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十二經脈與十二經筋

2020-12-10 騰訊網

導讀:經筋系統與經脈系統是兩個相輔相成的系統,是經絡學說的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既往教材認為「十二經筋是經絡系統在肢體外周的連屬部分」,將兩者混為一談不利於經筋和經脈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相伴循行,兩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儘管經筋與經脈在生理、病理、功能、分布等方面有著有機的聯繫,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了解和掌握經筋與經脈的關係與異同,對於提高臨床診療水平,開闢針灸、推拿療法新領域,具有實際的和深遠的意義。

二者的區別

1. 循行之區別

1.1 體表範圍之區別 十二經筋循行分布與十二經脈基本相同,與十二經脈的外行部分基本一致,即經脈循行徑路周圍的筋肉,多屬本經經筋所轄。但也有循行至經脈未及之處者,如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也有個別的經筋循行分布不及於經脈,例如,足厥陰之筋的循行僅終止於「陰器」。

因此,在某些方面,十二經筋補充和延伸了十二經脈在體表分布循行及功能上的不足。

1.2 循行走向之區別在循行方向上,經筋與經脈也有區別。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相伴循行,但手足的經筋和經脈循行方向相反。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末端,結於關節,終於頭身,呈向心性循行,這一特點與十二經脈在循行走向上既有向心性循行又有離心性循行不同。十二經脈內聯臟腑,是運行氣血的通路,所以是順逆交錯相互銜接,周流貫注如環而無端。經筋維絡周身,無通行氣血作用,其循行方向均從四肢末端起始,向心走向軀幹頭面,聯綴四肢百骸。

1.3 循行過程之區別經筋在循行過程中有「結」、「聚」等特點,如足三陽之筋結於「頄」,各經筋之間通過結聚,在結構上相互聯繫,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協調著人體的運動。此外,十二經筋在循行途中,都聚合於四肢關節和肌肉豐盛之處,如腕、肘等處。「以筋會於節」:十二經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結聚於四肢關節部。集中結聚分布:多條經筋結聚於同一部位。如足三陽、手陽明之筋皆結於「頄」。經筋間交合聯絡:十二經筋間通過循行過程中的相交、相合而加強經筋間的聯繫。

1.4 屬絡之區別十二經筋主要循行於四肢軀幹及頭面的體表部位,雖然手足三陰之筋也內行胸腹廓中,但均不直接入臟腑,這與十二經脈內屬絡臟腑有明顯的區別。正因為如此,十二經筋的命名上皆未冠以臟腑之名。由於十二經筋不隸屬臟腑,故在臨床上對於臟腑疾病從筋論治者較少。

1.5 分布形式之區別經筋主要循行於四肢、軀體和胸腹腔,而且經筋不像經脈那樣呈線狀分布,而是較寬的立體分布與經脈伴行,呈片、面狀分布。

2. 作用之區別

十二經筋雖受經脈氣血之濡養,但二者作用各異,經筋包括了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組織。能維繫四肢百骸、主司周身關節的運動,並對周身各部分組織臟器起保護作用。經脈理論主要體現行血氣的功能,經筋理論則主要說明機體的部分組織構成。

3. 取穴方法之區別

經筋取穴是「以痛為腧」,即在病理狀態下產生的有形可查的陽性體徵,也稱「經筋病灶」;有時一個小的「病灶」可以引起一個大範圍的疼痛,而把這此小「病灶」解除就可以治癒大範圍疼痛。而經脈取穴多以「辨經取穴」為主,如同經取穴、他經取穴等,所取的穴位不一定是該病真正的「病灶」。故經筋腧穴和經脈腧穴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在某一方面經筋腧穴更能顯示它的特殊作用。

4. 病候特點之區別

經筋病候多是指經筋循行所過之處的筋肉、關節等疾患,以疼痛和運動障礙為主,其次是轉筋症。經筋病候的這種臨床表現與現代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疾病極為相似,而經脈病候一般包括十二經脈疾病和奇經八脈疾病。臨床上,經筋病多因風寒溼邪和勞損所致,其病理為「因結致病」,其病性多表現為寒證和熱證;而經脈病多因氣滯血瘀痰溼所致,其病理為「不通則痛」,其病性多表現為實證和虛證。

另外,經脈病候有傳變的過程,而經筋病變主要表現為「寒則反折筋急,熱則弛縱不收,陰痿不用」的痺痛。

總之,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趾端,循行於體表,不深入內臟,沒有與臟腑的「屬」、「絡」關係。

1、經筋與經脈的聯繫生理經筋系統與經脈系統是兩個相輔相成的系統,是經絡學說的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既往教材認為「十二經筋是經絡系統在肢體外周的連屬部分」,突出強調了經脈對經筋的濡潤滋養作用,很少強調經筋對經脈的調整功能。實際上,兩者既然交匯,就必然有相互影響和制約作用。

