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祛風溼中藥既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號稱「大能通十二經穴」

2021-01-19 濟南中醫李大夫

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味號稱能通十二經脈的中藥,它的名字叫路路通。那觀其名字我們也可以記住它的主要功效,路路通,大致可以理解為全身各路都能通。

在祛風寒溼藥裡有好多常見常用的藥,如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烏梢蛇,伸筋草等等。臨床中這些常用藥效果也不錯。但是路路通呢,比較有特點,有個主要的特點,大通十二經脈穴位,作用更廣一些,我個人叫它路路暢通,哪裡不通暢用它通哪裡。

路路通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別名又叫楓球子,楓樹球,狼眼等等。冬季果實成熟後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路路通藥性:苦,平。歸肝腎經。功效:祛風活絡,利水,通經。

它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治療病症可歸納為以下6類。

1.風溼痺痛,中風半身不遂。既然路路通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舒筋活絡,所以善於治療風溼痺痛,麻木拘攣者常與伸筋草,絡石藤,秦艽等配伍;中風後半身不遂,若氣血瘀滯,經脈痺阻不通暢者可與黃芪,川芎,紅花等同用。

2.跌打損傷。跌打損傷的患者往往經脈有瘀血阻滯,患處腫痛,而路路通善通行經脈又能散瘀止痛,常配伍桃仁,紅花,蘇木等活血化瘀藥同用。

3.水腫 路路通藥性苦善於降洩,能通十二經脈也能通利水道,能通經利水消腫,治療水腫脹滿時,多配伍利水滲溼藥如茯苓,豬苓,澤瀉等。

4.月經不暢,閉經 。路路通入肝經,能梳理肝氣而通經,治療肝鬱氣滯,氣滯血瘀導致的月經量少不通暢或者閉經,小腹脹痛等常配伍當歸,川芎等藥使用。

5.乳少,乳汁不通。 路路通各路都通,哪裡淤堵通哪裡,善於通各個經脈,所以對於乳汁不通,乳少也有治療作用,常配伍穿山甲,王不留行,青皮等治療乳汁不通,乳房脹痛或者乳汁少等證。

6.風疹瘙癢等皮膚病。本品能祛風活絡止癢,對於風疹瘙癢皮膚病可與地膚子,刺蒺藜,苦參等配伍。使用時一般水煎外洗患處,也可以內服。

路路通的用法用量:水煎服,一般5-9克。外用可以適量多點。

使用注意:因為路路通善於通利各個經脈,所以月經量過多者或者孕婦忌用。以免造成崩漏或者滑胎流產。

古代醫籍早有記錄 :1.《本草綱目拾遺》:「闢瘴卻瘟,明目除溼,舒筋絡拘攣,周身痺痛,手腳及腰痛,焚之嗅其煙氣皆愈。」「其性大能通十二經穴,故《救生苦海》治水腫脹滿用之,以其能搜逐伏水也」

