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仰望星空」這句飽含詩意的話語,背後需要一個又一個的科研人員無私付出,才讓中國能夠驕傲地將話語照進現實。據悉天問一號自成功發射以來,已經順利在太空航行一億千米。這次輪到美國眼紅,中國後來居上,天問一號傳來好消息再次給我國長臉。曾經認為遙不可及的火星探測計劃,現階段已經接近成為現實。
如此成就,更是惹得西方國家頗為眼紅。即便是Bleddyn Bowen這樣西方頂尖的太空研究學者,也首肯中國的太空領域成就。他認為天問一號的出現,使得中國將會成為世界上又一個航空領域大國。不過相較於其他國家利用太空資源謀求利益的思路,中國在太空領域的開發一直堅定地保持著「自主」、「和平共享」的原則。無論是從建設出發點,還是從現階段的成果來看,這都是美國非常羨慕和眼紅的存在。
實際上之所以會說眼紅,也是因為航行過程中本身的要求便非常高。地球和火星之間的直線距離儘管有1.95億千米,但是現階段為天問一號規劃的航行路線,實際上剩餘航行距離至少還有4.7億千米。
這是由於受到太空環境的影響,在星球之間航行的過程當中,飛行器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航行路線。如果單純使用直線航行,就會被太空當中其他行星的引力所捕捉。在太空中的航行計劃,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在引力夾縫當中找到正確的航行路線。需要不斷地計算和操控,才能夠順利抵達火星。除了曲折綿延的航行軌道,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天問一號的結構當中,13個科學設備被各自分派到軌道器和巡視器兩個板塊之中。這些設備看上去在地球上非常方便攜帶,但是在太空航行的過程當中,一丁點的重量增加都需要嚴格縝密的計算。重量對於航行速度的影響不言而喻,這場長達一年之久的火星之旅,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燃料準備。之所以會選在今年開展火星計劃,也是因為今年地區和火星之間在距離上達到相對較短的航程。
天問一號現階段已經順利完成五分之一的航行路程,如果後續工作能夠依舊平穩地展開,中國將會在明年的上半年迎來歷史性的一刻。登陸火星對於中國人來說,將會是又一次太空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實際上在太空領域上的研究,中國並不是走在前沿的國家。但走得快並不代表便是最佳,中國憑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順利將此前的差距不斷縮小。
並且中國在太空開發、探索的過程當中,一直奉行著多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念。和中國在太空領域上合作的國家,不僅僅只有俄羅斯一家。此前在天問一號的構造過程當中,阿根廷的CONAE、法國的IRAP、奧地利FFG三家太空研究機構,都在不同層面上提供技術上的幫助。中國在天問一號的架構過程當中,始終奉行著聯合、和平共享的原則。
雖然此前同俄羅斯在火星探索之旅上的研究並不成功,螢火一號最後因為變軌的問題,導致計劃不得不擱淺。但是一次的失敗,並沒有打擊中國科研工作者們的決心。他們不僅選擇繼續埋頭苦幹,並且繼續堅持太空開放共享的策略,讓更多的國家加入到研究的過程當中來。
當然開放的策略,並不意味著中國放棄自主化研究的思路。從天問一號本身的隔熱層設計,到裡面的14種高精尖的科研設備設計,大部分的內容和製造都是由中方獨立自主的完成。太空領域並不是權力的角鬥場,美國根本無法限制天問一號的發展和推進。
在太空領域上中國的步伐穩固,將穩紮穩打的發展之路發揮到極致。而相較之下,美國雖擁有頂尖的科研團隊,但是卻常常處在飄忽不定的狀態。歷任總統的輪換,都喜歡將前任的國策思路推翻。美國雖然曾經擁有舉世矚目的太空成就,但是這些輝煌的軍功章,如果不思進取就很難捍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