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立夏。到了這天,夏天就來了,這個我們都知道。但是,我們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夏天的這個「夏」字,在中國文化裡追根溯源,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就拿字形來說吧,「夏」作為象形文字,它究竟描繪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在字義上,我們中國人為什麼管自己叫做華夏?你不覺得這個問題非常的有意思,值得你一探究竟嗎?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這片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先民,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其中華族、夏族經過多次融合,形成一個中原地區最發達的民族,華夏。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思是: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華夏後來就成為中原民族的總稱, 漢代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其他民族稱這個強盛的民族為漢族,一直延續至今。
夏的金文是一個面部很大的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形 ,古文字學家認為:「祈雨之祭,古之所重,祭時所用歌舞,聲容盛大,故名之為夏,造為文字,像人舞形。」
意思是說,夏這個字是表現古人祈求降雨的祭祀舞蹈,由於場面很大,所以有盛大的含義, 甚至就是禹時樂舞的名稱。
《禮記·樂記》:「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穀梁傳》:「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可見夏是一種祭祀禮儀舞蹈的名字,具有嚴格的規範。
《說文解字》說:夏,中國之人也。 由於夏這種舞蹈盛大熱烈,於是被借用作一年最熱的季節名,夏天。 也是由於夏盛大的含義,古人喜歡用這個字作朝代名。中國最早的王朝就叫夏,大禹是第一代君王。
《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意思是:渤海神若說,對井裡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
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關於大道理的問題,是由於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流出來,看到大海後,才知道你的淺陋,這就可以與你談論大道理了。 其中說到有一種蟲子只能活一個夏天,根本不可能知道冬天的冰雪,你就是告訴它也想像不到。
這是說人的見識是受到各種局限的,我們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其實由於各種局限,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並不比夏蟲強多少。 突破局限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走出局限你的空間,見識更廣闊的大海。
通過了解一個夏字的含義,我們也能更加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更加懂得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