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燕王朱棣不造反,建文帝執政能持續多少時間?

2021-01-13 公子霜塵

在古人看來,治病救人與治理國家有相通之處,所謂「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能否勝任,一方面是格局,一方面是能力。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時,是不太信任文人的,啟用文人只是暫時做出的姿態,爭取民心,當發生「胡惟庸案」後,便馬上變臉了。

胡惟庸

眾所周知,丞相是天下讀書人的代表,籠統地說古代是專制的社會是不準確的,起碼在宋朝的時候,皇帝就不能為所欲為,士大夫參與到了國家重大決策中,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代表了當時士大夫的心聲,宋朝是君臣「共治天下」。

朱元璋當然不能容忍這樣的情況發生,「天下是我一個人的,我的地盤,我做主」,借著「胡惟庸案」,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加強中央集權。同時,以武力奪取天下的朱元璋,自然迷信武力,從其年號「洪武」可以看出端倪,從此形成了「重武輕文」的政治格局。

在官階方面,設置的軍事最高決策機構,大都督府的最高長官,左、右都督是正一品,即便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位列文官之首的六部尚書,僅為正二品。在封爵方面,《大明律》規定,文官不能封公侯,劉伯溫作為首席謀士,僅僅得了個「誠意伯」,顯得朱元璋不是很有「誠意」,而武將因功封為公爵、侯爵的,大有人在。

在治國方面,朱元璋自然也不吃文官那一套,其認為「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主張以嚴刑峻法治理國家。明朝初年發生的四大案的胡、藍兩案,受牽連而被誅殺就達到了四萬多人,一方面是整頓吏治,處理貪汙腐敗。

另一方面朱元璋為了孫子朱允炆坐穩江山,逐漸誅殺了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出現的權力空缺,由朱元璋分封二十多位的兒子填補。這二十多位藩王不僅有許多特權,自己還掌握一定的軍隊,節制封地附近的軍隊。

朱元璋這麼做,希望這些藩王加強邊防,藩屏皇室,其對朱允炆說: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朱允炆對此回答到,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允炆是個好學生,能舉一反三:元朝實力來犯,藩王可以對付;藩王進犯,那麼誰能對付呢?朱元璋顯然沒有想過自己兒子會造反的問題,默然了許久。

方孝孺

1398年,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皇帝,其迅速建立了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為首的智囊團,把脈、全面分析大明朝,針對老朱「醫師」遺留的問題,做出了一些改革:

提升文官地位

有別於朱元璋「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建文帝有意結束「重武輕文」的政治格局,提高文官的地位,寄希望於文官在國家政務方面多提建設性意見。取「建文」的年號,與「洪武」形成了鮮明對比,表明了建文帝的態度。

於是,建文帝將六部尚書由正二品提升為正一品、布政使由從二品提升為正二品、太僕寺寺卿也由六品提升為正五品,還下令恢復了洪武年間斷斷續續的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人才;大力興辦學校,擴大儒學教育。

實行惠民政策

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因為江浙地區支持過張士誠。朱元璋奪得天下後,對江浙經濟進行壓迫,賦稅高出其他的地區數倍,即便此後曾削減了20%的賦稅,但仍然十分沉重;禁止江浙籍的人出任戶部官職,防止其偏私家鄉。

即位後的建文帝,不僅下令按照每畝地收一石糧的標準徵收賦稅,大大減輕了江浙地區百姓的負擔,而且恢復了江浙籍的人可以出任戶部官職的權力。此外,建文帝針對寺廟侵佔農田的情況,下令每名僧人只得擁有五畝田地,多出的統一交公,由政府統籌分配給農民。

寬刑省獄

《明史·恭閔帝紀》:「嘗請於太祖,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朱元璋執政時期,曾制定出嚴苛的《大明律》,量化實施嚴刑峻法。建文帝將《大明律》與歷朝刑法相比較,更改了其中過於嚴厲的七十三條。由此,洪武年間的一些冤案得以更正,一批無辜的官員及家屬得到赦免。

《大明律》

可以說,上述政策較好地糾正了朱元璋執政時期的一些弊端,但也不是說沒有瑕疵,與其父朱標最大的不同是,建文帝即位之前缺乏歷練。朱標自幼跟隨宋濂學習,受到很好的教育;長大後,朱元璋委以重任,逐漸成長為政治成熟的接班人。

建文帝缺乏這樣的機會,輔以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史稱「秀才朝廷」。這樣的團隊的問題,不在於識別問題,體現在於處理具體政務上,有些政策的出臺過於理想主義,如在經濟改革上實行的井田制,在歷史上存不存在還是個問題,實施後也沒有實際意義。

