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票據遊戲」裡的食物鏈,這篇文章說清了!
來源:中國百姓金融網、網絡
中國農業銀行1月22日晚間發布公告,農業銀行北京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為39.15億元,目前已驚動了國務院。
首先不難發現,這是一起嚴重的內控失範事件,據業內人士分析稱,此案誘因仍舊是去年火爆的股市,大量銀行資金,包括銀行理財、信貸、票據融資紛紛湧入股市,具體到票據融資,一票兩賣,貼現資金再進入股市成為普遍現象。但是後半年A股暴跌導致資金無法回填,終致案發。
據知情人士稱,發生此事的不只農行的38億。某銀行蘭州分行曾以同樣的方式丟失10億,其同業部老總和會計部相關人士被處理。
A股暴跌導致票據案件集中爆發,監管層為了控制風險蔓延採取一系列收緊措施,銀監會203號文就是在此情形下出臺的,這又導致這部分流入股市的銀行票據資金大幅回撤,進而繼續加大股市深跌,引發A股再次暴跌,進而導致貨幣市場和債市流動性雙雙受到衝擊。
歷史上,票據貼現成為銀行業操作風險頻發口的已不止一次,最典型的一個是2010年齊魯銀行票據詐騙案,另一個是涉案金額高達900多億的蕭山「5·14」案件。
「齊魯銀行金融詐騙案」發生在2010年12月6日,當時齊魯銀行在受理業務諮詢過程中發現一存款單位所持「存款證實書」系偽造引發的案件。
具體為上海全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肖潔的妻子劉濟源涉嫌貸款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票據詐騙罪和詐騙罪,涉案金額101億元,其中涉嫌詐騙銀行100億元,涉嫌詐騙企業1.3億元。
由於牽涉多家銀行及多個國企高管,又因涉及齊魯銀行的詐騙金額最多,逾70億元,因此,劉濟源案又被稱為「齊魯銀行案」。該案涉案方法同北農行如出一轍。
另一起是杭州900億票據大案即蕭山「5·14」案件。該案可以說是民間票據業務風險的一次引爆,被稱為地下「票據經紀」行業的一次洗牌。
杭州900億票據貼現案具體違法手段有五類:
一是非法買賣銀行承兌匯票,涉嫌「非法經營罪」;
二是企業為騙取銀行信用,向銀行提供虛假的資料,騙取銀行承兌匯票,涉嫌「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
三是利用「克隆」銀行承兌匯票或變造銀行承兌匯票進行詐騙,涉嫌「票據詐騙罪」;
四是個別銀行工作人員出於業績考核和逐利動機,與相關企業合謀,甚至與不法分子勾結,參與偽造相關手續,非法出具銀行承兌匯票,涉嫌「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和「對違法票據承兌、付款、保證罪」;
五是非法經營銀行承兌匯票,引發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發放高利貸等一系列違法犯罪行為。
票據貼現類型有很多,其賺錢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類。
第一種,中間人通過搜集他人已經持有的銀行承兌匯票進行倒賣。
這些中間人往往會找到那些急需將票據變成現金的企業,用低價將票據收購過來,然後再以高價出售給其他需要使用承兌匯票的企業。比如,杭州蕭山偵破的案件中就存在著這樣的情況,100萬的承兌匯票被他們以95萬的價格收購過來,然後再以97萬的價格賣給需要的企業。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中間人直接向銀行申請籤發銀行承兌匯票,然後再倒賣給他人。
以杭州900億票據貼現案為例,下面讓我們看看票據違法違規包裝操作中的灰色內幕。
「食物鏈」最前端
「最近不會有什麼業務了,我準備去湖南休假2個星期。」上海一位票據中介公司團隊負責人曾對記者說。
在杭州乃至全國票據市場,因為潤銀等公司製造的近900億票據案件,中介市場風聲鶴唳,從7月上旬開始,不少已經處於停滯狀態。多位票據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光票」的貼現業務已經暫停,只受理一些「資料票」的貼現。
