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PI姚駿獲得「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2021-01-09 騰訊網

2020年12月19日,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舉行「雲」頒獎,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PI姚駿獲獎。

姚駿研究員致力於精神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究,提出並論證了精神疾病的多基因致病假說與疾病高遺傳率之間的本質矛盾,提出了雙相情感障礙致病機理的全新假說,構建了創新的研究策略和模型;發現了Syt7及其相關分子通路是雙相情感障礙發病和遺傳中的關鍵因素,並闡明了Syt7通過誘發穀氨酸釋放調節GluN2B-NMDARs活性,並進而調控調控躁狂情緒產生的機理;揭示了靶向穀氨酸能突觸傳遞的拮抗劑藥物對雙相抑鬱具有理想療效的機理;論證了GluN2B-NMDAR進行藥物研發可能是治療雙相抑鬱的較佳途徑。姚駿研究員於2019年獲「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獎」入圍獎。

「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設立於2007年,旨在獎勵從事生命化學及相關領域研究,並在科研創新、成果推廣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截至目前,共有225位優秀科學家獲獎,其中有19位獲獎者先後入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注重激勵中青年科學家投身科學研究,在其原創性研究成果發布初期給予關注和支持,助力他們進一步取得成果突破。獲獎者們的科研成果,對生命化學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大健康產業的變革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本屆頒獎典禮於12月19日在「線上」舉行,這也是該獎項十四年曆程中,最特殊的一次頒獎典禮。

Jun Yao, PI of Tsinghua-IDG/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was awarded the 14th WuXi AppTec Life Science and Chemistry Awards

On December 19th, 2020, Dr. Jun Yao, a PI of Tsinghua-IDG/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was awarded the 14th WuXi AppTec Life Science and Chemistry Awards. Dr. Jun Yao’s group has been investigating the pathogenesis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Dr. Yao has described a new strate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origins of bipolar disorder (BD) as the result of deficits in multiple genes, and elucidated that the Syt7 molecular pathway is key for the pathogenesis and inheritability of BD. Recently, Dr. Yao’s group has discovered one important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yt7 deficit-induced manic mood. In 2019, Dr. Yao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Nature Research Awards for Driving Global Impact, which was held by Nature.

01姚駿研究組在《PNAS》發表合作論文報導雙相情感障礙發病機理的研究進展

2020年2月10日,《PNAS》以Latest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由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姚駿課題組和美國Salk Institute的Fred Gage課題組合作完成的題為Synaptotagmin-7 is a key factor for bipolar-like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in mice的研究論文,系統闡述了他們在精神疾病研究中構建的全新思路, 並報導了他們根據這一架構在雙相情感障礙發病機理研究中取得的進展,為該病發病機理的深入研究開闢了道路。

圖一. BD發病的樹狀機理假說和基於併發症對比分析的疑似分子篩選

02姚駿課題組發文報導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產生的機理研究

2020年11月23日,《PNAS》以Latest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由清華大學生命學科學院副教授、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姚駿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許琪課題組和美國Salk Institute的Fred Gage課題組合作完成的題為Synaptotagmin-7 deficiency induces mania-like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through attenuating GluN2B activity的研究論文,闡述了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BD)躁狂情緒產生的機理研究進展。

姚駿課題組以Syt7 KO小鼠神經元和BD病人iPSC分化神經元為模型,詳細解析了Syt7與GluN2B-NMDAR之間的關係。課題組結合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技術STORM和SIM、以及神經電生理技術,發現Syt7和GluN2B都位於突觸的邊緣活性區域(圖一A),Syt7作為突觸前的鈣感受器所觸發的神經遞質釋放能夠特異、高效地激活突觸後的位置相對的GluN2B-NMDARs(圖一A);當Syt7缺失或發生功能障礙時,這一邊緣區域的遞質釋放遭受阻礙,連帶導致突觸後GluN2B產生失活,從而發生抗抑鬱效應,促使躁狂情緒發生(圖一B)。本研究闡明了雙相躁狂發生的機理,揭示了ketamine類藥物對雙相抑鬱具有理想療效的原因,論證了GluN2B-NMDAR進行藥物研發可能是治療雙相抑鬱的較佳途徑。

