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編譯:王雨陽
校對:孫宇峰
美編:觀夜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原文連結:
http://spaceinfo.jaxa.jp/ja/japanese_space_projects.html
日本航天之始:「鉛筆」火箭水平發射實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5年,日本東京大學在東京國分寺成功進行了「鉛筆」火箭的水平發射實驗,自此日本航天事業正式啟航。(譯註:該火箭長度只有23釐米,重量只有190克,取名「鉛筆」十分形象)此後,日本又以秋田縣道川海岸為發射場,成功發射了「Baby」、「Kappa」等型號的火箭。隨後,日本將發射場移至鹿兒島縣內之浦,在一系列測試後於1970年將日本首顆人造衛星「大隅」成功送入軌道。由此,日本成為繼美、蘇、法後第四個擁有人造衛星技術的國家,其空間探索技術也開始急速發展。
「鉛筆」火箭的水平發射實驗
「大隅」衛星發射
圖片說明:上方的銀色圓錐體是「大隅」衛星本體,下方的黑色圓球則是L-4S火箭的第四級。本體重8.9公斤,一個簡單的無線電信號源,設計壽命30小時,實際只工作了約15小時就斷電了。比東方紅1號早2個月進入太空,搶走了亞洲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名分。
宇宙開發事業集團:科學性與實用性兼顧的空間探索體制
1969年,宇宙開發事業集團(現為日本航天局JAXA)成立,其設立初衷即進行服務大眾生活的宇宙空間探索活動。加上在此前一年設立的宇宙開發委員會,兼顧科學性與實用性的日本空間探索體制由此誕生。宇宙開發事業集團不僅進行以實際應用為目的的人造衛星研發,如氣象、通信、廣播衛星等,還在火箭研發方面獲得了對火箭技術諱莫如深的美國的支持。得益於來自美國的技術進口,宇宙開發事業集團的生產技術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筑波宇宙中心
H-IIA型火箭:確立日本航天技術國際水準的首枚純國產火箭
技術進口帶來的生產水平提升,與國產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相輔相成,日本火箭技術研發順風順水。1994年純國產技術製造的H-II型火箭在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發射升空。H-II型火箭的運力可媲美目前在世界商業衛星發射中佔比60%的「阿麗亞娜」Ⅳ型運載火箭(歐洲空間局研發),由此日本的航天技術終於踏上了國際水準的舞臺。2001年,經H-II型火箭改良後的H-IIA型火箭1號試驗機成功發射升空。
H-IIA型火箭1號試驗機發射升空(種子島宇宙中心)
日本航天局成立:日本航天新的一頁
2003年10月1日,日本將宇宙科學研究所(ISAS)、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NAL)、宇宙開發事業集團(NASDA)三家機構合併,日本航天局正式成立。合併後,從基礎研究到開發應用,由同一組織負責日本航天方方面面的集中一貫體制就此形成。放眼世界,日本航天局可與歐美比肩,其成立標誌著日本的空間探索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責任編輯:王雨陽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火星快車拍攝的火衛一
圖片來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