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周博磊:CV本質上是一門科學研究

2020-11-22 雷鋒網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如果你常逛知乎,相信你對周博磊並不陌生。周博磊目前是 MIT 在讀博士生;知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話題優秀回答者,目前有近兩萬的知乎關注者。在 CVPR 2017 上,周博磊牽頭分別組織了一個 tutorial (http://deeplearning.csail.mit.edu/) 和 workshop (http://sunw.csail.mit.edu/),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在參會期間,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與周博磊進行了一次交流,他分享了對計算機視覺研究的一些心得體會。

周博磊,MIT CSAIL 五年級博士生,師從 Antonio Torralba 教授。本科於 2010 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2012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信息工程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

個人主頁:http://people.csail.mit.edu/bzhou/

知乎主頁:https://www.zhihu.com/people/zhou-bo-lei/answers

為何能辦一場爆滿的 tutorial?

CVPR 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主流會議,物體識別和場景分析是計算機視覺裡面的核心問題,邀請到的嘉賓也是在這個方向有重要貢獻的研究者,所以我們的那個 tutorial 整個是 full house(爆滿)。邀請的嘉賓之一 Ross Girshick(Facebook 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究科學家)和我在聊的時候也提到,他也挺驚訝有這麼多人關注 object detection 的問題,而並不只局限於 GAN 和生成模型這些比較火的領域,畢竟物體識別還是計算機視覺的一個核心問題吧。群眾反響比較好的話,就說明這個(tutorial)還是辦得比較值得。

我邀請了愷明、Ross 還有曉剛老師,包括我自己,一起作為演講嘉賓,這個 Tutorial 的主題包括物體識別、場景識別以及神經網絡的可解釋性問題等,都和大家的研究方向有關,也是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他們也是研究這個領域比較領先的學者,就這樣組織起了本次 CVPR 的一個 tutorial。(友情提示:演講 slide 已經放在主頁上,視頻隨後也會放出)。

CVPR 的總體感受?

今年(CVPR)感覺華人(中國)公司挺多的,從論文角度來講,相對於理論和系統領域,計算機視覺一直也有很多華人在做研究。這次過來我更關注的是和人交流。新的 paper 很多其實在 arXiv 上面都有。主要還是和以前認識的朋友重新聚一聚,和了解過工作的研究員進一步面對面交流。

研究領域的話,其實 workshop 就是一個體現前沿趨勢的環節,比如第一天的 visual interaction(視覺交互),雖然去的人不多,但我覺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向。物體識別和檢測目前已經做到極限了,那麼物體之間的交互可能就會是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另外一方面是我自己馬上博士畢業了,準備找找教職和 industry lab 的研究工作,CVPR 也是一個可以了解這些信息的來源。

計算機視覺有何研究趨勢?

現在比較火的應該是視頻的分析和識別,包括谷歌和 Facebook 其實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在做,就像 Facebook 的機器學習組其實都招了挺多研究視頻的人,可能在 10 月份 11 月份的時候會發布一個更大的視頻數據集。我覺得可能未來會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做。

另外,因為識別問題目前已經做得非常好了,識別的下一步可能會是什麼?下一步可能會是認知的任務,或是提升到推理的層面。比如系統識別出這裡有個茶杯,但它是基於什麼在支撐?其實是底下的桌子,這就是一個物體交互的過程,會涉及到更多認知層面的東西。

AI 研究的工程化和平民化

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我一個很深的感受是,現在的深度學習或者說 AI 的研究變得越來越工程化了,變成一種群體作戰。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公司其實是佔優勢的。因為它們有很多工程師,可以幫你把平臺搭得很好,有很多研究員一塊來做研究,整個事情就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系統工程;而不像之前,可能一個人兩個人在實驗室,就可以倒騰一個東西,現在可能變得越來越系統化了。

另外一點就是變得更平民化了。現在大家的數據和代碼都很快開源,門檻變得越來越低。像本科生如果願意去學的話,其實是可以很快在一個子領域做出一些突破的。這個研究也不一定會有多大的創新,但因為計算機視覺有太多的子任務了,所以選一個方向努力做幾個月,可能就可以在頂級會議上發一篇 poster,難度也不像五、六年前那麼大。