建文帝

如果說上述問題還瑕不掩瑜,但在處理削藩上,建文帝卻犯了致命的錯誤,缺乏周密的計劃:

其一,選擇對象不當。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先剪除其他藩王,回過頭再對付燕王朱棣。這樣不僅給了朱棣名正言順出兵的藉口,還給了充足的備戰時間;

其二,沒有合適的統帥。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江山,誅殺了大批開國元勳,加之建文帝提升文官地位,間接壓制了武將,以至於一些失職的武將投靠了燕王。在建文帝這邊,能力與資歷可以與朱棣相提並論的,基本沒有;

其三,建文帝優柔寡斷的性格。建文帝曾下過,「戰場上不得傷害朱棣」的命令,都「做了初一」了,還怕「做十五」?這樣的命令,無異於給戰場上的朱棣加了「外掛」,讓士兵們還怎麼打呢?

朱元璋與朱棣

綜上所述,撇開削藩方面,建文帝執政以來的新政,可以說瑕不掩瑜,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即便是失國,也沒有失民心,能夠延續多久,就看建文帝的壽命了。

相關焦點

  • 如果朱棣沒有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能帶著大明走多遠?
    朱元璋到最後,還是把皇位的繼承人選定了朱允炆,不知道是朱允炆的幸運還是他的不幸,在朱元璋駕崩後繼位三年後,被自己的皇叔朱棣趕下龍椅,而朱允炆是死於宮廷大火,還是外逃做了和尚,到目前都是頗具話題性的問題,那麼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還能撐多久?是一年,三年還是五年?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的大軍尚未找到自己之時,用剃刀削去了自己的頭髮,逃往了別處,燕王朱棣在經過一番找尋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為了穩固住自身的地位,將忠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員全部屠殺,之後沒過多久,朱棣稱帝,史稱明成祖。
  • 穩固政治不假,卻下錯了棋
    所謂靖難之役:指的是從建文元年(1399)開始,建文帝朱允文的四皇叔朱棣發動兵變,與建文帝朝廷公開對抗,歷時四年,推翻建文帝統治的一場內亂。而靖難之役的結局就是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繼承皇位。這兩個舉措這讓朱棣找到了起兵的藉口,朱棣將更定官制冠以「更改祖制」的稱呼。而削藩則更簡單,說建文帝身邊出了奸臣,被冠以「清君側」頭銜。先不說更定官制,因為我覺得這個和朱棣的造反無關緊要,重點原因就是削藩。朱棣作為手握重兵的藩王,袖手旁觀坐以待斃就不是朱棣了。
  • 看朱棣可疑操作,一面官宣死訊一面四處尋找
    靖難之役的第四個年頭,朱棣攻破南京城,但是當他來到皇宮後,卻怎麼也找不到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那麼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呢?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已經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根據《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朱棣進入南京城的時候,皇宮已經著起了大火,朱棣急忙命人前去救火。最後,部下將一具燒焦了的屍體拖出來,給朱棣說這就是朱允炆。於是,朱棣按王爺的規格安葬了建文帝,並且就此事對外的解釋是:「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 《大明風華》朱棣,想念母親的小孩子
    而「我怕我娘在地下受罪」則是朱棣心中揮不去的噩夢。朱家叛逆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分封諸王是朱元璋深思熟慮後鞏固朱家皇朝的手段。而燕王朱棣是藩王中最有實力的一個。「肅清沙漠者,燕王也」,固然是老爹發自肺腑的讚揚。而太子的突然離去更讓叔叔們蠢蠢欲動。但嫡長子繼承制卻杜絕了諸王的念頭。
  • 一個大明皇子,被活活炙死,得有多能作!
    朱棣令朱高煦與兄長朱高熾,一同入朝晉見新皇帝。 朱高煦整日遊手好閒,品行不端,舅舅徐輝祖擔心,便暗中告誡他。 朱高煦非但不聽,還盜走徐輝祖心愛的寶馬,渡江返回北平。 在歸途之中,朱高煦經常在路上殺死官民,還在涿州因為驛丞沒招待好他,持劍擊殺了驛丞。
  • 於國有愧,於家有恨——《大明風華》之朱棣篇
    註:朱棣內心活動屬於筆者個人猜想,學識淺薄,望列位看官見諒~~~「如此江山,豈不讓人留戀?」王學圻老師飾演的朱棣角色,筆者認為個人情感雖不夠豐滿,但君臨天下的主君表現得很到位。該劇始於朱棣起兵靖難(美其名曰清君側,按當時的話,說白了就是造反)時,那時,不知結局的朱棣已經39歲了,經過三年苦戰,終於獲得「合法」皇位繼承權,成為大明第三位皇帝,史稱永樂皇帝。
  • 靖難之役一打就是三年,死了多少人?
