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分時值班 氣血不暢臟腑有恙 疾病隨著時辰走

2020-11-23 山東新聞網

中醫學強調人與自然的關聯,這種人體與自然環境相通的思想稱為「天人相應」。它主要表現在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病理變化受自然界氣候改變、晝夜晨昏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一定的規律性,中醫總結為「血氣應時而至為盛,血氣過時而去為衰」。因為人體十二條經脈所屬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十二個時辰,所以不同經脈的氣血隨著時辰更替會出現盛衰變化。如果臟腑功能異常,在相應的時辰就會表現出特定的症狀。

  中醫學強調人與自然的關聯,這種人體與自然環境相通的思想稱為「天人相應」。它主要表現在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病理變化受自然界氣候改變、晝夜晨昏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一定的規律性,中醫總結為「血氣應時而至為盛,血氣過時而去為衰」。因為人體十二條經脈所屬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十二個時辰,所以不同經脈的氣血隨著時辰更替會出現盛衰變化。如果臟腑功能異常,在相應的時辰就會表現出特定的症狀。

  早醒難眠源於膽虛肝火。子時(23點~1點)和丑時(1點~3點)分別是膽經和肝經當令的時間。子時不易入睡,或者丑時易醒且難以再睡,這種情況多半是膽氣虛或肝火過旺導致的睡眠障礙。這類人大多還會有心煩易怒、晨起口苦等症狀。

  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中醫有「肝應春」的說法。因此,春季養肝有助減輕和減緩肝膽病變的發生與發展。此時節宜多吃綠色蔬菜,如菠菜、香椿、春筍、芹菜等;經常出遊踏青,舒緩心情;每晚保證23點之前入睡,有利於肝膽經氣的疏通。

  大便失調源於肺和大腸氣虛。寅時(3點~5點)和卯時(5點~7點)分別是肺經和大腸經當令的時間,這個時段肺臟和大腸氣血旺盛,表現為人體氣機調暢,大腸傳導糟粕的功能正常。如果肺與大腸功能異常,通常就會在這個時段出現氣機失調、大便排洩異常等問題,如「五更瀉」、凌晨咳嗽、哮喘等典型病症。早上醒來以順時針方向摩腹,有利於大腸的傳導功能,從而使大便排洩順暢。按摩太淵穴(位於手腕脈搏的外側凹陷處)則可以調養肺氣。

  上午睏倦源於脾胃不足。辰時(7點~9點)和巳時(9點~11點)分別是胃經和脾經當令的時間,此時脾胃氣血旺盛,保證消化攝入的飲食和運化水液的功能正常,因此,上午人們通常精神振奮。但如果脾胃功能低下、氣血不足,就容易表現為上午明顯睏倦感,做事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等。《黃帝內經》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說法,具體在飲食方面,就是要重視早餐,平衡膳食,搭配合理。

  胸悶煩躁上火源於心腹之患。午時(11點~13點)和未時(13點~15點)分別是心經和小腸經當令的時間,此時心和小腸的氣血充盛,心藏神,小腸受盛化物。心與小腸相表裡,兩者中有一個出問題,都會互相影響,表現為胸悶、心煩不安、喉嚨痛等不適。中 醫養生學主張睡「子午覺」,即「子時大睡,午時小憩」。所以,午睡不宜過長,30分鐘左右即可,以保證心經氣血的充足,平衡陰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

  浮腫尿少源於腎和膀胱氣虛。申時(15點~17點)和酉時(17點~19點)分別是膀胱經和腎經當令的時間,此兩經氣血旺盛,努力排除身體的代謝廢物,水液代謝正常,才能保證人體「內環境」的潔淨。如果腎經虛衰,腎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功能異常,或者膀胱經氣不足,人就會出現下肢浮腫、尿少身重等症狀,下午尤其明顯。《黃帝內經》云:「腎出於湧泉」,意思是說腎經之氣如湧泉之水,源於足下,灌溉周身。睡前揉按湧泉穴(位於前腳掌中線的凹陷處)100次,可以起到養腎益精的作用,改善水腫症狀。酉時揉按太溪穴(位於足內踝後方與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至酸脹感,可以增強腎臟的生理功能。