以後會議可能更多的是一個交流的過程吧,現在 CVPR 的接收率接近 30%,可能在五、六年前只有 23%到 24% 的樣子,而且投稿的論文也幾乎 double 了(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CVPR 2017 年有效投稿 2620 篇,錄用 783 篇)。我第一次參加 CVPR 是在 2011 年的時候,開會的地方(Colorado Springs)就比較偏僻,參加者可能也就一千多人。

第二個是,深度學習方案確實開始 work 了,所以公司可以很快跟進並整合到自己的系統裡面。MIT 自己和三星、美國政府還有一些帶軍方背景的公司有合作,但高校一般不會和比較小的公司合作,因為小公司可能對產出有比較快的要求,如果是做基礎研究的話,不會那麼快地看到產出。另外有些公司的需求可能也比較簡單,工程師也能做到的,就不需要放到學校裡面來做。

但現在 AI 的整個研究變得越來越實際了,工業界以前是給學校資金支持,然後找一些有想法的老師一起合作;現在更普遍的模式是工業界自己建立研究院,僱傭一些老師來工業界,並且用 engineering 和資源去支持老師的研究工作。包括像李飛飛這樣的老師加入谷歌,因為谷歌的資源比較充足,她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如果這些都讓她實驗室裡僅有的幾個學生來做的話,其實不太現實。一方面是學生自己也要花時間學習,另外也沒有這樣的平臺或數據去從頭實踐這樣一個系統。

就學就業的選擇

我對自然界的東西比較感興趣,有點像「師法自然」這樣的,喜歡研究各種生物系統。高中的時候我其實是搞生物競賽的,後來去了上海交大,大一在生物實驗室做了一陣子,覺得不是那麼有意思。後來和侯曉迪一起玩樂隊的時候受他影響挺大的,開始上手視覺方面的研究,那時候還是 07,08 年的樣子,計算機視覺還不怎麼 work。有意思的是,當年侯曉迪推薦給我看的第一篇論文就是我現在導師(Antonio Torralba)的作品,當時也沒想到後來會選他(做導師)。大三的時候就在計算機系那邊跟著張麗清老師做 CV 的研究,之後就到香港中文大學跟著湯曉鷗老師和王曉剛老師做研究,更加堅定了做研究的想法,碩士畢業後就來 MIT 了。

未來(選擇)留在學校對我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吧。一方面是可以更自由地去做研究,第二個是可以帶學生,一起去做這件事情,也不是每個人都想去公司,對吧。

我覺得計算機視覺本質上是一種 science(科學),怎麼發現一個好的問題是更加重要的,可解釋性其實就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當時我們收集了很大的一個場景分類資料庫,訓練了一個模型後發現準確度非常高。我導師的第一篇論文就是做場景分類的,他就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機器能夠達到人的水平。我們就開始做一些可視化的工作,後來這篇論文投到 ICLR 2015 上中了 oral,當時也就十幾篇(oral)吧,而且其他的論文都是工業界的文章,像谷歌、微軟和 Facebook 這些。所以我們這篇論文就有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因為我們更像一種從科學角度去探討問題的感覺,從設計問題到實驗過程都不是那麼工程化,本質上更像是一種探索。

深度學習其實不是一個黑箱,它裡面的結構還是比較清楚,只是說大家覺得參數這麼多好像很難理解。比如我們 15 年 ICLR 的工作就說明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當我們訓練了一個場景分類的模型之後,它裡面就學會了很多 object detector 的內容。比如說你覺得這是一個客廳,是因為你看到裡面有電視、有沙發;那麼我們在教神經網絡識別的時候,它也是同樣檢測這張圖裡有沒有電視和沙發,然後再分類為客廳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和人的識別過程是很類似的,我覺得以後會有更多的工作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http://arxiv.org/pdf/1412.6856.pdf)

我前兩個月去參加了一個叫 VSS(Vision Science)的會議,這個會議主要探討的就是做 vision science 的人是怎麼解決視覺問題的,他們就是從人腦、從認知的角度去探討問題,對我的啟發也很大。

回到 CVPR 的 tutorial 上,其實昨天愷明和 Ross 分享的都是怎麼把性能提升,怎麼去訓練一個更深的模型,這是故事的一個方面;故事的另外一方面是,這些訓練得到的優秀的表徵到底有些怎樣的含義,如何比較不同的表徵的語義性,能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內部的運作機制,這也是我的一個研究方向。

如何成為「知乎網紅」?

