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網帶您探秘北京最大地下城
面積相當於5個東方新天地的北京最大「地下城」在中關村建成完工。在這個名為「中關村地下綜合管廊」的地下城中,擁有北京面積最大的地下商場,但更引人矚目的則是能開車維護的地下市政管廊,以及連通區域內20棟大廈的2公裡地下環形車道(又稱環廊)。
昨天下午5時,為親身體驗一下這個新建成的中關村地下管廊,記者搭上了負責該項目的北科建集團經營分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峰的車。
而此時,北四環中關村附近早已排起了長龍。環形車道 商鋪 管線 城下城分三層
慢慢駛入環廊,7.2米寬的環廊道路,被劃分成了兩條車道,即便是兩輛車並排行駛,道路的空間也顯得相當富餘。沿途不時還有幾處寬闊的停車港,以備車輛出現小事故而造成整個環廊的交通堵塞。
李峰告訴記者,這個60萬平方米的「地下城」共有三層,地下一層是2公裡的地下環形車道,連通了區域內20多棟大廈;地下二層則是20萬平方米的商鋪,以及車庫與物業用房;而地下三層則是市政管線管廊,包括水、電、冷、熱、燃氣、通訊等市政管線都鋪於其中,人員可直接進入其中進行維修。
出入口多限速30 環形車道直通北四環
「地下環形車道早已建成,但現在還沒有正式啟用。」李峰一邊開車一邊說,地下環形車道正式啟用後,在西區寫字樓及賣場周邊共有10個出入口與地面出路口連通。
據了解,中關村廣場地下交通環廊體系,在西區寫字樓及賣場周邊共有10個出入口與地面出路口連通,可以直接北四環。且環形車道部分設有13個出入口與廣場內各大賣場、寫字樓的地下近萬個車位相連。
李峰說,環廊系統正式啟用後,哪個寫字樓車位還有富餘,怎麼前往都將在電子顯示牌顯示出來,以幫助車主在最快時間內找到車位。
由於地下環廊內的出入口特別多,雖然車主在一路上都能看到類似燈箱廣告似的交通指示牌,但為保證行車安全,環廊車道的時速被限制在30公裡以下。
照明充足空氣新鮮 安全設施齊備
行程過半,由於照明充足,空氣新鮮,記者根本感覺不到自己已身在地下。
負責環廊的物業公司總工程師黃菊萍告訴記者,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就是因為在環形車道的頂部,每隔幾米就設有排風設備,同時在環廊車道的一側,每隔50米就安裝一個汽車尾氣濃度監測器,一旦環廊內的尾氣濃度超過了所規定的正常值,控制風機還會自動換氣,以保持管廊內空氣新鮮。
與此同時,為保證環廊內的安全,每隔25米就有一個消防栓,而火災報警煙感器、消防廣播系統、火災報警電話等防災設施更是一應俱全。同時配以35個監控攝像頭,使得整個環廊內的安全狀況可以一目了然。
專家解析 中關村馬路再不會「破相」
「通過鋪設市政綜合管廊,在中關村西區這片土地上,再也不用給馬路安『拉鎖』,反覆開挖來安裝維護各類管線了。」昨天,在談到「地下城」有何好處時,該項目負責人——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高級建築師侯靜巖打了小比方。「中關村西區的大街再也不會破相。」
由於以往北京其他地區沒有採取地下管廊的形式鋪設市政管線,因此在北京街頭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條剛剛鋪就的嶄新馬路,沒多久就會被挖開鋪設一些市政管線,填上不久又會被另一個部門挖開,如此反覆,讓人恨不得在馬路上安條「拉鏈」。
而現在,把地上「拉鏈」變成地下「通道」的正是管廊這種建築模式。侯靜巖說,當初在設計時,考慮到中關村地區土地緊張,交通壓力大,所以在設計時,考慮最多的便是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怎麼緩解地面交通壓力。
「地面不行,我們只能動地下空間的腦筋。」侯靜巖說,當初規劃時,設計小組首先針對交通問題考慮應在地下建一個環形行車通道,把區域內的建築在地下連接起來,在緩解地面交通壓力的同時,把區域內所有大廈的車位資源統一起來。
在把部分車流引入地下後,設計小組在綜合管廊的地下二層,配上了相應的商業設施。目的就是通過大大小小的商鋪,把地面上的人流也引導到地下,以進一步減少由於地面人車混行而造成的交通壓力。
在把交通道路、商業設施引入地下後,放在設計人員面前的便是一堆複雜的市政管線了。侯靜巖指著手邊的市政管線管廊設計圖說,出於避免反覆開挖路面對地上交通的影響,以及將來便於人員進行維修,管廊形式無疑成為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在中關村「地下城」基礎設施建設中,地下市政綜合管廊(共同溝)這種新型建設方式,在北京城區的商業密集區也是首次使用。
通過在地下建設環形隧道,除重力流的雨、汙水管線仍採取直埋的方式外,其它水、電、冷、熱、燃氣、通訊等市政管線都鋪設在地下綜合管廊中,通過支管廊接入各地塊。侯靜巖說,這麼做在提高市政設施的建設、維護和管理水平的同時,也便於市政設施的統一管理,減少二級開發商的小市政管線建設費用以及今後的運營費用。
數字解讀中關村「地下管廊」
城市地下管道綜合管廊,是指將設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類公用管線集中容納於一體,並留有供檢修人員行走通道的隧道結構。地下管廊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徹底改變以往各自建設、各自管理的零亂局面。
地下管廊不僅消除了通訊、電力等系統在城市上空布下的「蛛網」以及地面上的電線桿、高壓塔等,而且避免了酸鹼物質的腐蝕,延長了管線的使用壽命。
數字看管廊
■180億元投資
中關村廣場項目實際建築面積180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120萬平方米,地下6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18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平方米造價便高達1萬元。
■20個應急出口
地下環廊內一共設有20個應急出口,一旦出現危險,環廊內的司乘人員可隨時返回地面。
■10萬平方米綠化
由於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間,中關村綜合管廊的地面上進行了必要的綠化,地面以及屋頂的綠化面積已達到了10萬平方米,給高樓環抱的中關村西區增添了可貴的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