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35萬年前的迷你鳥雕像 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品創作歷史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一個1.35萬年前的迷你鳥雕像 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品創作歷史

  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鳥雕像的各個側面受訪者供圖

  我國科學家與法國、加拿大、以色列和挪威等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表論文稱,他們對2009年出土的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上一個微型鳥雕像及同層出土的燒骨與半成品進行碳十四測年發現,32個樣品的年齡平均值為距今1.35萬年,它們將中國鳥類藝術作品的最早創作時間提前了8000多年。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

  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鳥雕像用燒焦的骨頭碎片雕刻而成,鳥長1.92釐米、寬0.51釐米、高1.25釐米。鳥的一側呈黑褐色,另一側呈古銅色,形體粗壯,頭短,有圓形的喙及長尾,很可能屬於雀形目。藝術家沒有雕刻這隻鳥的腿,而是削了一個可以讓它站立的底座。

  使用研磨、琢削、刮削、切割4種技藝精心雕刻

  得益於該物體的特殊保存狀態,利用共聚焦顯微鏡和微型CT掃描等先進分析技術,研究人員能夠比以往更好地捕捉製作細節,重建舊石器時代雕塑家的藝術風格。

  分析結果顯示,雕刻所用的這塊骨幹碎片來自中等大小的哺乳動物肢骨,從表面留下的清晰鑿刻和研磨的痕跡推斷,精心雕刻前這些骨頭經過加熱處理。

  當時的藝術家使用了研磨、琢削、刮削、切割4種不同的技藝,在物體表面留下了68個微小面。通過精心挑選製作工具,他們讓創作的鳥類雕塑在較小的物體上達到了驚人的平衡和美感。

  論文第一作者、山東大學教授、河南省東亞現代人起源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李佔揚說:「雕塑主要通過物體表面、頭部、尾部和基底來體現,其製作工藝從發現的半成品上得到印證,有的半成品上遺留有類似刀片刮擦的痕跡,這種刀片可能就是以往稱為『雕刻器』的細石器。在出土鳥雕像的地方發現了用燧石製作的雕刻器。」

  為何這個雕像被認為是只鳥?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弗朗西斯科教授認為主要基於以下4點考慮:一是它有類似鳥的頭、喙、喉、胸部和背部;二是2個側面都經過了細緻修理,接近大多數鳥的解剖特徵;三是在眼睛的位置有標記;四是對雕刻技術分析認為它是為了突出鳥的解剖特徵而有意製作的。鳥雕像上沒有翅膀,可能只是當時藝術家的個人構想;也可能由於製作的骨頭碎片厚度不夠,以及小尺寸製作作品面臨難度等其他原因所致。

  這類雕塑藝術的來源和去向仍是個謎

  這個雕像在技術和風格上,與在西歐和西伯利亞發現的其他標本不同:一個大的長方形的基座代替可能的短腿使之站立,超大的尾巴可以防止雕像向前傾斜,身體的側面是平的,翅膀沒有表現。

  「中國鳥類雕像遺存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中期,靈井鳥雕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史前雕塑藝術品。」論文另一共同通訊作者、山東大學方輝教授說,「這是東亞唯一一件可以追溯到晚更新世時期的雕塑藝術品。這一發現標誌著一種原始的藝術傳統被認知。」

  藝術作品創作最早興盛於智人時代,在4.2萬年前到達歐洲,這一觀點正在受到挑戰。在印尼婆羅洲東加裡曼丹省和蘇拉威西島的遺址,科學家們發現了同一時期的洞穴壁畫。另外,對6.4萬年前的方解石沉積的測定發現,西班牙3個洞穴牆壁上覆蓋了幾何符號和手印,它們是尼安德特人的作品。

  最古老的雕像,發現於德國斯瓦比亞朱拉的古奧裡納西亞遺址,可追溯到4萬年前,是人類和動物的造型,包括一些用猛獁象牙雕刻的飛行水鳥。然而,對於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而言,這些藝術形式何時成為人類社會文化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及這一創新是獨立實現還是從其他地方傳播而來,目前還不清楚。