2.《嶺南採藥錄》:「治風溼流注疼痛及癰疽腫毒」

在現代我們對路路通更深入的研究可以抑制關節炎腫脹。

以上呢,是對路路通的全面介紹。比較有特點的一味祛風溼藥。

溫馨提示:文中方藥僅供學習與交流,想要調理身體治病,請聯繫醫生辨證開方。切勿自行抓藥,責任自負,若喜歡中醫中藥科普與健康養生,歡迎關注我或轉發,謝謝

相關焦點

  • 【今日講解】祛風溼藥:防己
    為行散清利之品,均能祛風溼、止痺痛,治風溼痺痛。防己性寒,清熱力強,尤宜熱痺。防己又善清利下焦溼熱而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痰飲及腳氣浮腫。 防己
  • 【今日講解】祛風溼藥:海風藤
    【性味歸經】 辛、苦,微溫。歸肝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散苦燥,微溫通行,專入肝經。既祛風溼、通經絡,又兼活血,走散力不及靈仙,治風寒溼痺最宜,療傷腫瘀痛亦佳。
  • 能祛風溼,壯腎陽,主風溼痺痛,腎虛陽痿
    能祛風溼,壯腎陽,主風溼痺痛,腎虛陽痿     斑鳩佔  來源產地   為馬鞭草科植物狐臭柴和黃毛豆腐柴的根或莖。  《中藥大辭典》  味辛微甘,性平。葉:清溼熱,解毒。治水腫,毒瘡;根:調經,壯陽。治月經不調,風溼關節炎,陽萎。  《中華本草》  味辛;微甘;性微溫。祛風溼;壯腎陽。
  • 能祛風溼,強筋骨,益肝腎
    有小毒祛風止痛。用於頭風頭痛,腰膝無力,風溼筋骨疼痛。《中藥大辭典》味辛苦,性平,無毒。入肝、腎經。祛風,通絡,益腎。治風痺,腰背酸痛,腎虛腳弱,偏頭痛,風疹。祛風補腎。用於風溼筋骨痛、陽痿遺精。主風溼痺痛;頭風頭痛;風疹;腳膝痿弱;腎虛腰痛;陽痿;遺精【歸經】肝;腎經【用法用量】
  • 中藥裡哪些是驅寒去溼的 用什麼中藥泡澡驅寒
    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中藥調理是很常見的現象。而且中藥泡澡是中醫的傳統療法之一,自古以來一直受醫學界重視。那中藥裡哪些是驅寒去溼的?用什麼中藥泡澡具有驅寒的功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重要泡澡的好處有哪些吧。
  • 一味中藥出自兩種植物,是祛風溼常用中藥之一,其中一種有毒傷腎
    同一味中藥出自兩種不同的植物,是祛風溼的常用中藥之一,還能夠利水消腫,可這兩種植物出產的中藥其中一種有毒而傷腎,它就是中藥防己。一味中藥防己,出自兩種不同植物[防己出自兩種不同植物]>中藥防己做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歷代的中醫藥類書籍均有記載,是中醫調理風溼關節疼痛的常用中藥之一,關於它的原植物是不同的兩種。
  • 東北分布最多的野菜,味道比辣椒還辣,焯水就能吃,還能祛風溼
    東北分布最多的野菜,味道比辣椒還辣,焯水就能吃,還能祛風溼。現在正是春天的好時節,城市裡的櫻花也開了,在農村的話也是有很多野生植物都在發芽開花。東北鐵線蓮根部可以直接作為草藥入藥,藥用的時候名字叫做威靈仙,能夠祛風溼、利尿、通經、鎮痛,能夠治療水腫、關節不利、面部神經麻痺、四肢麻木、偏頭痛、神經痛、半身不遂、風寒溼痺、風溼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症。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東北鐵線蓮呢?
  • 經穴之腰痛有救了,可祛風化溼,強健腰膝的環跳穴!
    像這類腰疼調理起來比較簡單,只要找準問題根本就可以了,然後可以用中藥熱敷、理療、推拿的方法來對症調理。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穴位療法,捶打環跳穴!【環跳穴】環跳穴為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這兩條陽經的交會穴,穴內陽氣健旺,是疏導下肢膽經、膀胱經經氣的關鍵腧穴。環跳。環,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中的一節,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溼之氣。
  • 一味蟲類中藥,能以毒攻毒,有人敬而遠之,有人拿它做菜
    中藥全蠍能以毒攻毒全蠍的中醫應用根據記載,全蠍藥性辛、平、有毒,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的作用。中醫對全蠍的應用可分為3個大類。1.全蠍息風止痙,調理驚風、中風、破傷風。中藥全蠍俗稱蠍子、全蟲調理風痰阻絡, 經脈不利所導致的中風面癱,口眼歪斜或面部肌肉抽動者,可與僵蠶、白附子等同用。
  • 中藥基礎知識-解表藥