7月 19日,小林(化名)剛從外地回到杭州,當天他帶一個「資料票」客戶去外地找銀行貼現,「現在杭州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銀行有票據的貼現額度了,只好去其他城市找。」
他介紹,案件發生後,票據市場的貼現利率一度從月息3.6‰升到了月息4.9‰,如今已經稍有回落,在4.3‰附近。
小林做票據多年,他們口中所稱的「光票」、「資料票」,其實是對有無真實貿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的俗稱,類似的還有「包裝票」,貿易發票、合同都是虛構的票據。
在小林等人的介紹下,開票、轉讓、直貼、轉貼等環節上,企業、中介公司、銀行環環相扣,一個票據中介市場的食物鏈條,就此清晰起來。
在開票這個環節上,正規的做法一般是企業花費萬分之五左右的手續費,以正常的貿易合同為基礎,繳納銀行30%-50%的保證金,開出銀行承兌匯票,可以作為支付結算工具,代替現金。
一般來說,一家銀行給企業的貸款授信和額度只能在該銀行系統內兌現,但票據的好處在於,企業在銀行的授信和額度是可以分開的,企業可以在授信行拿到票據,找任何有額度的銀行貼現。
小林稱,正因為開票行沒有貸款額度的壓力,貼現行沒有承兌的壓力,使票據融資利率長期低迷,開票泛濫。
央行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企業累計開票金額已達7.2萬億元。等於通過票據形式,銀行系統潛在承諾了7.2萬億的信用額度,超過同期貸款規模。
小林稱,不過問題的癥結在於,開票環節有多少「光票」,有多少是「資料票」這個很難說。典型的「光票」套現,是A、B兩家關聯公司虛構交易合同,各自存500萬保證金,開出1000萬票據,或者放大倍數,用1000萬保證金,從銀行開出來4張1000萬的票據,到期後繼續虛構,銀行資金於是長期在銀行體外空轉。
據了解,傳統開票的行業多為建築、紡織、鋼鐵、貿易等,企業可以利用這4000萬資金,投資各種領域,只需要收益能覆蓋銀行利息,資金鍊就可以長期支撐。
當然,拿票到銀行貼現,如何「包裝」貿易背景等技巧考驗著各個票據中介的實力。
「有些股份行、城商行,路子比較野,明知票據沒有真實的貿易背景,仍然會給予貼現,滿足客戶融資需求。」某銀行支行行長說。
在銀行的協助下,中小企業客戶票據融資的鏈條表現為:尋求銀行貸款—轉化為存款放在銀行—客戶以此存款開出100%保證金的銀行承兌匯票-獲得票據後客戶再尋找票據中介包裝貿易背景—再到銀行貼現—獲得資金。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客戶需支付的總融資成本在15%-20%,貸款利率一般在基準上浮20%,貼現利率近5%,找開票公司開發票,讓票據中介包裝貿易背景都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上述支行行長告訴記者。在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大環境之下,企業如此為之亦屬無奈。
在多名銀行人士看來,由票據中介包裝過的購銷合同和發票,都能做到形式上合規。「只要故事編得有邏輯性,銀行不可能每筆都到企業去核查,只能看材料。「
他介紹,一些沒有什麼資金實力,但有票據渠道資源的投資公司,初期就是靠這種方式,獲得低息啟動資金。
另一位杭州票據市場人士介紹,此次潤銀公司的負責人林崗,就是票據經紀人起家,後來開始創業,「人很有魄力,又捨得為激勵員工花錢」,四五年的時間下來,公司員工人數已近300人,成為僅次於普蘭投資公司的票據中介黑馬。
銀行的「進與退」
不過,整個票據遊戲中,銀行都在扮演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小林介紹,除非是「一次性買賣」,市場上票據中介公司的光票生意,無論是開票還是貼現,其實都有固定的合作銀行。一般確定合作關係後,銀行會派相關人員到票據公司駐地辦公,完成驗票、貼現、付款等環節,而票據中介公司從市場上收到票後,也會固定找合作銀行快速貼現。
「一般都是一些中小銀行,專門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做票據流量。」他介紹,由於光票的開票、貼現有一定風險,因此銀行一般有風險補償,與票據公司會有一定的額外利益分成機制,比如貼現期限在正常期限上加長3天,手續費分成等。