  胸悶心慌源於心包、三焦不暢。戌時(19點~21點)和亥時(21點~23點)分別是心包經和三焦經當令的時間,此時心包與三焦氣血旺盛,可以保證人體氣機順暢,氣化功能正常。如果心包和三焦氣機不暢,人們就會在這個時段出現胸悶、心慌等不適感。此時敲揉、疏通心包經上的天泉穴(位於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即可緩解症狀。

  了解人體生命活動的節律性,熟悉十二經脈氣血對應的十二個時辰,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發現身體異常反應的信號,及早控制其發展。▲(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 王彤)

相關焦點

  • 淺談十二經脈與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末端,結於關節,終於頭身,呈向心性循行,這一特點與十二經脈在循行走向上既有向心性循行又有離心性循行不同。十二經脈內聯臟腑,是運行氣血的通路,所以是順逆交錯相互銜接,周流貫注如環而無端。經筋維絡周身,無通行氣血作用,其循行方向均從四肢末端起始,向心走向軀幹頭面,聯綴四肢百骸。
  • 十二經絡這樣記憶超簡單
    又曰: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中醫認為,經絡影響著人體氣血的運行和各個臟腑的正常運作,身體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不通身體就會有疼痛。3十二經脈這樣記憶很簡單在人體經絡系統中,以十二經脈為主幹,又稱為「十二正經」。
  • 中醫時間醫學 對應臟腑氣血
    子午是指時辰,流是流動,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論是把一天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對應十二地支,與人體十二臟腑的氣血運行及五腧穴的開合進行結合,在一日十二時辰之中人體氣血首尾相銜的循環流注,盛衰開合有時間節奏、時相特性。  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
  • 最神奇的時間醫學,人體十二時辰使用手冊!這才是中國人的活法
    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人體內的氣血能量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值班」。這就是子午流注,也是中國人最偉大的智慧:時間醫學。人如果順應自然界時間和氣候的變化,每天按照十二時辰養生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時辰來保養其所對應的臟腑,規律地生活養生;就可以收到強健身體、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 十二時辰養生法的依據
    中醫上提得較多的十二時辰養生法,其實很早就運用在針灸上了。在針灸上,這個方法被稱作「子午流注」,是針灸按時取穴的一種操作方法。 用通俗的意思來解釋,就是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條經脈,每條經脈又聯繫著相應的臟腑。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十二時辰養生法助您健康養生
    古人將一天24小時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最旺,當令「值班」, 人體內的經氣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古代養生家根據晝夜陰陽的變化規律,制定了尤其適合老年人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 為什麼說氣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營養作用:氣能為各臟腑組織提供營養物質,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作用。血對人體的作用飲食水谷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化生營氣和津液等營養成分,上輸心肺,通過心神的赤化作用,轉化為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到全身。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等。其中十二經脈是整個經絡系統的主體,是氣血運行的幹流,所以又被稱為「正經」。
  • 十二時辰養生法,子時到辰時,了解你的一天,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
    導語:我們一天有二十四小時,而一天的二十四小時對應著中醫的十二個時辰,這十二個時辰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以及與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都有著重要的聯繫。十二時辰,就是我們所知的,分別是子時(23~1時)、丑時(1~3時)、寅時(3~5時)、卯時(5~7時)、辰時(7~9時)、巳時(9~1l時)、午時(11~13時)、未時(13~15時)、申時(15~17時)、酉時(17~19時)、戌時(19~21時)、亥時(21~23)時),與之對應的就是我們的晝夜時間變化,以及我們的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的順序。
