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搶走了亞洲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名分?

2020-11-12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編譯:王雨陽

校對:孫宇峰

美編:觀夜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原文連結:

http://spaceinfo.jaxa.jp/ja/japanese_space_projects.html

日本航天之始:「鉛筆」火箭水平發射實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5年,日本東京大學在東京國分寺成功進行了「鉛筆」火箭的水平發射實驗,自此日本航天事業正式啟航。(譯註:該火箭長度只有23釐米,重量只有190克,取名「鉛筆」十分形象)此後,日本又以秋田縣道川海岸為發射場,成功發射了「Baby」、「Kappa」等型號的火箭。隨後,日本將發射場移至鹿兒島縣內之浦,在一系列測試後於1970年將日本首顆人造衛星「大隅」成功送入軌道。由此,日本成為繼美、蘇、法後第四個擁有人造衛星技術的國家,其空間探索技術也開始急速發展。

「鉛筆」火箭的水平發射實驗

「大隅」衛星發射

圖片說明:上方的銀色圓錐體是「大隅」衛星本體,下方的黑色圓球則是L-4S火箭的第四級。本體重8.9公斤,一個簡單的無線電信號源,設計壽命30小時,實際只工作了約15小時就斷電了。比東方紅1號早2個月進入太空,搶走了亞洲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名分。

宇宙開發事業集團:科學性與實用性兼顧的空間探索體制

1969年,宇宙開發事業集團(現為日本航天局JAXA)成立,其設立初衷即進行服務大眾生活的宇宙空間探索活動。加上在此前一年設立的宇宙開發委員會,兼顧科學性與實用性的日本空間探索體制由此誕生。宇宙開發事業集團不僅進行以實際應用為目的的人造衛星研發,如氣象、通信、廣播衛星等,還在火箭研發方面獲得了對火箭技術諱莫如深的美國的支持。得益於來自美國的技術進口,宇宙開發事業集團的生產技術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筑波宇宙中心

H-IIA型火箭:確立日本航天技術國際水準的首枚純國產火箭

技術進口帶來的生產水平提升,與國產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相輔相成,日本火箭技術研發順風順水。1994年純國產技術製造的H-II型火箭在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發射升空。H-II型火箭的運力可媲美目前在世界商業衛星發射中佔比60%的「阿麗亞娜」Ⅳ型運載火箭(歐洲空間局研發),由此日本的航天技術終於踏上了國際水準的舞臺。2001年,經H-II型火箭改良後的H-IIA型火箭1號試驗機成功發射升空。

H-IIA型火箭1號試驗機發射升空(種子島宇宙中心)

日本航天局成立:日本航天新的一頁

2003年10月1日,日本將宇宙科學研究所(ISAS)、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NAL)、宇宙開發事業集團(NASDA)三家機構合併,日本航天局正式成立。合併後,從基礎研究到開發應用,由同一組織負責日本航天方方面面的集中一貫體制就此形成。放眼世界,日本航天局可與歐美比肩,其成立標誌著日本的空間探索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責任編輯:王雨陽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火星快車拍攝的火衛一

