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主任:未來的人工智慧需要更像人腦

2020-11-29 澎湃新聞

「針對腦功能紊亂靈長類動物的基因治療,我們即將開展首個臨床試驗。」11月13日,美國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主任羅伯特·戴西蒙(Robert Desimone)在北京舉行的首屆MIT中國峰會上透露。

「試驗會否成功,仍不得而知。精神障礙的某些方面可以通過基因療法得到改善,但有些不會。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哪怕一點點的精神改善也足以慰借。例如,自閉症患者只要能提高20%的智力水平,就能夠脫離專業機構,獨立生活。」

精準治療

戴西蒙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作出過開創性貢獻。他應用光控遺傳學技術,研究食蟹猴和獼猴等靈長類模式生物的大腦如何排除幹擾、將注意力專注於特定目標以及如何應對超負荷的信息。戴西蒙發現,與注意力相關的神經元會同步發電,宛如一支交響樂團。

此外,戴西蒙十分關注與腦功能紊亂相關的疾病,包括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

「治療腦功能疾病未來會變得像治療癌症,是針對特定失調的靶向治療。」他告訴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媒體。「這有別於傳統的藥物療法。要知道,藥物一定會對身體的其他部分產生影響。」

基因治療就是一種靶向技術。它將外源的正常基因引入患者細胞內,以糾正缺陷基因。對腦功能紊亂而言,最大的難點在於相關的基因位點繁多,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所幸的是,以基因魔剪CRISPR和光感基因神經調控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方法也發展迅速。

一門學科的革命性突破往往得益於研究工具的更新換代,正如望遠鏡之於天文物理學。戴西蒙相信,CRISPR或許就是腦科學的革命性工具:「有人說,CRISPR就像電和電腦的出現一樣劃時代。」

用CRISPR技術敲除獼猴的Shank3基因,就能得到自閉症模式靈長類動物,進行病理分析和治療探索。這個研究項目正由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主任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進行。

2000年成立的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並不缺錢,它得到了MIT校史上最大數額的一筆捐贈,高達3.5億美元。不過,靈長類腦科學實驗的研究中心正在向中國轉移。

2014年,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的季維智組利用CRISPR技術對食蟹猴進行了精準的基因修飾,突破了該技術在靈長類動物上的零應用。

2016年初,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仇子龍組在《自然》上發表了自閉症猴模型:在食蟹猴中轉入了人源基因MeCP2。這種轉基因猴表現出與人類自閉症相似的症狀,且該轉基因可通過種系傳遞向子代進行遺傳。

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仇子龍組培養出的自閉症猴

戴西蒙提到,外界誤認為中國動物實驗的繁榮是由低規範造成的。據他親身觀察,中國對動物實驗的接受程度雖然很高,但動物福利和動物保障依然嚴格。戴西蒙在深圳看到,實驗猴居住在很大的籠子裡,連通著覆蓋植物的玻璃房,這樣大的活動空間遠遠超過了MIT所能提供的。

精準教育

除了精準治療,腦科學領域還在探索精準教育。不久前,戴西蒙和中國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了一項彈鋼琴提高兒童辨音能力的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實驗在北京招募了74名說漢語的4歲至5歲兒童,將他們分為三組,第一組每周接受三次各為45分鐘的鋼琴訓練,第二組接受同等時間和頻次的閱讀訓練,第三組不進行幹預。6個月後,研究者對兒童辨別元音、輔音和聲調的能力進行測試。

腦電圖監測結果顯示,鋼琴組兒童聽到漢語中的不同聲調時比其他組兒童的反應更為強烈。

戴西蒙相信,隨著腦科學研究的深入,這樣的個性化教育將成大勢所趨。「每個孩子都各不相同,我不是說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私教,但是將來肯定會有更多的選擇。」他說道。

「精準教育能讓更多的孩子獲得成功。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太多的孩子沒有得到成功的機會。」

未來的人工智慧要更像人

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也在試圖用人工智慧模型來幫助腦科學研究。「腦科學太複雜了,很難用簡單的物理模型理解,必須利用數學框架去細分各個組分之間的互動。」

科學家們建立上百萬個計算機模型,找出其中與大腦運行邏輯最相似的那個。經過一些功能的可靠性驗證後,這個計算機模型就能用來預測大腦其他功能的工作邏輯。

那麼,人工智慧模型是否一定要像人腦一樣工作,像兒童一樣學習?戴西蒙坦言,MIT內部也正就這個問題爭執不下。他個人認為,在人臉識別等領域,現在不採用人腦邏輯的人工智慧系統也已經運行得很好。「不過,腦科學對未來的人工智慧很重要。比如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人工智慧需要變得更像人,在對話中給我們人類的感覺。」