經筋伴經脈分布,其功能活動有賴於經脈所運行氣血的溫煦濡養以及經氣的調節,其中與足厥陰、足陽明、足太陽經及蹺脈關係最為密切。肝所藏之血,通過足厥陰經脈的運行而到達體外的同名經筋,並通過十二經脈的循環流注而營養周身肌筋關節,且足厥陰之筋絡諸筋,足厥陰筋氣充實,則能發揮對全身筋氣的調節作用。足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素問·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足太陽經脈和經筋在人體的循行分布最為廣泛,《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曰:「太陽之氣,生於膀胱之中,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蹺脈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肢體運動的功用,經筋的功能活動,還有賴於陰陽蹺脈的調節,若蹺脈脈氣失調,則會導致肢體內外側肌張力失衡。經脈與經筋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2.經筋與經脈的聯繫病理經筋病候就是經脈所屬的筋肉系統的症狀群,而經筋的功能活動,又依靠臟腑經絡氣血的濡養而得以維持,所以體表的筋肉疾患是和經脈、內臟的生理病理影響息息相通的。從整體觀點來分析經筋病候,才能全面理解經筋病候在臨床上的實用價值。經脈中氣血虧虛或者其本身出問題了,那麼經筋就得不到濡養,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經筋主束骨而利機關,經筋之藏有經脈。經筋痺痛就必然要影響經脈與絡脈。從病理角度分析,經筋痺痛會卡壓經脈,造成經脈不暢,氣血失調,出現虛實交錯的病症。故《靈樞·刺節真邪》篇提出:「一經上實而下虛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之上,令之不通」。在關節部位,經筋對絡脈的影響更為明顯。

3. 治則經筋與經脈相互關聯,故在治療上亦相互影響。經脈主運行

氣血,常受臟腑之氣的影響,其推動力有強有弱,故治之有補瀉之別。然經筋損傷,亦可直接或間接影響經脈暢通,阻礙氣血運行,從而導致臨床症狀。經脈上若有橫絡卡壓,使經脈閉阻,在病灶點以上,氣血鬱滯泛濫,病灶點以下氣血虛少,其病必難治。可見,治筋之關鍵首先要解除橫絡卡壓。十二經筋還可以通過其所含的十二經別,自四肢深入內臟,絡屬臟腑,具有間接調節臟腑的功能作用。所以,在臨床上利用十二經別的「六合」特點,掌握六腑之「氣街」(六條陽經氣行往來的徑路樞紐),將臟腑與經筋病症解除於「門戶」,具有一定臨床意義 。

結語

通過對兩者的分析與比較可以看出,經筋系統與經脈系統應該是同屬經絡學說的兩個相輔相成且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經筋與經脈同源共淵,互並為系,相伴循行,構成經絡系統的主幹線,十二經筋為十二經脈「著床」提供載體,而十二經脈又為十二經筋的「活動」提供氣血,兩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響。經筋對肌肉、關節的屈伸和肢體運動有重要作用,所以,經筋的病候,多表現在運動方面,如筋脈的牽引、拘攣、弛緩、轉筋、強直和抽搐等。故臨床必須辨明是經筋病還是經脈病,或是筋脈同病;然後再辨寒熱虛實,根據不同的證型施以不同針法,才能對症施法,法到病除。

