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阻擋層和反射層能有效提高氮化物LED光功率

2020-11-27 電子產品世界

近日,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和崑山科技大學合作,在氮化物led的p電極下插入二氧化矽/鋁多層結構,器件光功率得到明顯提高。這裡二氧化矽可以改進有源區的電流擴展,降低電流堆積效應,而鋁作為放射鏡可以降低p電極對光的吸收,增加藍寶石襯底邊光的提取。他們比較了三個LED(普通型作為參照,二氧化矽阻擋層的LED,以及二氧化矽阻擋層+鋁反射鏡的LED),20毫安工作電流下,使用二氧化矽電流阻擋層較傳統結構器件功率提高15.7%,而使用二氧化矽阻擋層+鋁反射鏡,功率則提高了25.8%。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0330.htm

當前多數氮化物LED都是在絕緣的藍寶石襯底上外延生長的,因此p電極和n電極都在藍寶石的同側,這樣金屬電極,特別是距離有源區近的p電極,都會吸收光而降低了LED光的有效提取。如果通過降低電極厚度來減少對光的吸收,將會引起電流分布不均勻,造成局部高電流密度,產生droop效應,降低了LED的效率。因而電流擴展問題成為目前困擾LED器件效率提高的一個關鍵所在。

國立成功大學新提出的反射阻擋層結構,即採用二氧化矽阻擋層+鋁反射鏡,其中鋁反射鏡對430-480納米藍光的反射率達到了91%。這種新結構不但改善了電流擴展,增加光的提取,而且還降低了反向漏電,5V電壓下反向漏電流從傳統結構的33.2 nA降低到了29.3 nA,這是二氧化矽對表面缺陷的鈍化效應引起的。反射阻擋層新結構的一個小缺點是降低了p-GaN和ITO電流擴展層的接觸面積,這樣會引起LED工作電壓稍微提高,20mA電流下,電壓從傳統結構的3.6V提高到3.7V。


圖1:光輸出功率/電流對比電壓(L-I-V)
(黑色為參考線,紅色為正常堵塞,綠色為阻擋加反射後LED性能)


圖2:氮化物半導體外延結構圖解


圖3:頂端為三種LED的電荷耦合器件圖形
底端為相應的結構示意圖

相關文章推薦:

