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項簡介-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新聞專題-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關於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為了促進我國化學、生命科學、醫學、藥學及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2007年2月,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設立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旨在獎勵在中國境內從事化學、生命科學、醫學、藥學以及相關科技領域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的優秀學子和中青年科技人才。藥明康德是國內首家在生命化學領域成功設立研究獎的科研企業。

    該獎項從2007年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屆,評獎也從單一領域發展到全面涵蓋醫藥研發的各個領域,包括化學、生物學、藥理學、毒理學、藥物科學、新藥臨床開發、臨床醫學、轉化醫學、基因組學以及生物信息學等領域。十年來共有165位優秀科學家獲獎,為推動國內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和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發展成為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相關焦點

  • 第七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揭曉
    原標題:第七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揭曉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英淑)12月6日,中國領先的醫藥研發服務企業藥明康德有限公司在北京舉辦了第七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頒獎典禮。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鄧宏魁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李文輝博士分別以「化學誘導的體細胞重編程技術的建立和應用」和「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蛋白是B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的肝細胞受體」的研究成果榮獲了「傑出成就獎」。  本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評選於今年5月拉開帷幕。
  • 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揭曉
    本報上海電(趙瑞)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頒獎典禮日前在「雲端」舉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屆頒獎典禮首次在線公布評選結果。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樊春海、浙江大學醫學院胡海嵐等3人獲頒「傑出成就獎」;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瑞華獲頒「科技成果轉化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董佳家等16人獲頒「學者獎」。
  • 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在「雲端」揭曉
    上海2020年12月19日 /美通社/ -- 今日,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頒獎典禮成功在「雲端」舉辦,這也是該獎項十四年曆程中最特殊的一次頒獎典禮。受新冠疫情影響,本屆頒獎典禮首次在線公布評選結果。
  • 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PI姚駿獲得「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2020年12月19日,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舉行「雲」頒獎,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PI姚駿獲獎。 姚駿研究員於2019年獲「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獎」入圍獎。 「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設立於2007年,旨在獎勵從事生命化學及相關領域研究,並在科研創新、成果推廣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截至目前,共有225位優秀科學家獲獎,其中有19位獲獎者先後入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李文輝首次發現B肝受體分子 榮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
    原標題:李文輝博士首次發現B肝受體分子 榮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雷湘平):近日,首個由中國科研企業在生命化學領域設立的「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李文輝博士因為對B肝病毒感染機制的研究獲得了2013年度「傑出成就獎」。專業人士稱,李博士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人類感染B肝病毒的功能受體分子,這一重要發現為進一步深入研究B肝病毒及相關致病機制打開了新的大門,並為研發新的藥物和治療手段提供了可能。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 洪堡研究獎由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於1972年設立,面向德國以外的全球傑出科學家,專門授予在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引領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未來有希望取得尖端成就的外國傑出學者。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 19位華人學者獲2019年斯隆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綜合消息 日前,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Alfred P.
  • 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的中國科學家,他是蘭大校友!
    憑藉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蘭州大學1989級衛生系(現公共衛生學院)校友李文輝博士 11月12日榮膺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這是截至目前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 美英科學家獲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今年該獎項的獲得者是美國的弗朗西絲·阿諾德(Frances H. Arnoid)、美國的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的格雷戈裡·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   弗朗西絲·阿諾德因研究酶的定向進化而分享一半獎金。
  • 諾獎出來了?別急,笑一個先—新聞—科學網
    本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發了聲學獎、心理學獎、和平獎、物理學獎、經濟學獎、管理學獎、昆蟲學獎、醫學獎、醫學教育獎、材料科學獎共計10個獎項,獲獎科學家遍布全球六個大洲。本次直播選擇了其中最有特色的5個獎項進行了解讀。超過70萬人次參與了此次直播互動。 「話題雖然搞笑無釐頭,但其研究過程中所包含的知識卻是嚴肅認真的,這正是搞笑諾貝爾獎的真諦。」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中科大教授謝毅獲國際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新聞—科學網
    中科大教授謝毅獲國際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系華人科學家首次獲獎  記者5月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謝毅
  • 中國科大謝毅教授獲得第四屆國際性納米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5月28日,第四屆Nano Research Award在第12屆中美華人納米論壇期間頒發,我校謝毅教授被授予第四屆Nano Research Award,獲獎理由為「表彰她在納米尺度的無機固體化學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是首次在上海舉辦。 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表示,我國有機化學學科發展迅速,一方面注重科學上的交叉、原創,學術上不斷追求卓越和優雅,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為化學、醫藥、材料等領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 2016藥明康德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新聞—科學網
    亞洲水塔區冰川與冰凍圈補給河流分布 《團結在科學之中2020》專題報告 報告指出,基於中國科學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亞洲水塔地區的冰川徑流量將在2030至2050年之間達到峰值。 由於該地區積雪、凍土和冰川產生的徑流佔河流總徑流量的45%,未來徑流量減少影響這一地區的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影響人群將多達17億人,經濟影響可多達國內生產總值(GDP)12.7萬億美元。
  • 屠呦呦獲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新華社巴黎10月22日電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2日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該獎項旨在獎勵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傑出生命科學研究,研究主體可以是個人或機構。今年是該獎項的第五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告中說,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因其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她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癒了很多中國病人。
  • 關於提供《中國科協科技獎項簡介》有關素材的函
    科協組函人字〔2011〕335號  中國科協有關部門,各有關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  為貫徹落實中央書記處關於大力舉薦表彰優秀科技人才的指示精神,認真做好中國科協及各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所設獎項的宣傳、推介工作,擴大中國科協各個獎項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擬編輯出版《中國科協科技獎項簡介》一書。
  •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揭曉 喬傑施一公等獲獎—新聞—科學網
    活動揭曉了「2017第二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獲獎者名單: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成果收穫「成就獎」,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榮譽教授Andrew James McMichael獲「國際合作獎」。
  • 重磅科學獎項發布!五院士獲百萬大獎,北大學者斬獲四獎
    ;生命科學獎由清華大學/西湖大學的施一公教授以「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項目斬獲;地球科學獎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朱日祥研究員以「華北克拉通破壞」項目斬獲;>化學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的陳興教授以「聚糖的化學標記和解析」成果斬獲;生命科學獎由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王克劍研究員以「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建立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果斬獲;地球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