相關焦點

  • 一味祛風溼中藥既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號稱「大能通十二經穴」
    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味號稱能通十二經脈的中藥,它的名字叫路路通。那觀其名字我們也可以記住它的主要功效,路路通,大致可以理解為全身各路都能通。在祛風寒溼藥裡有好多常見常用的藥,如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烏梢蛇,伸筋草等等。臨床中這些常用藥效果也不錯。
  • 第二節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一)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手三陰經循行的起點是從胸部始,經脯(上臂內側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陽經從手指端循臂指(經穴名)而上行於頭面部;足三陽經,從頭面部下行,經軀幹和下肢而止於足趾間;足三陰經脈,從足趾間上行而止於胸腹部。「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 十二消息卦丨 解開 經脈發病的秘密
    《素問·脈解篇》專門解釋經脈發病。很多人會認為本篇是對《靈樞·經脈篇》的解釋,其實不然。唐代醫家王冰在注釋《素問》時發現這一篇不僅和《素問》的前後經文不相連接,而且與《靈樞·經脈篇》「流注略同,所指殊異」,雖然經脈流注路線基本相同,但所指的經脈發病是不同的。這就成了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 人體十四經脈,你知道嗎?
    經脈分布於胸前、上肢內側前、拇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布於外部。本經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手少陰心經主治嗌幹/心痛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上接足太陰脾經於心中,下接手太陽小腸經於小指。經脈分布於腋下、上肢內側後緣、掌中及手小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於外部。本經首穴是極泉,末穴是少衝,左右各9穴。
  • 十二經脈分時值班 氣血不暢臟腑有恙 疾病隨著時辰走
    因為人體十二條經脈所屬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十二個時辰,所以不同經脈的氣血隨著時辰更替會出現盛衰變化。如果臟腑功能異常,在相應的時辰就會表現出特定的症狀。   中醫學強調人與自然的關聯,這種人體與自然環境相通的思想稱為「天人相應」。
  • 十二經絡有啥作用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頭部是中醫十二經絡中的手三陽和足三陽這六條陽脈匯聚的地方。所以,頭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十二經絡有什麼作用呢?《內經》裡這樣說:「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在養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漸次相傳,組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傳注系統。
  • 十二經絡這樣記憶超簡單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運行氣血、調節陰陽的主幹,是粗大的,貫通上下,溝通內外,相對來說是位於深層的。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具有網絡的含意、位於淺層、較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2經脈者,不可不通《黃帝內經》曰: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說的是,人的健康與否和經脈密切相關。又曰: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 十二時辰養生法的依據
    中醫上提得較多的十二時辰養生法,其實很早就運用在針灸上了。在針灸上,這個方法被稱作「子午流注」,是針灸按時取穴的一種操作方法。 用通俗的意思來解釋,就是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條經脈,每條經脈又聯繫著相應的臟腑。
  • 十二時辰經絡養生之道(下篇),讀懂才知道該如何養生,益壽延年
    十二時辰早在漢代時,古人就將其取了十二個好聽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的23:00-1:00子時,1:00-3:00為丑時,3:00-5:00為寅時,依次進行遞推。 而《黃帝內經》又將十二時辰與中醫的十二經脈相結合,每一個時辰對應著一個經脈,達到傳遞養生的效果。
  • 《靈樞》經脈篇,第一次詳細論述經脈,揭開人體氣血循行的奧秘
    胃之經脈,足陽明經。膀胱經脈,足太陽經。心包經脈,手厥陰經。膽之經脈,足少陽經。經脈十二,伏行分肉,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脈,過於外踝,無所隱故。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 【中醫養生】戍時敲打心包經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上接足少陰腎經於胸中,下接手少陽三焦經於無名指。經脈分布於胸脅、上肢內側中間、掌中、中指。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大體分布於經脈的外部。
  • 最神奇的時間醫學,人體十二時辰使用手冊!這才是中國人的活法
    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人體內的氣血能量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值班」。這就是子午流注,也是中國人最偉大的智慧:時間醫學。人如果順應自然界時間和氣候的變化,每天按照十二時辰養生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時辰來保養其所對應的臟腑,規律地生活養生;就可以收到強健身體、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 藥師佛法門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藥師佛法門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文:大願法師  子時養膽經法  二三到一點,子時開一天。寅時經脈氣血循行流注至肺經,肺有病的人經常會在此時醒來,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素問·刺法論篇》中記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
  • 風邪在經,太陽經氣不利,用此方治療,有立杆見影的效果
    可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主治風寒客於太陽經輸,營衛不和之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的患者。本方是對太陽中風的特殊情況而設的方劑。因為是太陽中風,所以用桂枝湯作底方,因為本證項背強痛厲害,所以加了一味葛根,來柔筋止痛。《傷寒論》說:「太陽病,相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其方劑就是在桂枝湯內加葛根三兩,餘依桂枝湯法。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十二時辰養生法助您健康養生
    古人將一天24小時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最旺,當令「值班」, 人體內的經氣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古代養生家根據晝夜陰陽的變化規律,制定了尤其適合老年人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 十二星座誰最笨?
    十二星座中誰最笨?提到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應該知道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笨蛋,大家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笨是相對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十二星座中誰最笨吧。這種行為往往被大家稱為一根筋、沒腦子。希望以後白羊座的人以後可長點心吧。二、金牛座(4/20--5/20)金牛座典型的保守固執型星座,金牛座的人做事十分的固執死板,做事情一條路走到黑,不懂得變通。別人都是吃一塹長一智,金牛座往往是吃一塹還要在吃一塹才能長記性。金牛座的人一旦做了決定很難有人能夠改變,聽不進去其他人的建議,往往一意孤行最終導致不好的後果。
  • 伸筋拔骨,強壯身體,開啟穴位、和暢經脈的——擎天轉拔
    擎天轉拔是伸筋拔骨,開啟穴位、和暢經脈一種良好的訓練手段。(一)預備式兩腳併攏,松靜站立。(二) 動作方法1.撐拔擎天:雙手腹前交握上提,翻掌上託,提踵塌腰,實腹提肛。手臂伸直,雙目平視,收額懸頂(圖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