  • 藥師佛法門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藥師佛法門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文:大願法師  子時養膽經法  二三到一點,子時開一天。在時辰養生中,寅時是肺值班。這時大地陰陽開始發生轉化,由陰轉陽,這時人們需要保持熟睡。寅時睡得好的人,第二天清晨就會顯得面色紅潤,精神也充沛。寅時經脈氣血循行流注至肺經,肺有病的人經常會在此時醒來,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素問·刺法論篇》中記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
  • 十二時辰養生法,朝九晚五(巳時到申時),工作之餘也能做養生達人
    導語:有白天黑夜,也有光明和黑暗;有春夏,也有秋冬;有地球圍著太陽公轉,也有地球自轉。我們處在不斷的循環和平衡當中,一切都是既對立有統一的,中醫是一門醫學,也是一門哲學。十二時辰的運用,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 人體十四經脈,你知道嗎?
    任脈主治陰經氣血/調節月經任脈最早記載於《黃帝內經》,為人體經脈之一,屬於奇經八脈,有」陰脈之海「之稱。任脈起於胞中,止於下頜,共有關元、氣海等24腧穴。此經主要有調節陰經氣血、調節月經的作用,主要治療經脈循行部位的相關病症。
  • 十二經絡有啥作用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頭部是中醫十二經絡中的手三陽和足三陽這六條陽脈匯聚的地方。所以,頭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十二經絡有什麼作用呢?《內經》裡這樣說:「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在養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漸次相傳,組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傳注系統。
  • 艾灸和氣血有什麼關係?神奇而又實用的養生常識
    血的作用有營養與滋潤、感覺和運動的基礎、神智獲得的物質基礎、女子之本。人體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氣血」二字,《黃帝內經素問篇》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景嶽全書》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而形強。人生所賴,維斯而已。」先賢說:「氣血盈,則百病而不生。」我們身體的一切疾病,都是氣血出現問題而導致的。
  • 子時前睡最養膽 專家教你十二時辰養生法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順應十二時辰養生事半功倍,否則罹患疾病、提早衰老&nbsp&nbsp&nbsp&nbsp科學家說,人的壽命至少應有100歲。
  • 女人氣血不足危害多!艾灸5個穴位,讓氣血「動」起來!
    我們經常會說講氣血不足容易怕冷,但是什麼是氣血呢?為什麼要補血氣呢?其實很多人之所以去補氣血,屬於一種人云亦云的心理,少有了解氣血不足的的危害。其實,在中醫看來經脈「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而經脈中主要流動的就是人體的氣血。
  • 一味祛風溼中藥既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號稱「大能通十二經穴」
    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味號稱能通十二經脈的中藥,它的名字叫路路通。那觀其名字我們也可以記住它的主要功效,路路通,大致可以理解為全身各路都能通。在祛風寒溼藥裡有好多常見常用的藥,如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烏梢蛇,伸筋草等等。臨床中這些常用藥效果也不錯。
  • 中醫「十二時辰養生法」,為你解開健康密碼
    針對不同時辰所對應的臟器病症,如何運用"中醫十二時辰養生法"改善亞健康?當下年輕人流行的"朋克養生法"又真的有效嗎?8月20日晚,新華社"快看"快手直播間成功上線《神奇的中醫》系列直播節目第五期——尋找中醫的"健康密碼"。
  • 順天時而為,接地氣而活,十二時辰養生法,這樣才是最好的解讀
    導語:十二時辰養生法是我們歷史醫藥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直到今天,它的存在仍有其積極價值和傳承的意義。我們了解養生,學習養生,但是也只有持之以恆的堅持正確的養生,才是難做到的。晝夜二十四小時,與之對應的是十二地支,一天當中的某個時段,都對應著人體相應的經絡,經絡對應氣血運行。
  • 十二時辰的一生,一生中的十二時辰
    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每一刻當下。 夜半,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此時夜已深,千家萬戶早已經入眠。 但在一千多年前,落榜的張繼怎麼也睡不著,寒山寺的鐘聲響起,重重地撞入他心坎裡,撞出超越時空的永恆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如果你沒有張繼的詩情,還是早點入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