圖. Syt7缺陷導致雙相躁狂的發生機理

來源:THU_McGovern

相關焦點

  • 第七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揭曉
    原標題:第七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揭曉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英淑)12月6日,中國領先的醫藥研發服務企業藥明康德有限公司在北京舉辦了第七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頒獎典禮。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鄧宏魁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李文輝博士分別以「化學誘導的體細胞重編程技術的建立和應用」和「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蛋白是B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的肝細胞受體」的研究成果榮獲了「傑出成就獎」。  本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評選於今年5月拉開帷幕。
  • 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揭曉
    本報上海電(趙瑞)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頒獎典禮日前在「雲端」舉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屆頒獎典禮首次在線公布評選結果。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樊春海、浙江大學醫學院胡海嵐等3人獲頒「傑出成就獎」;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瑞華獲頒「科技成果轉化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董佳家等16人獲頒「學者獎」。
  • 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在「雲端」揭曉
    上海2020年12月19日 /美通社/ -- 今日,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頒獎典禮成功在「雲端」舉辦,這也是該獎項十四年曆程中最特殊的一次頒獎典禮。受新冠疫情影響,本屆頒獎典禮首次在線公布評選結果。
  • 獎項簡介-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新聞專題-科學網
    關於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為了促進我國化學、生命科學、醫學、藥學及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2007年2月,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設立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旨在獎勵在中國境內從事化學、生命科學、醫學、藥學以及相關科技領域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的優秀學子和中青年科技人才。
  • PNAS:姚駿/許琪等報導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產生的機理研究
    2020年11月23日,《PNAS》以Latest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由清華大學生命學科學院副教授、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姚駿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許琪課題組和美國
  • 李文輝首次發現B肝受體分子 榮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
    原標題:李文輝博士首次發現B肝受體分子 榮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雷湘平):近日,首個由中國科研企業在生命化學領域設立的「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李文輝博士因為對B肝病毒感染機制的研究獲得了2013年度「傑出成就獎」。專業人士稱,李博士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人類感染B肝病毒的功能受體分子,這一重要發現為進一步深入研究B肝病毒及相關致病機制打開了新的大門,並為研發新的藥物和治療手段提供了可能。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第五次理事會召開
    2015年5月20日,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第五次理事會在王克楨樓召開。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北大前沿交叉研究院執行院長湯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聯合創始人Lore Harp McGovern女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Robert Desimone教授,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董事事長、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先生參加了理事會。
  •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下半年引入2位腦科學青年才俊!
    個人簡介 鮑平磊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個人簡介 周陽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 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的中國科學家,他是蘭大校友!
    憑藉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蘭州大學1989級衛生系(現公共衛生學院)校友李文輝博士 11月12日榮膺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這是截至目前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 「科學突破獎」今日揭曉,四位生物科學家獲殊榮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科學突破獎」基金會宣布了2021年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的獲獎名單。科學突破獎有「科學界的奧斯卡」之稱,它表彰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方面的突破性成就。
  • 投票 | 誰能獲得2017諾貝爾化學獎?
    ,但這並不妨礙科學家們把諾獎季當作是一場盛大的科學派對,把預測諾獎得主當作是派對的重要助興節目。明日,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將揭曉獲獎者的名單了。哪些科學家可能獲獎呢?鋰電池是這個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事物。沒有鋰電池,手機和電腦就不會得到那麼廣泛的應用。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2011年,北京大學獲得國際捐贈一千萬美元建立腦科學研究機構: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學科組成  研究所整合了北大心理、認知、神經科學、精神疾病、信息科學、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聯合醫學部及附屬醫院開展研究,麥戈文研究所可謂名副其實的多學科交叉腦研究平臺
  • 科學突破獎公布,總獎金1875萬美元,中國科學家盧煜明獲獎
    2020年9月10日,突破獎基金會及其創始贊助者宣布了2021年突破獎的獲得者,為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和數學領域的重要成就,將向他們頒發總計1875萬美元的獎金。突破獎被稱為「科學界的奧斯卡」(Oscars of Science),今年已是第九個年頭,每年表彰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和數學領域的成就。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課題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研究員課題組長期從事核糖體翻譯過程中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以及抗生素作用機制的研究。現因科研工作需要,公開招聘博士後1-2名,技術員1-2名。
  • 卓越冒險 孜孜以求不怕冷板凳——走進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到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授後,他再一次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放棄果蠅研究,研究貓和猴的視覺。這種研究方向的轉變是因為唐世明認為高等動物的視覺才更重要、更有趣,但轉方向後唐世明的論文發表減少,再也沒上《科學》。這時候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就不支持其工作。2011年,唐世明加盟北大,同時得到了北大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大力支持。
  • 2020湖南大學生命醫學交叉研究院全球PI招聘公告
    湖南大學為加速生物醫學學科發展,於2020年6月成立生命醫學交叉研究院。旨在圍繞習總書記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發揮學校多學科交叉和人才聚集優勢,聚焦於創新型生命醫學前沿基礎和交叉研究,鼓勵支持開拓性、系統性的科學探索,打造一流的生命醫學研究中心。湖南大學為研究院制定了長遠的戰略規劃及特殊支持。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米達研究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 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聯合研究院,研究員 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 2015.02~2020.02 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後 2013.06~2015.01 愛丁堡大學, 博士後
  • MIT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主任:未來的人工智慧需要更像人腦
    11月13日,美國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主任羅伯特·戴西蒙(Robert Desimone)在北京舉行的首屆MIT中國峰會上透露。「試驗會否成功,仍不得而知。精神障礙的某些方面可以通過基因療法得到改善,但有些不會。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哪怕一點點的精神改善也足以慰借。例如,自閉症患者只要能提高20%的智力水平,就能夠脫離專業機構,獨立生活。」
  • 「豪華版諾貝爾獎」揭曉,莊小威、陳志堅獲生命科學突破獎
    北京時間 10 月 17 日晚,有著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以高達 2200 萬美元的獎金獎勵科學家們在數學、物理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發現。其中,哈佛大學莊小威博士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陳志堅博士在內的 5 名生物學家獲得 2019 年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 in Life Sciences)。
  • 2016藥明康德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