不過,銀行之間轉貼行的風險少些,由於貼現是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博弈,但轉貼是銀行體系之間運行,因此固定合作的貼現行,可以在直貼和轉貼之間賺取差價,他介紹額度緊張的時候,直貼和轉貼的價差可以高達1%,一般情況下也有0.1%到0.5%不等的空間。
「票據隔夜轉手後,就可以賺取0.5%左右的價差,1個億的閒餘資金,1天就可以收入50萬,1個月就是1500萬,1年是1.8億,年化收益率近200%」。
如此利益空間,該杭州票據人士介紹,目前願意合作的開票行、直貼行不在少數。甚至大量掮客,所獲票源的渠道除了直接來自持票企業,還大量得益於銀行提供的信息。
南方一名股份行支行信貸經理說,企業在銀行開票,相應的支行行長或客戶經理知道後,就會提供給中介,再找銀行貼現。
「好處費肯定有,一般在4‰-5‰,這個錢很好賺。」這名經理透露。正因有廣泛的人脈和信息優勢,有不少支行行長下海去做票據中介生意。
一些貸款資源有限的機構,如村鎮銀行、信託公司、財務公司、農信社、城商行則成為轉貼承接買進的主力。
河南、山東、東北、江浙已成為票據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不過監管層正在逐步堵截這個承接通道,比如此前叫停了河南地區農信社代為「消規模」,年初叫停了「票據信託」,近期又叫停了村鎮銀行轉貼買入。
但前端的開票行、直貼行的灰色通道則未完全杜絕。不過類似杭州票據案件,這些開票行和貼現行也將遭受更大的風險。
杭州這次案件非法經營額達到900億,但此為流量和累計統計,具體到存量金額,凍結涉案帳戶4個、資金1.6億餘元,查扣用於貼現的承兌匯票107份、票面金額9.4億餘元。
警方目前還未明確這9.4億元票據的處置方式,如果查明事實後,允許持有人繼續流轉到其他行合規貼現,則相關資金鍊條的風險會大為縮小,如果是沒收,相關開票行就可能會面臨企業無法償付風險。
據了解,目前杭州一家股份行分行牽扯此次票據案件,但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案件還未審訊完,最終是否銀行買單還有爭議。
風險或將放大
小林介紹,目前票據中介市場的問題還不只如此,目前隱患比較大的還有「倒票」、「真假票」和「包裝公司」。
「倒票」就是票據開出來後,首先不是到銀行貼現,而是中介公司充當第一輪貼現行,以較高的貼現利率收票後,再以較低的利率轉給貼現行,所謂「低買高賣」,也是這次杭州警方提出的非法充當支付結算中介,涉嫌非法經營罪。
「此次潤銀凍結的周轉資金有1.6億,說明他的貼現能量已經有相當規模。」杭州票據人士介紹,這種賺取資金差價的票據中介,和一般只做票據諮詢的票據中介,目前的收入模式並不一樣。
前者一般是銀行的貼現資金,先打入中介公司帳戶,中介公司再賺取差價,但票據諮詢的收入模式,銀行貼現資金是打入企業帳戶,中介再和銀行進行貼現手續費的分成,比如3:7比例,中介公司拿3成。
由於這種操作涉及沉澱資金,事實上是一種金融服務,前述杭州票據人士介紹,一些票據中介也擔心政策風險,他透露潤銀公司今年正準備轉型,逐漸轉為專做政策允許的票據諮詢,不過還沒轉就被整頓了。
小林透露,「包裝公司」除了專門為企業進行光票開票的公司外,目前比較隱蔽的是一些和銀行員工關聯的包裝公司,即票據中介與銀行合作投資的包裝公司。
他介紹,光票的貼現分支行為應付上級檢查,目前的做法是部分銀行以投資的名義成立一家公司,以該公司的名義行使貼現行的職能,資金來自銀行,對外的名義是銀行,但實體是公司,銀行名義上不用承擔違規風險。
事實上,小林認為影響最惡劣的是真假票。
由於一些偽造制假的技術較為先進,不同銀行體系很難同時識別票據的真假,於是出現了一張票從銀行開出後,變成2張甚至更多「一模一樣」的票據流通在流通,比如真的一張票據被用來貼現,假的一張被用來質押貸款等。
「質押貸款的那張,只要到時歸還貸款,就不會有流通中被識別出來的問題,即使被銀行查出來了,打官司期間企業的資金可能已經完成周轉開了」。
小林透露,這類「真假票」由於大額會比較顯眼,故一般金額都在10萬左右,此前溫州地區的真假票比較多,目前其他機構基本都已經拒收溫州地區的小金額票據。
但他認為,真假票的危害,和開票前期的資金套現一樣,放大了資金槓桿,潛在風險也更大。
