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看來,治病救人與治理國家有相通之處,所謂「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能否勝任,一方面是格局,一方面是能力。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時,是不太信任文人的,啟用文人只是暫時做出的姿態,爭取民心,當發生「胡惟庸案」後,便馬上變臉了。
眾所周知,丞相是天下讀書人的代表,籠統地說古代是專制的社會是不準確的,起碼在宋朝的時候,皇帝就不能為所欲為,士大夫參與到了國家重大決策中,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代表了當時士大夫的心聲,宋朝是君臣「共治天下」。
朱元璋當然不能容忍這樣的情況發生,「天下是我一個人的,我的地盤,我做主」,借著「胡惟庸案」,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加強中央集權。同時,以武力奪取天下的朱元璋,自然迷信武力,從其年號「洪武」可以看出端倪,從此形成了「重武輕文」的政治格局。
在官階方面,設置的軍事最高決策機構,大都督府的最高長官,左、右都督是正一品,即便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位列文官之首的六部尚書,僅為正二品。在封爵方面,《大明律》規定,文官不能封公侯,劉伯溫作為首席謀士,僅僅得了個「誠意伯」,顯得朱元璋不是很有「誠意」,而武將因功封為公爵、侯爵的,大有人在。
在治國方面,朱元璋自然也不吃文官那一套,其認為「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主張以嚴刑峻法治理國家。明朝初年發生的四大案的胡、藍兩案,受牽連而被誅殺就達到了四萬多人,一方面是整頓吏治,處理貪汙腐敗。
另一方面朱元璋為了孫子朱允炆坐穩江山,逐漸誅殺了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出現的權力空缺,由朱元璋分封二十多位的兒子填補。這二十多位藩王不僅有許多特權,自己還掌握一定的軍隊,節制封地附近的軍隊。
朱元璋這麼做,希望這些藩王加強邊防,藩屏皇室,其對朱允炆說: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朱允炆對此回答到,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允炆是個好學生,能舉一反三:元朝實力來犯,藩王可以對付;藩王進犯,那麼誰能對付呢?朱元璋顯然沒有想過自己兒子會造反的問題,默然了許久。
1398年,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皇帝,其迅速建立了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為首的智囊團,把脈、全面分析大明朝,針對老朱「醫師」遺留的問題,做出了一些改革:
提升文官地位
有別於朱元璋「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建文帝有意結束「重武輕文」的政治格局,提高文官的地位,寄希望於文官在國家政務方面多提建設性意見。取「建文」的年號,與「洪武」形成了鮮明對比,表明了建文帝的態度。
於是,建文帝將六部尚書由正二品提升為正一品、布政使由從二品提升為正二品、太僕寺寺卿也由六品提升為正五品,還下令恢復了洪武年間斷斷續續的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人才;大力興辦學校,擴大儒學教育。
實行惠民政策
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因為江浙地區支持過張士誠。朱元璋奪得天下後,對江浙經濟進行壓迫,賦稅高出其他的地區數倍,即便此後曾削減了20%的賦稅,但仍然十分沉重;禁止江浙籍的人出任戶部官職,防止其偏私家鄉。
即位後的建文帝,不僅下令按照每畝地收一石糧的標準徵收賦稅,大大減輕了江浙地區百姓的負擔,而且恢復了江浙籍的人可以出任戶部官職的權力。此外,建文帝針對寺廟侵佔農田的情況,下令每名僧人只得擁有五畝田地,多出的統一交公,由政府統籌分配給農民。
寬刑省獄
《明史·恭閔帝紀》:「嘗請於太祖,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朱元璋執政時期,曾制定出嚴苛的《大明律》,量化實施嚴刑峻法。建文帝將《大明律》與歷朝刑法相比較,更改了其中過於嚴厲的七十三條。由此,洪武年間的一些冤案得以更正,一批無辜的官員及家屬得到赦免。
可以說,上述政策較好地糾正了朱元璋執政時期的一些弊端,但也不是說沒有瑕疵,與其父朱標最大的不同是,建文帝即位之前缺乏歷練。朱標自幼跟隨宋濂學習,受到很好的教育;長大後,朱元璋委以重任,逐漸成長為政治成熟的接班人。
建文帝缺乏這樣的機會,輔以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史稱「秀才朝廷」。這樣的團隊的問題,不在於識別問題,體現在於處理具體政務上,有些政策的出臺過於理想主義,如在經濟改革上實行的井田制,在歷史上存不存在還是個問題,實施後也沒有實際意義。
如果說上述問題還瑕不掩瑜,但在處理削藩上,建文帝卻犯了致命的錯誤,缺乏周密的計劃:
其一,選擇對象不當。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先剪除其他藩王,回過頭再對付燕王朱棣。這樣不僅給了朱棣名正言順出兵的藉口,還給了充足的備戰時間;
其二,沒有合適的統帥。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江山,誅殺了大批開國元勳,加之建文帝提升文官地位,間接壓制了武將,以至於一些失職的武將投靠了燕王。在建文帝這邊,能力與資歷可以與朱棣相提並論的,基本沒有;
其三,建文帝優柔寡斷的性格。建文帝曾下過,「戰場上不得傷害朱棣」的命令,都「做了初一」了,還怕「做十五」?這樣的命令,無異於給戰場上的朱棣加了「外掛」,讓士兵們還怎麼打呢?
綜上所述,撇開削藩方面,建文帝執政以來的新政,可以說瑕不掩瑜,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即便是失國,也沒有失民心,能夠延續多久,就看建文帝的壽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