  「在東亞,之前並未發現過這類雕塑藝術,也不見其繼承者,這就是說,靈井鳥雕像的來源和去向仍是一個謎。」李佔揚說。

  本報記者 喬 地

相關焦點

  • 日本首次發現恐龍時代「鴿」化石,比孔子鳥晚,或改寫鳥類進化史
    據最新一期《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報導,日本科學家首次在該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原始鳥類化石,這種原始鳥大小如鴿子,尾骨形態如同現代鳥類,因此可以擺動尾羽。這種原始鳥的發現,可能改寫鳥類進化史。
  • 女嬰改寫美洲歷史:2萬年前美洲原住民已是美洲人
    原標題:一名女嬰改寫美洲歷史:2萬年前美洲原住民就已是美洲人西媒稱,一個女嬰可能正在改寫最古老美洲人的歷史,她的遺骸在阿拉斯加被發現,距今已有約1.16萬年歷史。一個研究團隊考古學家分析得出了其中完整的基因組,證實她來自於一個迄今為止完全未知的族群。
  • 鳥類歷史將被改寫,內蒙古發現翼龍化石,翼龍是恐龍還是鳥?
    就在近日,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羽毛,這羽毛將顛覆了人類的認知,鳥類的歷史將被改寫。其實這樣的事並沒什麼好奇怪的,人類是地球後來者,很多生物的存在都比人類來的長久,因此,想要全面了解地球是一個非浩大的工程,有的新發現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並不奇怪的事情,世界上存在顛覆人類認知的事情還少嗎?
  • 中國化石將鳥適應飛行的骨癒合時間推前4000萬年
    新華社華盛頓10月9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研究人員9日說,他們發現了距今大約1.2億年前早期白堊紀的一種原始鳥類化石,對該化石的研究顯示這種鳥具有完全癒合的小翼掌骨和大掌骨以及癒合的腰帶三塊骨骼(恥骨、坐骨和髂骨),這一發現把與飛行相關的鳥類骨癒合時間推前超過4000萬年。
  • 一萬年前的神秘遺蹟,人類文明的歷史也將被改寫?
    坎貝灣(public domain)一直以來,人類文明的起源都是科學界備受爭議的一個話題,還有不少人認為,你們現在都經歷的文明就是人類歷史的全部了。人類存在的歷史悠久,可以考證的起源也存在不少。關於人類的起源說法極多,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是「神創論」。中國古代有女媧造人一說,夏當和夏娃則是西方神話中人類的起源。在世界的某些神秘海底或湖底,隱藏著遠古人類城市。這些遠古建築遺址蘊藏著大量的人類歷史信息。
  • 外媒:史前文化新發現不斷改寫人類演化歷史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2月11日報導,19世紀末以來,一系列史前時期科學研究的面世讓人類遙遠的過去不斷被改寫。我們知道的越多,人類這一物種的起源就越神秘,而史前人類的藝術表現更是如此。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發現的迄今最古老的具象繪畫可追溯到4.39萬年前,這越來越清楚地表明,藝術正如兩足行走一樣構成人類本質的一部分。
  • 外媒:中國發現1.307億年前鳥類最古老祖先
    參考消息網5月7日報導 外媒稱,一個新發現的物種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今鳥型類(所有現生鳥類的祖先)實例,並將現代鳥類的起源時間向史前推進了近600萬年。英國《自然·通訊》5日刊文公布了這種名為彌曼始今鳥的古老鳥類。
  • 尋聲鳥創作--臺灣特有鳥類海報設計
    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同學們,決定透過聲調波形、羽衣顏色為基本元素來進行創作,為它們進行一次尋聲之旅。大多數的人對於特有種鳥的認識並不多,特有種鳥類,即是在臺灣才會出現的鳥類,而我們透過文獻資料顯示至今最新的消息是有25種,而我們所選的10種特有種鳥則是從中篩選出最特別及辨識性的特有種鳥中做我們的主要設計對象,開發應用在視覺化圖譜海報設計
  • 從靈井鳥雕看「許昌人」的生活風貌
    傳遞智慧的精神密碼 由於鳥類與人類生產、生活關係密切,先民們往往根據生存環境的不同而選擇各種形態的鳥作為圖騰。因此,在中國史前文化中,鳥形象是一個被廣為體現的題材。
  • 這塊琥珀裡藏著一隻1億年前的鳥,長啥樣?
    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古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4億5000萬年歷史的鳥類現身興化
    確實是在地球上已有4億5000萬年歷史,有鳥類中的活化石之稱,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震旦鴉雀已被列入國際鳥類紅皮書,為全球性瀕危鳥類, 它的身影至少有20年未在泰州被發現。 2019年3月,沈海波在千垛鎮劉溝村還發現東方白鸛的身影。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常在沼澤、溼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為食。
