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公接了一個電話,是公司要他給一個姓:一個口四個又的先生安排一下酒店。
老公不得已為難的找我這個「大坐家」問:「老婆啊,你看看這是姓什麼啊?我不認識這字兒,怎麼給他訂酒店啊!」
我還沒看就哈哈嘲笑他:「哎呦,還有我們大總監不認識的字兒呢?」結果我接過來一看,我也不認識,念什麼!
啪啪打臉之後我倆只好問頭條君,然後一查原來這個啜字:念chuo四聲。
我孤陋寡聞的嘀咕,還有人姓這個姓的,肯定不一般,結果我一查,還真讓我發現了歷史冷知識 。
原來這個啜姓,最傳奇的說法是源於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出逃。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因為朱元璋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太子死後,他直接傳給了太子的兒子,忽略了自己的兒子們的自尊,尤其把握兵權的燕王朱棣。
最後建文帝朱允炆終於在即位後沒幾年,就被遠在北京的朱棣給篡位了,既然是篡位,那就免不了殺戮。
朱棣當時殺進南京皇宮,朱允炆在大臣們的掩護下, 剃了光頭偽裝成一個出家和尚從後門逃了出去。
有的說他是孤身一人出逃,有的說他帶著兒子出逃。
這個啜姓的傳說就是說建文帝朱允炆帶著兒子出逃後,在碼頭和三個兄弟做了最後一次匆匆的小聚,後把兒子交給了一個百姓家藏匿扶養,由於兒子已不能再姓朱,他便給兒子改名為啜姓。
而這個「啜」的典故是這樣的:建文帝朱允炆到京口後,秘密通知其三位弟弟到京口會面。不久,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堅、徐王朱允熙都秘密來到京口驛舍。
見面後兄弟四人抱頭慟哭。傍晚建文帝設便宴款待三兄弟和幾個一起出逃人員。
席間吳王朱允熥問皇兄:「意欲如何?」建文帝說:「諸王叔恨我,文官棄我,武將叛我,良臣捕,賢臣誅。我意已決一心向佛,雲遊天下,依經書為伴。
今會諸弟一面,日後實難再見,望弟弟們小心從事,早做準備。
我兒文奎,年紀尚幼是我子孫之根,託付程亨去汴梁,代我育養,為安危而改祖姓,傳世子孫。習詩書,懂禮儀,務商農,勿為仕官,求生存樂在其中。」
這時太子講讀程亨和太子朱文奎離席,同時跪在建文帝面前,請求皇帝賜姓。
建文帝忙扶起程亨說:「小兒安危先生任重。我應該拜謝與你,姓氏還是程濟先生提個字吧!」
翰林院編修程濟沒有推辭,沉吟了一會,說:「此地是京都門戶,京口(鎮江市)取口字為首,刻紀改姓之地。
取萬歲帝號文字去點為皇帝去發之象,為又字,莫忘帝變之因。四個又字疊並,為兄弟聚首落難泣淚之樣。合為啜字,也兼有吃有喝永享溫飽,以求太平之意。
此姓為啜,帝意如何?」建文帝說:「好,就姓啜也,讓子子孫孫都知道祖上曾始遭不幸。」
程亨和太子朱文奎與建文帝分手後,改道去汴梁。
在汴梁,朱文奎等隱姓埋名,依教書和幫寫文書為業,朱文奎成人後改為啜氏,姓名不詳。
大明景泰二年,為避禍端其子由汴梁遷至清徐縣東於村,為東於啜姓始祖,起名秉初,居住在東於村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