    利水消腫,散寒通滯E、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14、哪項是治療外感風寒之眉稜骨痛首選藥A、藁本B、蔓荊子C、辛夷D、白芷E、羌活15、防風、羌活均具有的功效是A、既能發散風寒,又能通鼻竅B、既能發散風寒,又能宣通鼻竅C、既能發散風寒,又能透疹消瘡D、既能發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腫
  • 史上最全中藥歌訣,快收藏(拿走不謝)!
    52、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53、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實。54、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55、木瓜味酸,溫腫腳氣,霍亂轉筋,足溼皆用。56、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風溼皆用。57、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 淺談十二經脈與十二經筋
    導讀:經筋系統與經脈系統是兩個相輔相成的系統,是經絡學說的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既往教材認為「十二經筋是經絡系統在肢體外周的連屬部分」,將兩者混為一談不利於經筋和經脈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相伴循行,兩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 中藥調理養生,這些中藥是肌肉骨骼神經系統病症的良藥,值得收藏
    而且懂得用中藥調理養生的人,在生活中經常會根據自身的體質挑選一些中藥材搭配食物烹飪出好吃又養生的藥膳,既可以養生,又可防病治病。中藥調理養生,下面這些中藥是肌肉骨骼神經系統病症的良藥,值得收藏。中風:主治藥材秦艽秦艽能祛風溼、疏筋絡,除了治療中風、手足不遂,風溼麻痺、關節僵直、筋骨酸痛等症狀也常運用到。秦艽可治療黃疸,對肝炎也有效。還可利尿、消腫和抗菌,對於肺熱咳嗽、扁桃體炎、胃炎、乳腺炎、便秘等,都有幫助。
  •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胡蜂酒的功效:祛風除溼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在雲南省西部,氣溫18.4℃~20℃,雨量充沛,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植被密布,樹高林深,風溼病多發。這裡有大量胡蜂,被胡蜂蜇傷會出現血管內溶血、橫紋肌溶解、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併發症,治療不及時甚至有生命危險。
  • 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手足陽明相配,上下相合,合谷散熱於上,內庭清熱於下,既能清瀉胃腸二經之熱,主治腹脹、納呆、嘔噦、腹氣上攻、胃火牙痛、口瘡、隱疹、咽痛、頜面腫痛等證;又能散風通絡,疏經活血,主治口眼歪斜、四肢冷痛等證。如對胃火牙痛及口腔黏膜糜爛的病人,取本對穴,針用瀉法,可起立竿見影的效果。用合谷、內庭二穴相配具有清瀉胃火、降逆止嘔、理氣止痛的功效。
  • 能祛風溼,舒筋絡
    大粘藥(接骨靈)來源產地為蕁麻科植物紅霧水葛的根和葉。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生於山坡草地、灌叢中、林邊或路邊。《中藥大辭典》性熱,味澀微辛。祛風溼,舒筋絡。《中華本草》澀;微辛;性涼。祛風除溼;舒筋活絡;清熱解毒。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乳癰;瘡癤;熱淋;溼熱洩瀉【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先用凡士林紗布包繞後,將本品衝爛或配藥敷患處。【注意】本品對皮膚有刺激性。
  • 冬天也要排溼,只要一味中藥,就可趕跑它
    有一個長沙的姑娘,去年冬天留下了可怕的後遺症:滿臉的痘,用了各種方法乃至喝中藥都無濟於事。這次長出來的小疙瘩不似以往上火冒出來的大痘痘,而是像小米粒一樣的丘疹,密密麻麻連成一片。我有幸拜會長沙一位老中醫,老中醫說,你溼熱很重,熱在表,溼在內,除溼很關鍵。老中醫給了我一個方子,把薏米炒制表皮略焦黃,每晚睡前,適量炒薏米(15克)泡水,水量300毫升左右,開水也行,純淨水亦可,浸泡一晚,第二天起來,加點開水,空腹喝下,一定很好。我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開始乖乖照做,每晚都用滾滾的開水,我相信開水能激發出薏米仁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