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我這裡說的外企,不包含日韓企業,原因?自己腦補吧。
曾幾何時,外企在中國絕對是高大上的代名詞,他們一般被稱為白領,出入都是窗明几淨的CBD辦公樓,挎著名牌公文包,一身西裝盡顯專業,一手咖啡一手電話,生活的高雅有格調。
小編不才,一畢業就進入美企大廠,入職福利除了安家費就是帶薪年假20天,相比較我那些去民營企業,去國企的同學來說,真的是太值得驕傲了。工資在同學中也是算比較高的,出差都是五星級酒店,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小編人生的高光時刻啊。
只是近年來,外企成了一個比較雞肋的詞。這位小夥伴的心聲幾乎代表了大部分外企人。
13年的時候在阿爾卡特朗訊(當時全球前五的通訊設備製造商)實習,幫著同事做benchmark,對標華為的4G產品。華為只有我們的產品1/4大小,可靠性遙遙領先。當發現產品力無法逾越的差距之後,公司內部也依舊淡定,覺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只要餓不死,奇蹟總會發生的。喜聞樂見,三四年後破產,被諾基亞收購……隨著外企技術實力的落後,尤其疊加現在國內營商環境(要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市場佔有率一定是急速下降。沒市場沒錢賺,外加時不時的貿易戰,國內企業的政策偏袒,後娘養的外企經營環境可想而知。工資福利也是每況愈下,隨之而來的是人員結構迅速崩塌。 16年,本人工作一年後的工資稅後6.5k,還是在魔都,虧得是土著,不然怎麼生活?一個高中同學在銀行一年是15 16w,一個事業單位的也差不多15w以上。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對比就全是暴擊傷害!雖然工作很安穩,但這工資簡直是對尊嚴的羞辱!
隨著自己結婚生子,養家的壓力越來越大。我驚奇地發現,除了假期多,工作環境好,我所在的企業一無是處。
跟同學聚會的時候,我的月薪一萬已經拿不出手,甚至不好意思說,當初進民企的同學,因為拿到股權已經踏踏實實的實現了財務自由。
當初進國企的小夥伴,也混得風生水起,大小是個幹部。而自己呢?除了每月的工資,除了假期多,除了出差還可以住五星級,還剩下了什麼?更讓我焦慮的是:現在出去找工作,已經找不到了,因為我只是外企的一顆螺絲釘,從來沒有獨立地建造過一整座大廈。我很焦慮,但是無能為力。
我完全接受996,只要錢到位
馬雲說:員工離職要麼是錢不到位,要麼是心傷到了。
其實我想說,99.9%的原因是錢不到位。外企一向標榜生活和工作的balance,下班後以家庭為主。當馬爸爸提出996是福報的論調後,被批的一地雞毛。
但是如果換做你來選擇呢,一家高速發展配給你股權的996民營企業,一家是溫水煮青蛙無股權只有死工資的955老牌外企,你選擇哪一個呢?40歲之前我一定要選擇前者,年輕的時候誰不想拼搏一次呢?歲月靜好是留給老人的,年輕的時候歲月靜好就是自尋死路。
而在40歲之後呢?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了,畢竟外企裁員給的補償金還是很到位的,至於拿到補償金被裁掉之後做什麼?深處溫水中的我,還在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