戴西蒙連續擔任5期《最強大腦》的國際評審

連續擔任5期《最強大腦》的國際評審,戴西蒙堪稱中國的老熟人。MIT校長Rafael Reif在峰會上致開幕辭時就拿他調侃:「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我對MIT現在才舉辦首屆中國峰會有些驚訝。毫無疑問,MIT與中國之間的往來讓我們觸及到了最多的中國民眾。」

「羅伯特·戴西蒙在中國大名鼎鼎。當他回到MIT漫步於校園中時,經常有中國遊客認出他。因此,我很高興告訴大家,稍後戴西蒙教授將與來自中國和MIT的其他幾位「神奇大腦」一道走上講臺!」

這些「神奇大腦」包括電力工程教授陳剛、學術發展名譽校長Eric Grimson;媒體實驗室主任Joi Ito;諾貝爾獎得主、金融學特聘教授Robert C. Merton;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Melissa Nobles;感知城市實驗室主任Carlo Ratti;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Daniela Rus等16名教職員工,以及中國科院院院長白春禮、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兼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科大訊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劉慶峰、百度總裁張亞勤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第五次理事會召開
    2015年5月20日,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第五次理事會在王克楨樓召開。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北大前沿交叉研究院執行院長湯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聯合創始人Lore Harp McGovern女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Robert Desimone教授,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董事事長、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先生參加了理事會。
  • 卓越冒險 孜孜以求不怕冷板凳——走進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這種研究方向的轉變是因為唐世明認為高等動物的視覺才更重要、更有趣,但轉方向後唐世明的論文發表減少,再也沒上《科學》。這時候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就不支持其工作。2011年,唐世明加盟北大,同時得到了北大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大力支持。
  •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下半年引入2位腦科學青年才俊!
    01 近日,鮑平磊研究員入職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和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02 9月,周陽研究員入職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和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 獨家專訪:未來幾年,人工智慧+腦科學會有哪些突破?
    ,未來幾年又可能有怎樣的突破,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碰撞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科技巨頭在這些突破中扮演的角色和影響?這是近年來該領域少有的國際化高端論壇,演講嘉賓包括麥戈文腦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 James DiCarlo,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外科學教授 Edward Chang,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 Samy 和 Ruth Cohn 計算機科學教授、魏茨曼 AI 中心主任 Shimon Ullma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彭博傑出教授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2016年,麥戈文研究所牽頭成立了「北京大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中心研究涵蓋人工智慧、腦機交互、生物醫學工程、腦成像等腦科學研究相關領域。  目前,研究所共有31名PI,其中11名來自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9名來自生命科學學院,1名來自物理學院,2名來自分子醫學研究所,6名來自醫學部,1名來自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1名來自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 浙大開設國內首個「腦科學」學院 未來還要助力人工智慧
    段樹民院士同時還是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曾擔任多年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 1、為什麼成立該學院? 在本科生階段就給學生提供系統的腦科學及其相關交叉學科訓練,將給他們未來的學術職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腦科學」這個詞語最近一次被大眾所看見,伴隨著陳天橋的名字。作為盛大集團的創始人,陳天橋退出商業世界後,創立腦科學研究所的舉動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 深圳先進院與MIT共建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揭牌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MIT- McGovern Brain Institute)合作共建的腦認知科學和腦疾病研究所(下稱腦所)正式揭牌。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igital Group,IDG)高級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先生,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MIT- McGovern腦研究所所長Robert Desimone教授,轉基因腦疾病動物模型及機理研究領域國際頂級專家、MIT教授、光遺傳學研究開拓者之一馮國平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等人出席並為揭牌儀式見證。