光票屬違規行為,尚不屬違法。而真假票、變造票盛行,直接違反了國家的相關法規。銀行業人士稱,目前企業利用空白票套取銀行資金的案件日益增多。
空白票據分真、假兩種,一種是從銀行或印刷廠「漏」出來的真票,這是由於管理不善、流程制約失效引起的;一種是犯罪分子惡意偽造的假票。
操縱空白票據轉讓,成為違法分子重要的牟利手段。比如,甲企業將空白票轉給乙企業,委託其貼現,因兩者沒有貿易背景,乙企業為了獲得銀行貼現,會偽造一個貿易前手丙企業。乙為銀行提供發票和貿易合同,通過銀行合規審查獲得貼現資金,隨後跑路消失。
「這種模式中,沒有貿易背景的票據被人為『洗白』了,因為銀行只能追查前手的貿易關係,不必或無法涉及上一個前手,風險被掩蓋。」南方某股份行公司業務人士說。
利用銀行關係,票據中介騙取銀行「以大帶小」開具多張小額票據,通過篡改數字亦實現了牟利。
滬上一名票據業務人士舉例說,某銀行為一家企業開一張500萬元的大票,同時開出多張1000元面值的小票,大小票除了金額不同外,日期、單位、貿易背景等都一樣。從銀行成功獲得票據後,違規企業通常會採用技術手段將小票的金額改成500萬元,再向銀行貼現套取資金。
惡意公示催告是近年來新興的又一種騙貸模式。一名法律界人士稱,偽報票據丟失的情況較為突出,惡意公示催告已成為票據案件中發生頻率最高的案件類型,給票據關係人、銀行等帶來損失。
公示催告是指人民法院根據申請人的申請,以公示的方法,告知並催促不明確的利害關係人在一定期限內申報權利,到期無人申報權利的,則根據申請人的申請依法做出除權判決的程序。
滬上票據專家趙慈拉稱,催告本應是客觀的,但此類情形明顯屬於融資企業或票據中介的主觀行為,給銀行造成麻煩。銀行的主要風險在於,在法定的60天公示時間內,票據被凍結,銀行無法收款,未來有無法按時回收票款的風險。
票據被人為「洗白」票據市場亟待規範
伴隨公安加大力度打擊票據犯罪,央行、銀監會等監管當局也在加緊規範票據市場。
記者獲悉,央行近期向商業銀行下發《關於票據業務管理的若干規定》(徵求意見稿),要求銀行加強票據業務內部管理,通過上收經營網點的自主審批權等,杜絕網點對業務全環節的控制,防範票據業務風險。同時,新規特別對空白承兌匯票、票據變造風險提出了管理意見。
「條款多是在票據背書,貼現、轉貼現和再貼現的書寫、更改、提示付款等文字方面做出規範,對銀行內部票據管理的要求並沒有多少突破。」多名銀行票據人士稱。
南京某國有行票據人士表示,在現行體制之下,銀行必須加強制度硬性約束和執行,對於假票、變造票要採用相應技術手段仔細甄別,各環節各司其職。而對於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性票據,則需要加強審查,在承兌和貼現兩個環節上把好關,明確貿易關係和資金用途。
不過,他也坦言外部條件所限,銀行在承兌、貼現環節把關困難。增值稅發票信息,全國許多城市稅務信息系統都沒有聯網,金融部門查詢無策,這就造成無良企業「一票多貼」的漏洞。貼現方面,各銀行間並沒有形成通暢的共享體系,票據背書、交易等情形,一些中小銀行無從知曉或鑑別。
「在可疑情形下,銀行應實地調查企業的報表,產品銷售情況。有些路子『野』的銀行覺得有抵押物,風險可控,疏於調查,隱患是很大的。」前述滬上某大行支行行長說。
不過,在票據專家趙慈拉看來,大批量審查票據貿易背景並不現實,且銀行無力再審查上一個貿易前手。堵不如疏,他建議監管部門切實推動電子票據發展,將貿易關係置於央行監控之下。
同時,趙慈拉呼籲開放票據市場,將民間票據納入央行監管體系。票據案件高發,涉及多方面原因,銀行管理不規範只是一小部分,主要是民間票據市場放任自流,不規範操作引起。
現行銀行間票據市場的主體為商業銀行、信用社和企業財務公司,但這三類機構受貸款規模的約束。當銀行貼現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時,需求就被擠向民間貼現市場。業內人士估計,民間票據量應超過1萬億元。
民間融資市場由小貸公司、典當行、投資諮詢公司、擔保公司、地下錢莊、資產管理公司、私募基金、上市公司等影子銀行所構成,缺乏規範化驗票、查詢、審核、背書、交接、保管等操作制度,票據中介盛行其中,並伴隨大量的非背書方式的轉讓行為,引發票據案件。
可查資料顯示,國外票據市場上,除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外,還活躍著貨幣市場基金、非營利機構、養老基金、財政機構以及保險公司等多種持票機構,其中,貨幣市場基金和養老基金所持有的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的餘額佔市場餘額超過40%。
