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看朱棣可疑操作,一面官宣死訊一面四處尋找

2020-12-06 劇透歷史

靖難之役的第四個年頭,朱棣攻破南京城,但是當他來到皇宮後,卻怎麼也找不到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那麼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呢?

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已經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根據《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朱棣進入南京城的時候,皇宮已經著起了大火,朱棣急忙命人前去救火。最後,部下將一具燒焦了的屍體拖出來,給朱棣說這就是朱允炆。

於是,朱棣按王爺的規格安葬了建文帝,並且就此事對外的解釋是:「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這段歷史的可信度並不高,因為這是朱棣自說自話而已,況且其中漏洞也很多。比如,既然屍體已經燒焦,不可辨認,那朱棣是怎麼確定那就是建文帝的屍體呢?

很顯然,朱棣奪位之後為了穩定人心,隨便找了具屍體認作建文帝,為的就是告訴天下人,你們原來的皇帝已經死了,就不要再有其他的想法了,現在老老實實地跟著我幹吧。

除去朱棣的官方宣傳之外,建文帝在城破之時,通過秘道逃脫的說法更容易讓人相信。而且就連朱棣本人,顯然也是這麼想的。

朱棣在位期間,曾派一個叫胡灐的大臣,以尋訪張三丰為名,到處查找建文帝的下落。胡灐多次向朱棣進行過秘密匯報,但是匯報的內容以及查訪的結果是什麼,就沒有人知道了。

甚至還有人說,朱棣六次派鄭和下西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也證明了鄭和下西洋,有尋訪建文帝和開展外交的雙重作用。

如果建文帝沒有死在南京,那麼他逃出去以後的下落如何呢?對此,民間流傳的版本也很多,主要是出家為僧說,出家為道說,隱姓埋名說,流亡海外說。

出家為僧說,劇情可是相當得離奇,當中為建文帝提供庇護的,居然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頭號謀士道衍和尚姚廣孝!

朱棣造反成功後,姚廣孝不肯還俗,仍舊居住在寺廟裡,只有白天上朝時才換上朝服,退朝後仍舊換回僧衣。

這一點的確很奇怪,於是就有很多人猜測,在當時大軍環伺的南京城,朱允炆即使能夠有密道逃生,也絕對無法逃遠,很可能是姚廣孝收留並保護了他。為了掩飾建文帝的身份,便為其剃度,讓其出家。

而且建文帝出家的地點,就是東明寺!據說,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還有對聯:「僧為帝,帝亦為僧,一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當然這只是後人所寫,如果當時敢這麼明目張胆的把對聯寫出來,你當朱棣的東廠和錦衣衛眼瞎啊!只怕轉眼就要引來殺身之禍。

此外,一直到朱棣的重孫子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居然還有僧人自稱是建文帝,被當地知府抓住送到了朝廷。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當時建文帝出家為僧的說法是佔了主流的。

至於出家為道說,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還留下了很多石刻,到現在人們還不能解釋其中的意思。

這個說法比較荒誕,但也不能說毫無可能,畢竟明朝時候道教盛行,教徒眾多,魚龍混雜,建文帝藏身於道觀,更容易隱藏蹤跡。

隱姓埋名說,出自一位湖北武昌的老先生,叫讓慶光,他自稱是建文帝的後代,證據是他家藏有的一本祖傳《讓氏家譜》。根據族譜記載,讓慶光老人的十五世祖「讓鑾」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當年建文帝逃出生天后,歷經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最後來到了湖北定居,改姓換名,繁衍後代。因為明朝的天下本來是朱允炆的,現在「讓」給了朱棣,所以改姓讓,至於取名一個「鑾」字,可不就是金鑾殿嘛!

這個事情的真實性,大家自行判斷就好。

最後一個說法,就是流亡海外說了。

這個說法純粹是從鄭和下西洋衍生出來的,屬於典型的先有果後有因,證據更少。不過前些年,有一位法國的球星自稱是建文帝的後代,也著實讓網絡上熱了一陣子,可信度還是請大家自己判斷吧。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朱棣最終找到了建文帝。但顯然朱棣不會公布這件事情,唯一可能做的就是殺掉建文帝,以絕後患,並讓這件事永遠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其實筆者更傾向於相信城破之時,建文帝看到無法逃脫,而他也深知自己的四叔朱棣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落到他手裡肯定沒有好結果。破釜沉舟的建文帝決定,用自己的屍體作為射向朱棣的最後一支利箭。

