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塗競玉
近日,「攜號轉網」服務全國施行已滿一年。北京市消協日前發布「攜號轉網」服務和5G認知調查報告,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表示在辦理「攜號轉網」過程中曾遇到過困難和阻礙,有的消費者甚至不得不因此放棄「攜號轉網」。原本以惠民為目的的一項服務,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遇到諸多阻礙。
記者詢問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得知,在2019年11月27日至2020年11月30日期間,深圳市消委會共收到106宗有關攜號轉網問題的投訴。在近一年106宗有關攜號轉網的投訴中,有85宗消費者投訴攜號轉網不成功,主要原因為原運營商捆綁了業務、開通的相關業務未解約、攜號轉網需要另外繳費、收不到授權碼等。
「2020年4月29日攜號轉網,購買了sim卡但是工作人員無法激活卡片一直無服務導致無法使用,多次在營業廳和工作人員溝通無果,也無法退款。工作人員幫我向後臺反饋並聯繫上了後臺工作人員,反饋問題後他們直接掛斷電話不予處理,多次聯繫依然給不了明確答案。」一名攜號轉網遇到困難的消費者訴稱。
這並不是偶然現象,另一名消費者也遇到了類似情況。這名消費者稱,在辦理攜號轉網業務過程中,在已結清當月所有資費後,運營商要求繳納預存話費205元才能發送攜號轉網授權碼。「我認為該行為嚴重違反了工信部下發的攜號轉網業務九項規定,損害了消費者自由選擇基礎通信服務的權利。」
針對該情況,運營商回覆:「客戶的費用沒結算,需預留費用在裡面結算後就退回客戶指定的號碼或者到服務廳退現金,畢竟轉出之前,費用需要在原運營商那裡結算。」
工信部9月份提供的數據顯示,「攜號轉網」服務正式提供以來,全國電信管理機構累計約談、通報、責令整改、行政處罰各級電信企業相關違規行為超過500次。截至8月底,全國共有超過1200萬用戶完成攜號轉網,相比已有的總計近16億手機用戶,攜號轉網率不足1%。
工信部表示,用戶選擇攜號轉網的原因中,前三名依次為選擇更優網絡、更便宜資費和更好服務。同時,實施攜號轉網後,電信企業整體資費進一步下降。工信部同時也指出,部分企業阻止、拖延用戶辦理「攜號轉網」服務,個別企業沒有堅守服務定位,將「攜號轉網」作為競爭手段等情況仍不同程度的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攜號轉網的實施本意在倒逼電信運營商優化產品服務,從而保證用戶基本權益。對運營商而言,眼下更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提升服務以更好地吸引用戶、留住用戶。應破除利益壁壘,遵循用戶至上的理念,積極滿足攜號轉網的合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