並不是想成為「網紅」。在知乎上寫回答的一個原因是,現在誤導的信息比較多,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出來以正視聽吧,但我說的也不一定對,其實也只是把我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分享自己研究的一些心得體會。

MIT 其實很早就有 AI 了,有些老教授會覺得,如果把 AI 作為一個 popular science 去宣傳的話其實挺沒必要的,這樣對研究員的壓力很大,如果老想著要做能搞大新聞的研究,也不一定是好事。

(在知乎上回答問題)這也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訓練,就是怎麼把自己的想法有邏輯地表達出來。這對研究員來說其實是比較欠缺的一部分,因為讀博的話可能就一個人埋頭深入研究,其實不知道怎麼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這麼多人能覺得我寫的東西對他們有幫助的話,其實也是挺好的。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如何自學MIT的應用數學課程?這裡有個參照給你
    生物學和認知科學背景出身,中途迷上了神經網絡,開始學習機器學習並自學編程,為了看懂機器學習文獻又去自學數學,然後愛上了數學——這就是本文作者和數學結緣的原因,也是他決定自學MIT應用數學的動機。本文詳細介紹了作者準備自學數學課程的計劃 ↓↓今年夏天我打算做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個人發展項目:完成MIT的應用數學課程。
  • CSVA星空攝影師周博拍下「紅色精靈」奇觀
    先上圖:上圖貌似普通的銀河照,是飛機上拍的,畫面還有點虛,普通人會不以為然,即便周博本人之前也將它視為廢片了,好在沒有刪除,現在才發現了一大亮點:「紅色精靈」!大家注意看天上那幾道紅線,大致有6條,這就是讓大家群情激昂的「紅色精靈」!
  • 曹則賢大師與上百位聽眾漫談「材料科學是一門科學」
    保鮮膜的發明,讓夏天的西瓜可以切成兩半分別售賣;而不粘鍋的發明大大減少了廚具清洗的難度……8月20日下午,第三期「科研Café」學術講座活動現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出發,為現場聽眾介紹了材料科學作為一門科學所蘊含的豐富知識
  • MIT、港中文團隊GANpaint,一筆成畫不是夢
    除了幫助藝術家和設計師快速調整視覺效果外,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工作還可能有助於計算機科學家識別「虛假」圖像。也難怪網友驚呼:「以後拆樓都不用費勁了!」那麼這款神器如何操作呢?先奉上傳送門:http://gandissect.res.ibm.com/ganpaint.html?
  • Mitglieder der PKKCV beantworten Fragen der in- und...
    Kurz vor der Eröffnungssitzung treffen sich die politischen Berater in einer Passage in der Nähe des Sitzungsraums mit den in- und ausländischen Journalisten und beantworten ihre Fragen.
  • 教學研究:新課標視域下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研究
    例析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價值利用科學史進行科學本質教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教育家詹姆斯·科南特設計了大量基於科學史的教學案例,嘗試幫助非理科生理解科學本質的某些方面[13]。已有研究表明,將科學史作為一種教學策略使其與科學內容和科學本質教育相結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本質[14-15]。
  • 華南理工提出一種可以有效實現紅外II區響應上轉換發光機理模型
    稀土離子因其獨特的4f電子構型是一類理想的上轉換發光中心,通過基質選擇、晶體場調控、核殼結構設計、染料敏化等策略已經在多種摻雜材料體系獲得了發射波長精細可調、覆蓋近紅外-可見光-近紫外的上轉換發光。目前,上轉換發光研究主要基於傳統的980 nm和短波長近紅外I區波段(例如808 nm)激發調控,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紅外II區在光通訊、納米光子學、生物醫學等領域愈來愈顯示出重要應用。
  • 在MIT 有哪些東西是本校學生司空見慣,外人覺得匪夷所思?
    但是在麻省理工,「通宵」就是一整晚不睡覺,上一整天的課,全部時間都在學習上。對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來說,「通宵」通常不會少於36個小時,如果是學習到午夜,可以用「weeknights」或「weekends」表示。所以,有人連續兩天穿同一件襯衫出現在課堂,太正常了!我有一個學期每周四晚上都要通宵(因為我有四門課的作業截止時間都是周五,而我只有在周四上完課之後才能開始做作業)。
  • 為什麼「陰陽五行」不能成為一門科學?