他放火自焚,將自己燒成焦炭,這樣朱棣永遠無法找到自己的屍體,即使找到了也無法辨認。只要朱棣一天不能確定自己的死亡,那他就一天不能安心,朱允炆要的就是讓朱棣日日擔心、夜夜驚心,沒一天好日子過。

根據史料記載,朱棣當了皇帝以後,性格暴躁,極易動怒,估計就跟無法向天下人明確證明朱允炆的生死去向有關吧。只要朱允炆生還的消息流傳一天,那麼朱棣這一脈的皇位合法性就是存疑。

相關焦點

  • 建文帝最恨的人不是朱棣,而是這個歹毒小人,主動開城門迎接朱棣
    朱元璋去世後,他孫子朱允炆繼位,為建文帝,建文帝非常喜歡李景隆,並讓他成為了自己的心腹。當朱允炆上位不久後就打算做一件事情—削弱藩王的力量,在很多的藩王裡,實力最強的是燕王朱棣,根本打不過,所以他就選了一個最弱的開刀,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在當時的力量並不強大,他讓李景隆圍住了王府,把朱橚的家人都抓了起來。
  • 《大明風華》朱棣,想念母親的小孩子
    冷酷的帝王也有柔軟的一面。那大約是在夢中,夢見娘親的時候。夢中人「我夢見我娘了。」南面稱孤是權力者最風光的事,可在母親面前,終究都是個孩子。痛快哭,痛快笑,可以放下心中的所有戒備。21歲的建文帝,39歲的朱棣在1399年彼此卸下了偽裝。叔侄二人終究還是撕破了臉皮。如果燕王只是一個普通的王爺倒也罷了,一個藩王怎能抵抗全國的精銳。可那雄踞北方的雄獅,豈是常人所能比擬。僅僅四年燕王朱棣就站在了大明的中心。而隨著煙火不知去向的建文帝也帶走了朱棣大半輩子的忐忑。
  • 明朝建文帝:親政後接連削藩用意何在?穩固政治不假,卻下錯了棋
    所謂靖難之役:指的是從建文元年(1399)開始,建文帝朱允文的四皇叔朱棣發動兵變,與建文帝朝廷公開對抗,歷時四年,推翻建文帝統治的一場內亂。而靖難之役的結局就是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繼承皇位。就這樣,20多個兒子就各奔東西當山大王去了。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的大軍尚未找到自己之時,用剃刀削去了自己的頭髮,逃往了別處,燕王朱棣在經過一番找尋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為了穩固住自身的地位,將忠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員全部屠殺,之後沒過多久,朱棣稱帝,史稱明成祖。
  • 朱棣臨終狂呼一囚徒的名字,太子哭著將他釋放,從此開創大明盛世
    到了禁中,他發現太學生果然在禁中鬧成一團,說話的、打架的、看閒書的,什麼樣的人都有。然而唯獨只有夏原吉,他正襟危坐,一絲不苟地伏在案頭寫公文。看到,朱元璋微笑著點點頭,並吩咐左右,立即將夏元吉提拔為戶部主事。夏原吉所在的戶部,主管天下戶籍、田地和稅收,工作繁瑣而枯燥。
  • 一個口四個又,這個「啜」字的歷史典故到底是怎樣的?
    我還沒看就哈哈嘲笑他:「哎呦,還有我們大總監不認識的字兒呢?」結果我接過來一看,我也不認識,念什麼! 啪啪打臉之後我倆只好問頭條君,然後一查原來這個啜字:念chuo四聲。 我孤陋寡聞的嘀咕,還有人姓這個姓的,肯定不一般,結果我一查,還真讓我發現了歷史冷知識 。
  • 方孝孺真的被朱棣「滅十族」了嗎?
    建文帝即位後,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並處處聽從他的建議,深受建文帝器重。而方孝孺死後,就連輔佐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的姚廣孝也說:「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但是明成祖朱棣卻發明了「誅十族」。然而,方孝孺真的被滅十族嗎?事實的真相又如何呢?一般為人們廣為流傳的故事是這樣的:朱棣經過四年的徵戰,最終戰勝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攻入明朝都城南京。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奪得天下。建文帝原先的舊臣,除了少數自盡或不歸降外,眾多大臣都歸附了朱棣,方孝孺就是少數的拒絕歸降者之一。
  • 歷史上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消失的四大名人,至今無人知道去了哪裡
