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和家人合影 右一為李保齡 右三為李佩
李 佩
□ 邵國平
李佩(1917年12月—2017年1月),女,鎮江人,出生在北京。她的丈夫是我國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她本人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英語教授、外語教研室主任,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有「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之稱。他們可謂「一雙伉儷,兩種傳奇」。
為紀念郭永懷及其夫人李佩對我國科研和教育事業的偉大貢獻,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委員會研究批准, 2018年7月19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發布了命名公告,將編號為212796和212797的二顆小行星分別定名為郭永懷星和李佩星。從此,太空又增添了一顆璀璨的「鎮江星」,這是鎮江的榮耀和驕傲。
李佩本名李佩珍,後自行改為李佩。抗戰期間,李佩隨北京大學南遷至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曾任西南聯大學生會副主席;畢業後到重慶,在中國勞動協會從事勞工福利與國際聯絡工作,參與改善工人生活條件等進步活動,幫助把美國勞動協會的捐款轉送到延安解放區,工作出色。1945年,李佩隨朱學範、鄧發出席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工會聯合大會;之後,李佩又出席了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世界婦女大會,並當選為大會執行理事。1947年2月李佩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次年2月與郭永懷結婚;1951年在康奈爾大學語言學系教授中文。1956年10月與郭永懷攜幼女郭芹回到祖國。回國後,李佩長期在中國科技大學和中科院大學外語教研室教授英語,任外語教研室主任。
李佩人才出眾,和藹可親,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她創辦了「應用語言學」,多渠道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現在許多著名院士和知名學者都曾是她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2003年,中科大校慶45周年之際,李佩將郭永懷先生榮獲的重五百克的「兩彈一星」元勳金質獎章捐贈給中科大陳列館;2008年,李佩將畢生積蓄的60萬元,捐獻給中科大和中科院力學所設立的郭永懷獎學金。
李佩離休後成了北京中關村最忙的人:她80歲時還給博士生上課;她主持創辦了科技翻譯協會,翻譯出版了多種外文資料;她每周堅持為中關村社區老人們上兩個半天英語課;她從81歲到93歲開辦了中關村大講壇,固定每周五下午兩點「開壇」,憑藉她的威望和人脈,邀請了眾多知名學者如厲以寧、楊樂、黃祖洽、何祚庥等前來講課,先後總共600多場,既豐富了中關村社區人們的業餘生活,又為廣大聽眾普及了豐富的科技知識。2017年1月12日因病去世。
李佩的父親李保齡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是中國現代地質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尤其在礦業開採研究方面很有造詣。
李保齡出生在鎮江一個小有成功的商人家庭,他於1910年畢業於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鐵路專科,1911年作為清朝政府最後一批官派選送留學生赴英國伯明罕大學留學,途中傳來武昌起義爆發的消息,他在船上剪掉了辮子,意為割除封建、走上民主的道路。李保齡在伯明罕大學的同學包括李四光、唐時清等人,他一生的夢想是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1915年,李保齡在英國伯明罕大學礦冶工程系畢業獲學士學位後回國,先後在北京技術學院、北洋大學任教,之後曾在六和溝煤礦和天津開灤煤礦總局工作。
李保齡對地質事業的熱愛,從他給孩子的取名上就可以看出來,他有五個子女,分別用「珍珠珊環璋」為五個孩子取名,這五個字都有一個玉字旁,均與巖石礦物有關。李佩珍即意為佩珍戴玉,象徵著高貴和平安,這是父母的期望,也是一種講究。1915年,李保齡從英國留學回國後一家住在北京無量大人胡同附近,地處當時北京的文化中心,有很好的文化氛圍和有學問的鄰居。所以他的五個孩子後來分別考取了北京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協和醫學院和清華大學,也都成為中國的知名人士。
1922年,李保齡和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等在北京創立「中國地質學會」,是中國現代地質研究事業的先驅者之一。1927年,李保齡和胡適、丁文江、李四光、吳蘊齊等地礦學者在北京兵馬司9號地質調查所圖書館成立了「中華礦冶工程學會」,有力推動了我國礦冶工程的發展。李保齡還於1928年1月在《民國礦冶》上發表了《今後整理中國礦業之商榷》,為礦業開發利用和管理奠定了基礎。1935年,李保齡與礦業專家學者發起召開「中華民國煤礦聯合代表大會」,為礦業開發興國發出呼籲。
1936年,李保齡和朱家驊、胡適、李四光、邢瑞、張軼歐、吳蘊齊、陳立夫,高振西、李承三、謝家榮、孫雲鑄等共同創立「中華民國煤礦業聯合事務所」。
新中國成立後,李保齡一直在天津開灤煤礦總局總工程師的任上為新中國的煤炭開發事業盡責,貢獻力量,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