圖片來源:NASA

相關焦點

  • 62年前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
    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斯普特尼克1號,又譯1號衛星,發射地點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之前事先毫無徵兆,因而伴隨的影響也對全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在科學上,也在經濟上例如引起華爾街小股災,更重要的是政治上激起了美蘇兩國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主要競爭點。如果再倒退62年或許蘇聯會放棄發射這顆衛星吧?
  • 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繼《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一文後,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再次撰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向世人展示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從零起步到最終飛天的感人歷史畫卷。    張勁夫回憶,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
  • 不可忽視的地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政治意義
    文章講述了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前,美國和俄羅斯為能爭取作為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所做的努力。在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國的回應和一系列舉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震驚了全世界。這一事件激發了全世界的熱情,並加速了美國羽翼未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
  • 新中國成就檔案: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上圖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度過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之後,中國科學院研製人造衛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進展。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為「651」任務。
  • 星光耀紅東方——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內幕
    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的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中,街頭遊行屢見不鮮,然而4月25日的遊行與以往不同——北京、上海、天津、瀋陽、西安……全國各地,幾乎萬人空巷。因為此前的一天,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呼嘯升空。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墜入大氣層?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意味著我們炎黃子孫千百年來的飛天夢終於從「嫦娥奔月」和「萬戶飛天」的傳說變成了現實。在1958年的5月,偉人發表講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就此拉開了我國研製人造衛星的序幕。  相信大家都知道,要想將一顆衛星送上太空需要頂尖的航天技術儲備和工業水平。但中國當時的情況有多艱難?一窮二白,一切需要從0開始。
  • 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僅重8.22千克
    在眾多人造衛星中,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比蘇聯的要出名的多,它到現在依然能夠正常運作。可以說它是現在運行的時間是最長的人造衛星了,從發射開始到現在,都還沒有停止工作過在所有的人造衛星中,它也算是鼎鼎有名了。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
    2020年中國郵政發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將《東方紅》的樂曲從太空傳到了世界各地!我們今天給讀者帶來的中國郵政官方珍藏版郵冊,內含完整大版、首日封 1 枚、極限片 1 枚,收藏價值極佳!點擊文章末尾的「閱讀原文」,即可訂購!
  • 地球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只運行了21天,卻帶來了人類的進步
    每年的10月的第一周,都將啟動聯合國的世界太空周,以慶祝自1957年太空時代來臨以來世界各國在太空方面的成就,因為1957年10月4日這一天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Sputnik1號是第一個繞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物體,它在美國引發了一波恐懼和焦慮,現在被稱為「人造衛星危機」。
  • 人類對星球的探索,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升空開始
    我們的母親地球----從人造衛星的升空開始,我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環繞地球軌道,它的名字叫做斯普特尼克一號,也叫衛星一號,人類正式進入太空時代。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壽命只設計了20天,為啥50年了還在運行
    現目前,人類探索太空最常規的手段就是發射人造衛星。在上世紀的美蘇冷戰期間,蘇聯因為太空競賽向太空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這次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力是極為龐大的,就連我國也開始了探索太空的步伐。而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就是眾所周知的東方紅一號。
  • 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地球軌道 60 年了,它對全人類的影響和改變是...
    在此之前,地球一直孤單地在宇宙中旋轉,Sputnik 的出現「像地平線上一道閃爍的火花」,成為了人類打破沉寂宇宙的開端,蘇聯共產黨的要報《真理報》(Pravda)滿懷克制的喜悅心情,只在標準兩欄的版面中提及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消息,而西方媒體的相關報導則鋪天蓋地,發射 Sputnik 被認為是「太空界的珍珠港事件」。
  • 彈指五十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21時50分,中國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宏亮。(音頻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無線電廣播《東方紅》樂曲和遙測訊號錄音)。
  • 美國輕蔑地稱為「大鐵塊」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在什麼背景下...
    確實,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橫空出世,意義非同尋常……那麼,蘇聯人是怎樣研製它,又是在什麼樣的政治背景下才有了這項功勳蓋世的偉大創舉?同年5月,科羅謬夫致信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建議用強大的作戰火箭發射第一顆地球衛星。不過,到了1956年底,火箭專家們才搞清楚,這枚火箭的單位推力不足,無法保證將如此重的衛星送入軌道,而且太空飛行儀器的研製還沒有開始。可見,把第一顆衛星送上太空是問題多多,困難重重,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 上西瓜視頻看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我國第一個人造衛星是「世界各國都通過自己國家的衛星技術來實現尖端的探索,正是因為這樣高速發展的衛星科技,讓我們地球以外的空間已經布滿了各種各樣的衛星,就是由於衛星技術還沒有到一種實質性的突破,所以它們只能分布在地球外圈附近按照科學家設計的行進路線進行繞圈運動,而且很少衛星進行回收,成本太高、回收速度、時間、地點都是隨機性變動性太大,還有很大的可能會對人類的家園造成難以預計的創傷,所以說衛星一旦失去了其工作的壽命失常之後還是會按照當前的軌跡繼續在外太空運轉,我們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 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僅僅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飛行
    當人類研製出第一顆人造衛星,並成功發射以後,我們終於知道了地球原本的模樣,也知道了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地球只是一顆非常渺小的星球。 在其他國家紛紛研製出人造衛星以後,我國也在不斷建設自己的航天事業,最終在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成功研製出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而這顆人造衛星的設計壽命明明僅只有20天,可為何
  • 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有這樣故事
    昨天我們講到,蘇聯決定研製人造衛星飛入太空,而此時遠在美國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也和蘇聯的火箭專家科羅廖夫一樣,追逐著自己的太空夢。但當時的美國政府,也正熱衷於同蘇聯進行軍備競賽,對探索太空根本提不起興趣。布勞恩的同事都抱怨說:白宮根本不重視他們的意見,唯一對太空感興趣的,只有迪士尼的那批人。
  • 歷史上的今天,1971年火星第一顆人造衛星,水手9號探測器升空
    導語:歷史上的今天,1971年火星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今天是2019年5月30日,這一年的第150天。1971年的5月30日,美國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這是火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有意思的,當1971年發射的火星9號探測器剛剛走了一半的路程時,整個火星正在被一場巨大的塵暴所籠罩。火星表面70到80千米的高空被塵埃徹底籠罩,白茫茫的一片,根本無法進行觀測。
  • 走向宇宙的歷史——從1957年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說起
    推進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於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在蘇聯發射成功這第一顆衛星,重量只有83.6kg,大概也就是一個成年男人的體重,每96min繞地球一圈,或許現在看來,這可小衛星的體量微不足道,但這卻是人類邁向外太空的裡程碑。
  • [視頻]60年前的今天 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進入軌道的人造衛星
    據外媒報導,60年前的今天,美國成為第二個將人造物體送入低地軌道的國家,並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Explor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