    這樣說來,徐福東渡去了日本是無疑了。但又有學者認為,徐福在日本的事跡、遺蹟、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因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數年才能抵達。至於徐福東渡的事實真相,至今還無準確說法。
  • 錦旗一面接一面,龍沙區法院法官最近到底幹了啥?
    錦旗一面接一面,龍沙區法院法官最近到底幹了啥?近日龍沙區法院收到的錦旗一面接一面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可愁壞了任某:「工廠都已經破產了,檔案庫還著過火,這上哪兒去找工資條啊。」任某隻得來到法院起訴,想讓法院評評理。龍沙區法院受理該案後,主審法官陳衍如將任某厚厚的檔案一頁頁仔細翻閱,終於發現,其中有一份勞動合同清楚載明了任某的工種為特殊工種,即不存在「記載不清」的情況。故此,法院作出判決要求社保局對任某的特殊工種退休事宜重新認定。
  • 朱元璋臨死囑託要善待此功臣後人,建文帝朱棣:將此人兒子殺掉
    朱棣長大成人後,一度迫於生計出家當和尚,徐達則仍留在家鄉務農。之後朱元璋從軍,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並被重用。郭子興命朱元璋去徵兵,朱元璋回到了家鄉,發現徐達仍以務農為生,非常貧困。所以他說服徐達,把徐達納入軍隊。不久,朱元璋發現徐達和自己一樣,軍事上一點都不遜色,便提拔他為自己的副將。
  • 如果朱棣沒有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能帶著大明走多遠?
    朱元璋到最後,還是把皇位的繼承人選定了朱允炆,不知道是朱允炆的幸運還是他的不幸,在朱元璋駕崩後繼位三年後,被自己的皇叔朱棣趕下龍椅,而朱允炆是死於宮廷大火,還是外逃做了和尚,到目前都是頗具話題性的問題,那麼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還能撐多久?是一年,三年還是五年?
  • 如果燕王朱棣不造反,建文帝執政能持續多少時間?
    ,馬上治之」,建文帝有意結束「重武輕文」的政治格局,提高文官的地位,寄希望於文官在國家政務方面多提建設性意見。取「建文」的年號,與「洪武」形成了鮮明對比,表明了建文帝的態度。於是,建文帝將六部尚書由正二品提升為正一品、布政使由從二品提升為正二品、太僕寺寺卿也由六品提升為正五品,還下令恢復了洪武年間斷斷續續的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人才;大力興辦學校,擴大儒學教育。實行惠民政策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因為江浙地區支持過張士誠。
  • 教育一面減負一面增加考試科目,難道不是有點荒謬嗎?你怎麼看?
    其實我們在減負的過程中也形成這樣的怪現象:一面是公辦學校內學生負擔減少,另一方面是課外補習和私立學校學生負擔增加,當面對這個怪圈的時候,我們要深思。一面減負,一面增加考試科目1.教育減負由來已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教育減負由來已久。近年來教育部一再發文要求中小學學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進行減負。
  • 高考狀元大學肄業失聯9年 母親癌症晚期盼見兒一面
    圖片來自網絡「孩子,無論你在哪裡,希望你能聽到媽媽的呼喚……孩子,讓我再看你一眼,媽媽的時間不多了。」近日,一則尋人信息在江西省宜黃縣鄉親的朋友圈刷屏,母親的期盼令不少網友揪心。新京報記者昨日了解到,這條尋人信息要尋找的是曾為宜黃縣高考理科狀元的楊仁榮,9年前他突然失蹤與父母失去聯繫。
  • 朱棣自比唐太宗,其實卻是朱元璋轉世
    朱棣,明朝第三任皇帝,年號永樂,廟號太宗、成祖。他是通過發動兵變、奪了大侄子建文帝皇位上臺的。 登基後的朱棣擺出一副明君樣子。不停地鼓動身邊解縉等才子講真話。在君臣蜜月期中,朱棣曾對解縉說:「王(安石)、魏(徵)之風,世不多有。若使進言者無所懼,聽言者無所忤,天下何患不治?
  • 《大明風華》朱棣表明為難朱瞻基,實則幫助他和孫若微,掃清障礙
    本來朱棣在和朱瞻基發言中,提綱挈領了孫如果微的身份,靖難遺孤,連續等著朱瞻基自動跟他說呢,後果朱瞻基白白丟失了非常多次時機,讓朱瞻基在山河和佳人之間選一個,嚇得朱瞻基丟魂失魄,且歸就大病一場,猶如大禍臨頭,或是被非常太子朱高熾當頭一棒,朱棣一貫愛給他人出考題,但是有真有假,得本人去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