LED日光燈的四項重大關鍵技術解讀

LED路燈的光學系統研究與設計


相關焦點

  • 溝槽填充p型氮化鎵可增加InGaN LED輸出功率
    溝槽的目的是使孔更有效地進入多量子阱(MQW)結構。在傳統的LED中,來自頂部p-GaN接觸層的孔往往要遠離阱頂部,這意味著從阱下部發出的光不會太多。通過溝槽,研究人員希望增加進入設備較深部分的孔的數量(圖1a)。
  • 稀磁氮化物引發紅光LED革命
    紅光、橙光和黃光稀磁氮化物LED具有更高的功率和低的溫度敏感度。拿傳統的紅光AlGaInP LED和新型InGaNP LED作比較,發現後者發光亮度更強,適合做大屏幕彩顯的背光單元。傳統的AlInGaP基發光管是在GaAs襯底上生長的,為了提升輸出功率,外延片通常是放到一個透明的GaP襯底或者鏡面的支撐體上。我們的工藝稀磁氮化物能夠直接地生長在GaP襯底上,這就減少了傳統製作所需的「外延層去除和壓焊」兩大工藝步驟;從而降低了材料成本。
  • 採用溼式蝕刻工藝提高LED光提取效率分析
    此外,由於基板之電子與電洞對,會因基板品質不良或效率較低,導致有較大機率產生非輻射復回(Recombine Non-Radiatively),進而降低LED效率。所以如何從半導體之主動區萃取光源,以進而增加光萃取效率(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乃成為各LED製造商最重要的努力目標。
  • 揭秘如何提高綠光LED能效問題
    眾所都知,綠光LED的性能水平達不到同等紅光和藍光led。但可以通過降低電流密度、使用一個更大的晶片以及優化生長條件來減少黑點,能夠儘可能縮小在100mA驅動電流條件下,達到190lm/W的LED之間的距離。歐司朗的AndreasL?ffler和MichaelBinder如是說。
  • 新型低成本光源--氮化物LED泵浦聚合物雷射器
    這種新型泵浦結構使得聚合物雷射器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諸如光譜學、化學傳感和臨床醫學診斷。「我們已經證明使用氮化物LED泵浦聚合物雷射器是一種簡單、易用、廉價的方案」。    曾被使用過的任何類型的LED泵浦雷射器寥寥無幾。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LED發出的光是非相干光,它不能有效地集中於一點上。研究人員通過除去LED的封裝,將聚合物雷射器直接置於LED頂部來克服這種缺陷。
  • LED顯示屏散熱量和輻射功率計算方法
    針對led顯示屏的散熱量,本文進行了推導演算,以期對led顯示屏廠家的研發設計以及led顯示屏的工程安裝能起一定的借鑑作用。  設,所用RGB燈珠的光強分別為IR、IG和IB(單位cd),對應的輸入功率為WR、WG和WB(單位W)。
  • 楊明輝:高性能金屬氮化物水氧化催化劑設計關鍵——氧化活性層
    儘管在很多情況下OER是熱力學可行的,但是卻受到過高的反應能壘和遲緩的動力學限制,使其成為相關技術的瓶頸。儲量豐富的3d過渡金屬基(特別是Ni基)材料有利於含氧中間體的吸附作用,有望克服OER的動力學遲緩,實現較高的催化活性。金屬氮化物具有較高熔點與硬度,優異的抗腐蝕性與化學穩定性,較好的電導性能與熱導性能。
  • 教你如何提高LED的發光效率
    當然,很難去計算複合載流子總數和產生的光子總數。一般是通過測量LED輸出的光功率來評價這一效率,這個效率就稱為內量子效率。造成光吸收更主要的因素是P型GaN層電導率較低,為滿足電流擴展的要求,覆蓋於外延層表面大部分的半透明Ni-Au歐姆接觸層的厚度應大於5-10nm,但是要使光吸收最小,則Ni-Au歐姆接觸層的厚度必須非常薄,這樣在透光率和擴展電阻率二者之間則要給以適當的折衷,折衷設計的結果必定使其功率轉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 頻繁破紀錄 24個疊層鈣鈦礦電池技術匯總!
    該膜具有多種用途:對頂部電池進行減反射控制,將矽電池中的光捕獲,以及吸收紫外線並以高量子產率重新發射綠光。當將其應用於4 cm2的單結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上時,功率轉換效率從20.1%(無防反射膜的基線器件)提高到22.3%(有防反射膜但無螢光體的器件)和23.1%(具有向下移動的併入磷光體的減反射膜的裝置)。
  • cob光源和led光源哪個好_led與cob光源優劣勢分析
    發光二極體是由數層很薄的攙雜半導體材料製成,一層帶過量的電子,另一層因缺乏電子而形成帶正電的「空穴」,當有電流通過時,電子和空穴相互結合併釋放出能量,從而輻射出光芒。人們之所以將發光二極體用於照明,主要是將發光二極體發出的紅色光、黃色光、藍色光混合,這樣,紅、黃、藍三種光「混合」後,就產生出白光,簡稱MCLED(multi-chipLED);還可以利用「藍光技術」與螢光粉配合也能形成白光,稱為PCLED(phosphorconvertedLED),此外還有MOCVA直接生長多有源區的白光技術。
