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童小洪和他養鴨場的員工都非常繁忙,隨著國內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各地餐飲業開始陸續重啟,人們對鴨肉的消費需求也在同步上升。
「就算在疫情期間,我們的鴨子都比別家的好賣,你看它們天天都在運動,條形和肉質都非常好。」就在童小洪與記者交談期間,一名工人操控著旋耕機在鴨場裡來回移動,伴隨著機械轟鳴與運行軌跡,鴨群四處奔跑躲避。
這就是童小洪口中鴨子的「運動」。
原本用來犁地的旋耕機怎麼會出現在養鴨場?這一切得從鴨子們腳下的這片「溫床」說起。
零排放綠色環保的養殖方式
2019年,養了二十多年鴨子的童小洪在市中區茅橋鎮李家村建起了一個佔地上萬平方米、共有18個養殖棚的專業養鴨場。
當記者走進這個養鴨場時發現,整個養殖區域並沒有刺鼻的氣味,周遭的環境也都沒被鴨糞所汙染。另外,與傳統的網上平養和水衝糞模式不同,這裡的鴨子全都踩在鬆軟的「泥土」上。
「下面這層不是泥土,而是由木屑鋪成,然後再混入發酵菌和鴨糞的發酵床。」童小洪一邊介紹,一邊將溫度計插入發酵床,「28.3攝氏度!在正常的溫度範圍內,說明發酵過程是健康的。」
在童小洪的養殖場內,鴨子吃、喝、拉、撒、睡全都在發酵床上一次性解決,而鴨糞就在旋耕機每日的攪拌中,反覆與木屑、飼料混合,然後發酵、分解。
「你聞不到臭味就是這個原因,鴨糞都被分解掉了,整個過程都是零排放。」童小洪說,除了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發酵床還可以作為果蔬肥料循環利用,「現在一年以上的發酵床在成都可以賣到800至1000元一噸,按我鴨場現在的量算,一年我單賣發酵床就可以收入三十四萬元,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何樂而不為呢?」
說到發酵床養殖的優勢,市中區農業農村局畜牧站站長汪宴廷為記者算了一筆帳:「發酵床通過菌種對糞汙進行分解,可以有效降低氨氮等有毒有害氣體排放,按一個存欄2000頭生豬的養殖場計算,通過發酵床養殖,每年可以減少糞汙排放2000噸左右,這是一種綠色環保的養殖方式。」
勤探索溫度溼度要科學配比
因為氣候和溼度適宜,發酵床養殖在我國北方地區已較為普遍,然而在南方,這樣經濟環保的養殖方式卻尚未普及開來。
「最大的難題就在調節乾濕度問題上。如果溼度過高,床體會板結,菌種就會死亡,如果溼度過低,它就不會發酵,菌種同樣無法存活。」為此,童小洪曾投入80餘萬元,在雅安海拔1700米的地方進行了一年的發酵床養殖試驗,「我想,如果雅安這麼溼潤的地方都可以成功,那移到樂山就一定沒問題。」
為了找到合適的乾濕比,那段時間,童小洪天天泡在雅安的養殖場,他還請來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家進行現場指導。經過反覆試驗,最終他們得到了一個科學的數字:「當溼度達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時候,酵菌就能夠充分發酵。」
實驗的成功讓童小洪非常興奮,他很快回到樂山,並在李家村新建了這個大型養鴨場,並由此成為我市第一批採用發酵床技術的養殖大戶。
如今,童小洪的養鴨場肉鴨存欄已超過6萬隻,這些肉鴨除供應成都的部分商超外,大部分都賣給了本地甜皮鴨的製作商家。
「2019年10月才開始養殖第一批鴨子,到年底就賣了3萬隻,盈利14萬元。」童小洪說,如果今年行情好,他還要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發酵床養殖不僅讓童小洪賺了錢,就連養殖場周邊的村民也都跟著獲利。
家住李家村八組的何群英曾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她和同村其餘8人一樣,常年在童小洪的養鴨場打工,而現在已經升任主管的她,月收入可達4000元,「發酵床養殖真的好,你看不僅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而且還讓我有機會就近務工,真正是一舉兩得!」
「目前,市中區共有適度規模以上的養殖場1500餘家,規模養殖場330餘家,大型規模養殖場95家。下一步我們將結合泥溪河、磨池河等小流域治理,進一步推廣這種零排放的發酵床養殖模式,讓河水更清、環境更好。」汪宴廷介紹說。(記者 馬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