    當時,燕王朱棣反叛建文帝朱允炆,利用了三年時間,從其手中奪走了皇位。可以說,與朱允炆相比,朱棣的確有勇有謀,更勝一籌。最終,這場戰爭以朱棣的勝利告終。之所以會引發這場內戰,主要是作為燕王的朱棣對建文帝削藩政策頗為不滿。與此同時,他更加不滿足於屈居人臣,認為朱允炆無勇無謀,根本沒有辦法與自己相比。於是,他便聯合了其他藩王,一起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這場內戰。
  • 建文帝最恨的人不是朱棣,而是這個歹毒小人,主動開城門迎接朱棣
    在歷史上有一位皇帝,他的出身不高貴,他就是朱元璋,但是為什麼他可以當皇帝呢,那是因為他手底下有一群很厲害的大臣。打個比方在文臣方面有劉伯溫、宋濂等人,那麼武將呢,武將有徐達、常遇春等人,但是皇帝身邊怎麼可以沒有一位出主意的臣子,他既是出謀劃策的忠心大臣,又是赫赫有名的將士。
  • 方孝孺真的被朱棣「滅十族」了嗎?
    而方孝孺死後,就連輔佐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的姚廣孝也說:「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但是明成祖朱棣卻發明了「誅十族」。然而,方孝孺真的被滅十族嗎?事實的真相又如何呢?一般為人們廣為流傳的故事是這樣的:朱棣經過四年的徵戰,最終戰勝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攻入明朝都城南京。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奪得天下。建文帝原先的舊臣,除了少數自盡或不歸降外,眾多大臣都歸附了朱棣,方孝孺就是少數的拒絕歸降者之一。
  • 《大明風華》中,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
    朱棣死在了出徵蒙古後回京的路上,確實有秘不發喪,但是用鹹魚掩蓋氣味就是張冠李戴了,屬於杜撰。(朱棣劇照)一些妙招在第一次用的時候可以取到出其不意,掩人耳目的效果,但再次使用就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了。用鹹魚掩蓋氣味,我們能想到誰?對,當然就是秦始皇了。
  • 造反有理,反動無罪/文化獵奇——那些振奮人心的造反口號
    讓我們將時間回撥,看看那些造反口號都描繪了怎樣的烏託邦。伐無道,誅暴秦;陳勝王,大楚興;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看看上面的那些口號及史書記載陳勝吳廣平時言論,這文化水平你要說他兩是土農民打死我也不信。
  • 《大明風華》朱棣重新定義「老實人」,別再這麼說別人了
    在此之前,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朱棣皇帝和建文皇帝的會面。建文皇帝確實是從後者淡漠的處境和談話中走出來的,他對佛教的奉獻達到了更高的境界。朱棣不殺建文的原因,不僅在於他鬆了一口氣,更在於王子說。朱佔基把這件事告訴王子後,王子獻上了兩部精彩的對白劇。一是與朱佔基的對話,基本改變了觀眾對王子的看法。
  • 朱元璋臨死囑託要善待此功臣後人,建文帝朱棣:將此人兒子殺掉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由僧侶成為皇帝,最終君臨天下,這一路上的徵戰與他的部下是分不開的。在這些人中,最受他信任的,同時關係也最好的,是徐達。與朱元璋一樣,徐達也是農民出身,家境貧寒。他們倆在一起,可以說是穿開襠褲長大的。
  • 解縉說了三個字,朱棣恍然大悟,奠定了明朝300年國運!
    所以,朱棣曾評價他:「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就猶如漢武帝劉徹喜歡東方朔一樣!在歷史評價中,解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但鮮為人知的是,解縉還曾解決了朱棣一個大難題。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難題的解決,還奠定了明朝300年的國運!朱棣做了皇帝之後,就面臨了一個大問題,即:立誰為太子!
  • 朱棣自比唐太宗,其實卻是朱元璋轉世
    朱棣,明朝第三任皇帝,年號永樂,廟號太宗、成祖。他是通過發動兵變、奪了大侄子建文帝皇位上臺的。 登基後的朱棣擺出一副明君樣子。不停地鼓動身邊解縉等才子講真話。在君臣蜜月期中,朱棣曾對解縉說:「王(安石)、魏(徵)之風,世不多有。若使進言者無所懼,聽言者無所忤,天下何患不治?
  • 一個算命的,為何能決定大明未來的接班人?
    文/林巖袁珙[gǒng],字廷玉,號柳莊居士,鄞[yín]縣(今屬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元末明初著名相術大師,生於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生有異稟,好學能詩」,高祖袁鏞是宋朝的進士,父親袁士元曾做過翰林檢閱官。元朝末年,袁珙一家遭遇戰亂,全家十七口人被殺,惟有他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