票據案頻發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地下交易擾亂金融秩序
近年來,在銀根收緊的大背景下,出現許多所謂的票據中介公司,非法從事沒有真實貿易的融資性票據流轉業務。他們將各種渠道低價收購的票據安到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殼企業頭上,偽造貿易合同,開具虛假發票,製造出相互貿易的假象,以迎合銀行合規審查,再從該企業帳上周轉獲得貼現資金,牟取差價,形成事實性的支付結算中介。
但是,根據我國《票據法》和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票據的轉讓流通需要有真實貿易背景,民間票據中介公司如果是以自有資金參與票據交易,就需要滿足「真實交易」原則,否則就是非法的。
事實上,這種通過非法手段買賣承兌匯票並通過轉出、貼現等方式牟取利差,並逐漸形成非法的地下承兌匯票交易市場已經嚴重擾亂國家金融秩序,特別是一些突發的票據案件極易對金融機構正常經營造成衝擊。
據估算,全國涉及非法經營銀行承兌匯票的數額可達上千億元。地下承兌匯票交易市場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人以此為業,反覆循環地開票、倒買倒賣、貼現賺取息差,導致銀行存、貸規模被無限放大,使政府和監管部門對金融形勢造成誤判,不利於政府宏觀調控手段的運用。
民間票據貼現需求大
承兌匯票其實質就是利用企業自身的信用去銀行換錢的一項授信業務,對有正常貿易的企業來說,只要具備相關的交易合同、發票、打入一定的保證金就可以開出承兌匯票,可以幫助企業節約大量的現金流。
然而,企業只有在承兌匯票到期日當天才能從銀行拿到貨款,而這一期限少則1個月,多則6個月。也就是說,在這幾個月內,企業中的票據金額是無法變現的,如果企業這時急需周轉資金,就需要有人幫其貼現。
「自2000年來銀行承兌匯票以年均30%的增速發展,其中約50%具有剛性貼現需求,規模不容小覷。」中信銀行票據專家趙慈拉表示,現行銀行間票據市場主體為商業銀行、信用社和企業財務公司,但這三類機構因受貸款規模約束而形成交易的同向性。
當銀行貼現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時,銀票貼現被擠向信託票據理財和民間融資市場,在信託票據理財被監管部門叫停後,則全部被推向民間融資市場。由於實體經濟中支付方式的不同,許多持票企業必須通過貼現取得貨幣資金後對外支付。按3月末未到期銀行承兌匯票7.2萬億測算,其中具有剛性貼現需求約3.6萬億,但同期進入銀行業表內貼現的僅為1.8萬億,其餘1.8萬億隻能通過民間融資市場實現貼現。
票據市場亟須制度創新
事實上,央行幾年前就已經建立了電子商業匯票系統,並鼓勵商業銀行進行做市報價,但至今交易比較冷清。對此,趙慈拉認為,機構仍然傾向於紙質匯票的原因就在於,電子匯票比較透明,一般基於真實交易原則,紙質匯票則會給融資性票據以空間。
此次特大非法票據案的發生引發了企業及金融機構對票據流通市場亟待規範的呼聲。趙慈拉表示,當前票據市場亟須制度創新。
除了目前的銀行、信用社和財務公司外,可以考慮引入信託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社保基金、信託基金、資產管理公司、小貸公司、第三方支付機構等機構投資者成為電子商業匯票的交易主體,在電子商業匯票交易平臺上,以SPV(特殊目的載體)的身份受讓票據資產,組合成公眾投資的理財產品或實現自身的低風險投資;
交易主體的擴展能與銀行業形成互補性交易,能起到調節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平抑票據市場利率的作用,增強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發揮全國性票據要素市場的功能。藉助電子商業匯票平臺,今後還可進一步創新大額可轉讓存款憑證、商業本票等票據工具的運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