各國在太空方面的成就,因為1957年10月4日這一天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Sputnik1號是第一個繞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物體,它在美國引發了一波恐懼和焦慮,現在被稱為「人造衛星危機」。
  • 62年前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
    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斯普特尼克1號,又譯1號衛星,發射地點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之前事先毫無徵兆,因而伴隨的影響也對全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在科學上,也在經濟上例如引起華爾街小股災,更重要的是政治上激起了美蘇兩國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主要競爭點。如果再倒退62年或許蘇聯會放棄發射這顆衛星吧?
  • 歷史上的今天,1971年火星第一顆人造衛星,水手9號探測器升空
    導語:歷史上的今天,1971年火星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今天是2019年5月30日,這一年的第150天。1971年的5月30日,美國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這是火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有意思的,當1971年發射的火星9號探測器剛剛走了一半的路程時,整個火星正在被一場巨大的塵暴所籠罩。火星表面70到80千米的高空被塵埃徹底籠罩,白茫茫的一片,根本無法進行觀測。
  • 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地球軌道 60 年了,它對全人類的影響和改變是...
    在此之前,地球一直孤單地在宇宙中旋轉,Sputnik 的出現「像地平線上一道閃爍的火花」,成為了人類打破沉寂宇宙的開端,蘇聯共產黨的要報《真理報》(Pravda)滿懷克制的喜悅心情,只在標準兩欄的版面中提及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消息,而西方媒體的相關報導則鋪天蓋地,發射 Sputnik 被認為是「太空界的珍珠港事件」。
  • 走向宇宙的歷史——從1957年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說起
    探索宇宙的奧秘,奔向廣闊而遙遠的宇宙,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推進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於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在蘇聯發射成功這第一顆衛星,重量只有83.6kg,大概也就是一個成年男人的體重,每96min繞地球一圈,或許現在看來,這可小衛星的體量微不足道,但這卻是人類邁向外太空的裡程碑。
  • 星光耀紅東方——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內幕
    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的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中,街頭遊行屢見不鮮,然而4月25日的遊行與以往不同——北京、上海、天津、瀋陽、西安……全國各地,幾乎萬人空巷。因為此前的一天,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呼嘯升空。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
    2020年中國郵政發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將《東方紅》的樂曲從太空傳到了世界各地!我們今天給讀者帶來的中國郵政官方珍藏版郵冊,內含完整大版、首日封 1 枚、極限片 1 枚,收藏價值極佳!點擊文章末尾的「閱讀原文」,即可訂購!
  • [視頻]60年前的今天 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進入軌道的人造衛星
    據外媒報導,60年前的今天,美國成為第二個將人造物體送入低地軌道的國家,並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Explorer-1)。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僅僅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飛?
    2020-12-27 13:09:24 來源: 論道今日軍中事 舉報   很早之前,全世界的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
  • 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繼《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一文後,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再次撰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向世人展示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從零起步到最終飛天的感人歷史畫卷。    張勁夫回憶,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
  • 圖說歷史上的今天: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飛行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894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號升空飛行
  • 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僅僅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飛行
    科技的迅速發展,讓人類的生活得到了不少便利,同時也解決了不少以往一直困擾著人類的難題。很早以前人類就有征服星辰大海的夢想,而如今這個夢想也變成了現實。當人類研製出第一顆人造衛星,並成功發射以後,我們終於知道了地球原本的模樣,也知道了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地球只是一顆非常渺小的星球。
  • 還記得祖國的第一顆衛星嗎?將中國拉回聯合國,在太空播放東方紅
    01-太空競賽 1957年10月4日,在距離莫斯科2000公裡之外的哈薩克丘拉坦荒漠,蘇聯拜科努爾基地發射場上,一顆人造衛星悄然升上了太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出現宣告了人類航天時代的來臨。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何失去動力50年卻依然在軌運行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展開了太空競賽,打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篇章,從那時起到現在無數個人造衛星被發射到太空中去。而如今,人造衛星已經不再是是國家之間秀肌肉的工具,而是有了更加實用的多種用途,在地球軌道上進行著自己的工作。
  • 人類何時發送了第一顆衛星?
    月亮就是一顆自然衛星,繞著地球旋轉。我們接下來深入討論一下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是人們發射到軌道上的機器,通常繞著地球。人造衛星也可以發射至其他星球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