  • 祿豐發現1.5億年前鳥形恐龍腳印
    近日,中外古生物學專家學者宣布,在西班牙北部阿斯圖裡亞斯省和中國雲南祿豐發現了一批特殊的足跡,這些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時,這些地區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和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著名的鳥類有哪些 中國十大名鳥 你見過哪些
    本篇文章為你介紹中國十種著名的鳥類,分別是百靈、畫眉、繡眼、靛頦、中華秋沙鴨、鴛鴦、丹頂鶴、朱䴉、緋胸鸚鵡、杜鵑、黃鸝、褐馬雞。其中百靈是草原上盛產的名貴鳥類,是中國四大名鳥之一,被稱為「鳥中歌手」。那麼其它的鳥類出名在什麼地方呢,一起來看看吧。  1、朱䴉  朱䴉有著鳥中「東方寶石」之稱,潔白的羽毛,豔紅的頭冠和黑色的長嘴,加上細長的雙腳成為了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
  • 凍土帶出土4萬年前小鳥屍體,攜帶致命病毒?俄羅斯:已有先例!
    兩位化石獵人是在2018年9月首次發現這隻小鳥的,當時並不知道這隻鳥的種類和年齡,但因為來自凍土帶,所以大家都比較好奇這隻鳥究竟是什麼時死於凍土帶的,因為看起來保存狀態非常完美。科學家從小鳥身上提取了50毫克的組織進行了基因測序工作,發現這種鳥類與角百靈100%匹配,研究者在《 Communications Biology journal 》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表示,這隻小鳥的發現有助於了解4萬年前的生物調控和基因表達與氣候之間的關係,最後一次冰河期是在沃姆冰期,大約在11.2萬年前到1.2萬年前結束。
  • 中國—東協青年藝術品創作大賽作品展開展
    11月28日,第十四屆中國—東協青年藝術品創作大賽作品展在中國—東協藝術館正式開展。中國—東協青年藝術品創作大賽是中國與東協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之一,大賽為中國與東協各國青年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良好平臺,展現了中國與東協各國政治、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和欣欣向榮的風貌,體現了中國與東協各國青年藝術創作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
  • 大型肉食性鳥類-泰坦鳥
    泰坦鳥 是一屬非常大及不能飛的肉食性鳥類,生存於490
  • 人類進化史改寫?"能人""直立人"並存50萬年(圖)
    第1頁:人類進化史改寫?"能人""直立人"並存50萬年(圖) 第2頁:人類進化史改寫?"能人""直立人"並存50萬年(圖)   以往人們認為,早期古人類存在兩個種群即「能人」和「直立人」,並且由「能人」進化成「直立人」直至發展成現代人。但考古學家日前在肯亞發現的兩個古人類化石對達爾文的人類進化論產生了衝擊,有可能重新改寫人類進化的歷史。
  • 鳥類祖先水中遊 甘肅發現1億年前鳥類化石(圖)
    科學家們發掘出了生活在一億一千萬年前的鳥類化石,它的外形和生活在現代的水禽非常接近。其中一塊在中國西北城市甘肅新發現的化石甚至完整的保存了趾間的蹼。周日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新發現,科學家稱,現今生活的所有鳥類,大至鴕鳥,小至蜂鳥,全都來自於生活在水邊的祖先。首次發現這種最早的鳥類化石「甘肅鳥」是在25年前,甘肅省玉門市,就以發現地點給這種化石命了名。
  • 祿豐發現1.5億年前鳥形恐龍腳印(多圖+視頻)
    這是1.5億年前鳥形恐龍在雲南祿豐留下的腳印!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7月22日正式宣布,他們在中國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這個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 稀有鳥類化石或許可以解釋遠古鳥類滅絕的秘密
    我們知道,鳥類在白堊紀早期,大約115到1.3億年前,能夠飛行,但也可能不適應現代鳥類。這一新化石表明,對渡渡鳥雖然與現代鳥類完全不同,但進化出了一些高度精細、先進的飛行方式。這塊化石的胸骨或胸骨是飛行肌肉附著的地方,比其他對映鳥類的龍骨狀結構更深,這意味著它的肌肉更大,飛行能力更強,更像現代鳥類。叉骨的形狀更像現代鳥類的叉骨,而不像早期鳥類和恐龍祖先的u形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