  • 類腦計算:從神經網絡到真正的人工智慧丨 CCF-GAIR 2019
    基於這一現狀,13 年前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第三腦研究院,希望未來的計算機能夠像人的大腦一樣低能耗、高速度、高效率,且它不能是以前那樣固定的架構,必須是有彈性的。他進一步表示,他們的目的是借用系統架構,從超級計算機裡面綜合神經科學、人工智慧和超級計算這三種科學來引領前沿的腦科學。
  • 人工智慧奇點與人類未來
    推動多門類科學深度融合目前,AI技術研發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很多都是多學科融合的結果。這些成果推動窄(或弱)人工智慧(ANI)進一步向通用(或強)人工智慧(AGI)發展而趨近奇點,哲學社會科學的介入已成為AI進一步發展的現實需要。
  • 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院士和大牛們這麼說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消息,「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於5月8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主辦,旨在進一步加強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兩個學科的交叉力度和思想碰撞,更好推動這兩個領域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論壇以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為主題,從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和類腦智能的態勢與發展研討兩個議題入手,邀請到多位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做了主題報告和深度討論。雷鋒網編輯也在現場聽講,並將論壇概況和看點做了整理。
  • 科學大咖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釗攝 6月10日下午,科學院南路6號的中科院計算所一層會議室裡人潮湧動,幾百名年輕學子云集一堂,只為聆聽「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第28期: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專家尼古拉斯·圖克·布朗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張益肇分享他們關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最新成果和思想。
  • 為什麼我們無法依靠模仿人腦的工作原理,來製造人工智慧?
    想要人工智慧像人腦般聰明,他的運算能力至少要比人腦相當用來描述運算能力的單位,也就是靠collection process and每秒計算次數前面提到人腦的c ps,大約是每秒一億億次運算按也就是十的16次方。當然了還有一個說法是十的27到30次方,光是讓我算道數學題比如說67減45是多少?
  • MIT周博磊:CV本質上是一門科學研究
    周博磊目前是 MIT 在讀博士生;知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話題優秀回答者,目前有近兩萬的知乎關注者。在 CVPR 2017 上,周博磊牽頭分別組織了一個 tutorial (http://deeplearning.csail.mit.edu/) 和 workshop (http://sunw.csail.mit.edu/),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原標題: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
  • 陳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首發年報,試圖解碼人腦奧秘
    10億美元開啟人腦探索之旅在這份年報中,陳天橋和雒芊芊表示:「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兩年時間裡,我們從零開始,打造了這樣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機構,朝著我們的理想紮實地前進了一大步。過去兩年來,我們不僅捐款,更把主要精力花在與世界各國頂級腦科學研究機構和優秀腦科學家的交流上,全身心地投入推動腦科學發展、造福全人類的事業中。」
  • Mindtree贊助班加羅爾印度科學研究所
    【手機中國新聞】據悉,目前美國IT公司Mindtree與班加羅爾印度科學研究所(IISc)達成合作共識,為這一印度頂尖的科研機構所開展的人工智慧研究提供資金。該公司在最新的一份聲明中稱,他們設立了一個被命名為「Mindtree人工智慧教授主席」的獎項,該獎項旨在教授並研究人工智慧數據科學和自然語言處理。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麥戈文腦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主任James DiCarlo將發表題為「通過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協作,逆轉工程人類視覺智能」的演講。過去15年裡,他的團隊一直致力於深入了解大腦如何開發和執行其強大的神經元並用以表徵視覺對象,以及這種表徵如何構成感知、認知和行為的基礎。
  • 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獲得者託馬斯·蘇德霍夫:未來的人腦研究應重視與...
    為什麼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大腦的工作機理?在蘇德霍夫看來,這不僅是掌握關於人類自己的知識,還是更多去認識人類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反應,「更重要的是,很多大腦疾病是造成我們未來行動不便的主因。」人工智慧或將為人腦研究帶來巨大利益除了談及個人和團隊的研究成果,蘇德霍夫也探討了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實際上,大腦和人工智慧的運作方式存在相似之處。「二者都需要海量的數據量、極強的記憶能力和運算能力。」與此同時,二者也有巨大的差異。
  • 人工智慧時代,如何活在未來?
    因為新一代的人工智慧技術「深度學習」把人工智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深度學習」技術,就是在機器上建造一個模擬人腦的神經網絡,能讓機器像人腦一樣通過數據學習,識別規則。新一代的人工智慧不僅能取代人類做一些簡單重複性的工作,比如機器流水線上的工作,基礎的會計工作。還能做一些需要靈活處理的工作,甚至能夠勝任一些有創意性的工作。
  • 院士段樹民:我覺得未來人工智慧總是要被人控制的
    主要原因就是動物腦與人腦還是有很大差別的。4、目前來看,人工智慧雖然發展很快,但是它要達到我們人腦的水平,還有很遠的路要走。5、我相信將來,人工智慧應該是對人腦起一個補充,或者是強化的作用,而不會跟人類作對,因為它總歸還要人來控制。精彩集錦第一次見到段樹民院士,是七年前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個頒獎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