  • 研究人員稀釋傳輸層以改善OLED光提取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能源部的資助下,提出了一種改進OLED器件(EQE)光提取的新方法。其想法是在空穴和電子傳輸層引入電惰性和低成本的「稀釋」分子,從而減少這些層的反射,提高這些層的輸出耦合效率。
  • 湘能華磊光電的LED外延層生長方法專利揭秘
    基於這種情況,早在2016年3月6日,湘能華磊光電公司就申請了一項名為「LED外延層生長方法及通過此方法獲得的LED晶片」的發明專利(申請號:201510737049.X),申請人為湘能華磊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此專利主要提供了一種LED外延層生長方法,在提高LED亮度的同時,增強了GaN基LED器件的抗靜電能力。
  • 平流層和對流層是什麼?
    我們平時可能會聽到平流層和對流層,坐飛機的時候也會經過這些層,那麼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呢?地球大氣層在了解平流層和對流層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地球大氣層。這層含有臭氧,臭氧能吸收紫外線使得地球上的生物不會被陽光中強烈的紫外線直射。大氣主要以水平方向流動,垂直方向上的運動較弱,因此氣流平穩,幾乎沒有上下對流。
  • 【催化】解析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DHs):催化劑、載體和前驅體
    ,且其活性位點主要存在於層板上的活性金屬離子。但是,LDHs 作為電催化劑時,其最大的不足就在於堆疊的層狀結構使得其活性位點不能被充分利用,以及LDHs導電性相對不足,不利於電子在電極-催化劑-反應物( 產物) 之間 傳輸。
  • 透明ZnO電極使氮化物LED更加明亮
    第一代LED器件,例如以合金形式電極與p型層和n型層電極接觸為特徵,這會阻礙或者削弱光輸出並且減小器件的輻射面積(圖1a和1b)。由於p型電極層的傳導率低,這類器件還能夠在遠離電極處產生更微弱的輻射。這兩方面的缺陷都能得到解決,通過替換表面上的金屬層以提高結構內部的電流傳播速度;但是在獲得更均衡的光輻射的同時,新電極導致的輻射衰減也跟隨而至。
  • 矽上GaN LED分析
    矽襯底在典型生長溫度下可保持穩定性,成本低;它的直徑可上升至300mm,且矽表面適合外延生長,結合以上特點,矽襯底被選作生長氮化物的平臺。矽上氮化物外延片也能用到矽工業中標準的生產設備,使得晶片的生產更具成本效率,晶片能接受綁定,並轉變為封裝型LED。
  • 矽上的多通道三柵極III-氮化物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
    目前瑞士和中國的研究人員共同製造出具有五個III族氮化物半導體溝道能級的三柵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從而提高了靜電控制和驅動電流。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中國的Enkris半導體公司所製造的材料結構由5個平行層組成,包括10nm氮化鋁鎵(AlGaN)阻擋層,1nm AlN間隔層和10nm GaN溝道(圖1)。其中阻擋層是以5x1018/cm3的部分水平摻雜矽以增強導電性。
  • 揭秘LED最鮮為人知的秘密:感受內部的力
    這一努力終於讓我們找到了效率下降的原因——由於量子勢阱層、量子勢壘層和電子阻擋層之間的極性失配導致的有源層電子洩漏。  我們的解釋能說明為什麼高電流密度時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當提高驅動電壓時,會導致更多注入的電子逃出有源層,抵達LED的p型區,從而與p電極處的空穴進行非輻射複合(圖2)。
  • 提高LED內量子與電光轉換效率的原理分析
    在LED的PN結上施加正向電壓時,PN結會有電流經過,電子和空穴在PN結過渡層中複合會產生光子。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9939.htmNint=(複合載流子產生的光子數/複合載流子總數)×100%當然,很難去計算複合載流子總數和產生的光子總數。一般是通過測量LED輸出的光功率來評價這一效率,這個效率Nint就稱為內量子效率。
  •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此外,進入大氣層的高能粒子也能產生大氣的電離,稱為微粒電離。電子密度是衡量電離層的重要物理量,其決定於兩個相反的過程:一個是中性大氣吸收太陽輻射而電離的過程;另一個是正負帶電粒子碰撞而複合成中性粒子的過程。那為什麼只有電離層能產生大量的自由電子和離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