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經筋系統與經脈系統是兩個相輔相成的系統,是經絡學說的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既往教材認為「十二經筋是經絡系統在肢體外周的連屬部分」,將兩者混為一談不利於經筋和經脈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相伴循行,兩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儘管經筋與經脈在生理、病理、功能、分布等方面有著有機的聯繫,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了解和掌握經筋與經脈的關係與異同,對於提高臨床診療水平,開闢針灸、推拿療法新領域,具有實際的和深遠的意義。
二者的區別
1. 循行之區別
1.1 體表範圍之區別 十二經筋循行分布與十二經脈基本相同,與十二經脈的外行部分基本一致,即經脈循行徑路周圍的筋肉,多屬本經經筋所轄。但也有循行至經脈未及之處者,如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也有個別的經筋循行分布不及於經脈,例如,足厥陰之筋的循行僅終止於「陰器」。
因此,在某些方面,十二經筋補充和延伸了十二經脈在體表分布循行及功能上的不足。
1.2 循行走向之區別在循行方向上,經筋與經脈也有區別。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相伴循行,但手足的經筋和經脈循行方向相反。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末端,結於關節,終於頭身,呈向心性循行,這一特點與十二經脈在循行走向上既有向心性循行又有離心性循行不同。十二經脈內聯臟腑,是運行氣血的通路,所以是順逆交錯相互銜接,周流貫注如環而無端。經筋維絡周身,無通行氣血作用,其循行方向均從四肢末端起始,向心走向軀幹頭面,聯綴四肢百骸。
1.3 循行過程之區別經筋在循行過程中有「結」、「聚」等特點,如足三陽之筋結於「頄」,各經筋之間通過結聚,在結構上相互聯繫,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協調著人體的運動。此外,十二經筋在循行途中,都聚合於四肢關節和肌肉豐盛之處,如腕、肘等處。「以筋會於節」:十二經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結聚於四肢關節部。集中結聚分布:多條經筋結聚於同一部位。如足三陽、手陽明之筋皆結於「頄」。經筋間交合聯絡:十二經筋間通過循行過程中的相交、相合而加強經筋間的聯繫。
1.4 屬絡之區別十二經筋主要循行於四肢軀幹及頭面的體表部位,雖然手足三陰之筋也內行胸腹廓中,但均不直接入臟腑,這與十二經脈內屬絡臟腑有明顯的區別。正因為如此,十二經筋的命名上皆未冠以臟腑之名。由於十二經筋不隸屬臟腑,故在臨床上對於臟腑疾病從筋論治者較少。
1.5 分布形式之區別經筋主要循行於四肢、軀體和胸腹腔,而且經筋不像經脈那樣呈線狀分布,而是較寬的立體分布與經脈伴行,呈片、面狀分布。
2. 作用之區別
十二經筋雖受經脈氣血之濡養,但二者作用各異,經筋包括了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組織。能維繫四肢百骸、主司周身關節的運動,並對周身各部分組織臟器起保護作用。經脈理論主要體現行血氣的功能,經筋理論則主要說明機體的部分組織構成。
3. 取穴方法之區別
經筋取穴是「以痛為腧」,即在病理狀態下產生的有形可查的陽性體徵,也稱「經筋病灶」;有時一個小的「病灶」可以引起一個大範圍的疼痛,而把這此小「病灶」解除就可以治癒大範圍疼痛。而經脈取穴多以「辨經取穴」為主,如同經取穴、他經取穴等,所取的穴位不一定是該病真正的「病灶」。故經筋腧穴和經脈腧穴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在某一方面經筋腧穴更能顯示它的特殊作用。
4. 病候特點之區別
經筋病候多是指經筋循行所過之處的筋肉、關節等疾患,以疼痛和運動障礙為主,其次是轉筋症。經筋病候的這種臨床表現與現代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疾病極為相似,而經脈病候一般包括十二經脈疾病和奇經八脈疾病。臨床上,經筋病多因風寒溼邪和勞損所致,其病理為「因結致病」,其病性多表現為寒證和熱證;而經脈病多因氣滯血瘀痰溼所致,其病理為「不通則痛」,其病性多表現為實證和虛證。