    而本文則對「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以及科學的產生過程及內涵進行簡單的梳理、概括,並指出了「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並不能成為科學的幾處「短板」。董仲舒認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佛教中的「天人合一」,強調回歸自己的本性,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惑,達到「無善無惡,無佛無魔,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佛教的「天人合一」觀,對個人的清心靜欲是有促進作用的。
  • 本質上量子力學是一種什麼樣的工具
    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個非常遙遠的名詞。但在量子力學研究和教育領域,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幾乎相當於納粹對德國及德國人的影響。對我來說,量子力學研究對我來說意義頗多。本質上,量子力學是一個工具,用來對未知力量進行假設推論,並為解決一些問題提供新思路。量子力學還揭示出物質與物質之間一些看似無形,實則有形的聯繫,這種量子力學的理論,對我一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 Facebook 被 MIT 教授起訴
    [1]神經魔法公司創辦於 2017 年,創始人為 MIT 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尼爾·沙維特(Nir Shavit)[2] 和 MIT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亞歷克斯·馬特維耶夫(Alex Matveev)[3] 。
  • 本質環保-將科學研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環保新思維
    ,國投集團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環保專家徐俊偉首先表達了其對目前國內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背景的看法:當前生態環境治理成績顯著但進一步提升難度很大,地方政府在生態環境質量提升與經濟協同發展方面面臨巨大的壓力,表面原因主要在於現有環保治理技術的不足,深層次原因主要在於西方的環保治理模式主要是趨利避害的產業轉移模式,事實證明這條路越來越艱難。
  • 創新,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思考
    常紅磊回想道。 「『嚴謹』是指通過理性全面的思考為客戶為居民為城市創造高價值;『創新』是指通過對本質的思考,針對特定項目創造更有想像力、讓人感動的獨特空間環境體驗;『細緻』是指通過精準地控制達到設計的高完成度。
  • 意識遍及宇宙,哲學家稱:我們需要一門新的科學
    一位哲學家透露,宇宙的基本構件可能具有經驗意識,需要一門新的科學。普遍的慣例認為意識是一種對自身存在的意識,因此,許多人不願意把這歸因於許多非人類動物,更不用說粒子了。
  • 深度剖析化合物半導體磊晶市場趨勢
    1  化合物半導體市場分析  根據現行化合物半導體元件供應鏈,元件製程最初步驟由晶圓製造商選擇適當特性的基板(Substrate),以矽、鍺與砷化鎵等材料作為半導體元件製程的基板,基板決定後再由磊晶廠依不同元件的功能需求,於基板上長成數層化合物半導體的磊晶層,磊晶層成長完成後,再透過IDM廠或IC設計、製造與封裝等步驟,
  • 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和育人價值
    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國經歷了「打字排版」、「計算機操作」和「計算機編程」幾個階段,關注技能和工具使用,缺乏對信息素養的培養、缺乏對信息技術科學的認識、缺乏對信息技術課程育人價值的重視。  根據新課標,打造新的信息技術課程過程中,要瞄準新的培養目標,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和育人價值。
  • 2022考研英語詞根:與「miss/mit」相關的詞根
    miss,mit= send,cast,表示「送,放出」mission n "派遣;使命(miss+ion,送出→派遣)"missionary a 傳道的n.傳送過去)premise n 前提(pre預先+mise→預先送出→前提)promise n 答應;保證(pro前面+mise→在做事前送出的話→允諾)surmise v 推測,猜測(sur在下面+mise→在下面說出的話→猜測)demise v 讓與;遺贈(de分開+mise→分開送→遺贈)admit v 許可入學等;承認(ad+mit
  • 科學本質是實踐,實踐本質是心,心的根本在一體
    以前總有人說中國沒有科學理論,而古希臘就建立起了理論體系促進了現代文明的產生。就是混淆了理論與實踐,就是混亂了文明傳承的關係。科學的理論就是將人類經過研究後構成的一系列自然與規律用以語言、文字、符號等等進行表述。
  • MIT新研究表明,和餓肚子一樣!
    為了確保這些志願者此時仍然處於孤零零的狀態,研究人員甚至在隔離開始之前培訓了這些志願者,以便他們不需要和研究人員互動,就能夠自己躺進核磁共振儀…… 隨後,研究人員給志願者展示了一些不同內容的圖片,查看他們的神經活動狀態有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