另外,經脈病候有傳變的過程,而經筋病變主要表現為「寒則反折筋急,熱則弛縱不收,陰痿不用」的痺痛。
總之,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趾端,循行於體表,不深入內臟,沒有與臟腑的「屬」、「絡」關係。
1、經筋與經脈的聯繫生理經筋系統與經脈系統是兩個相輔相成的系統,是經絡學說的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既往教材認為「十二經筋是經絡系統在肢體外周的連屬部分」,突出強調了經脈對經筋的濡潤滋養作用,很少強調經筋對經脈的調整功能。實際上,兩者既然交匯,就必然有相互影響和制約作用。
經筋伴經脈分布,其功能活動有賴於經脈所運行氣血的溫煦濡養以及經氣的調節,其中與足厥陰、足陽明、足太陽經及蹺脈關係最為密切。肝所藏之血,通過足厥陰經脈的運行而到達體外的同名經筋,並通過十二經脈的循環流注而營養周身肌筋關節,且足厥陰之筋絡諸筋,足厥陰筋氣充實,則能發揮對全身筋氣的調節作用。足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素問·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足太陽經脈和經筋在人體的循行分布最為廣泛,《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曰:「太陽之氣,生於膀胱之中,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蹺脈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肢體運動的功用,經筋的功能活動,還有賴於陰陽蹺脈的調節,若蹺脈脈氣失調,則會導致肢體內外側肌張力失衡。經脈與經筋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2.經筋與經脈的聯繫病理經筋病候就是經脈所屬的筋肉系統的症狀群,而經筋的功能活動,又依靠臟腑經絡氣血的濡養而得以維持,所以體表的筋肉疾患是和經脈、內臟的生理病理影響息息相通的。從整體觀點來分析經筋病候,才能全面理解經筋病候在臨床上的實用價值。經脈中氣血虧虛或者其本身出問題了,那麼經筋就得不到濡養,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經筋主束骨而利機關,經筋之藏有經脈。經筋痺痛就必然要影響經脈與絡脈。從病理角度分析,經筋痺痛會卡壓經脈,造成經脈不暢,氣血失調,出現虛實交錯的病症。故《靈樞·刺節真邪》篇提出:「一經上實而下虛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之上,令之不通」。在關節部位,經筋對絡脈的影響更為明顯。
3. 治則經筋與經脈相互關聯,故在治療上亦相互影響。經脈主運行
氣血,常受臟腑之氣的影響,其推動力有強有弱,故治之有補瀉之別。然經筋損傷,亦可直接或間接影響經脈暢通,阻礙氣血運行,從而導致臨床症狀。經脈上若有橫絡卡壓,使經脈閉阻,在病灶點以上,氣血鬱滯泛濫,病灶點以下氣血虛少,其病必難治。可見,治筋之關鍵首先要解除橫絡卡壓。十二經筋還可以通過其所含的十二經別,自四肢深入內臟,絡屬臟腑,具有間接調節臟腑的功能作用。所以,在臨床上利用十二經別的「六合」特點,掌握六腑之「氣街」(六條陽經氣行往來的徑路樞紐),將臟腑與經筋病症解除於「門戶」,具有一定臨床意義 。
結語
通過對兩者的分析與比較可以看出,經筋系統與經脈系統應該是同屬經絡學說的兩個相輔相成且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經筋與經脈同源共淵,互並為系,相伴循行,構成經絡系統的主幹線,十二經筋為十二經脈「著床」提供載體,而十二經脈又為十二經筋的「活動」提供氣血,兩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響。經筋對肌肉、關節的屈伸和肢體運動有重要作用,所以,經筋的病候,多表現在運動方面,如筋脈的牽引、拘攣、弛緩、轉筋、強直和抽搐等。故臨床必須辨明是經筋病還是經脈病,或是筋脈同病;然後再辨寒熱虛實,根據不同的證型施以不同針法,才能對症施法,法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