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王宏廣談新冠疫情將如何影響健康產業

2021-01-10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全球疫情什麼時候結束?疫苗什麼時候面世?各方可以為下一次疫情防控做什麼準備?圍繞這些問題,4月8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與清華大學交叉醫學院國際生物中心主任、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王宏廣在經觀《健康1+1》直播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進出口需求變化

在曾光看來,疫情初期,中國在物資各方面的準備並不充足,但是好在中國是一個製造大國,並且口罩、手套、眼罩、呼吸機包括消毒液這些產品,中國的產量都很高。

疫情在全球的發酵直接促使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原來從事這個產業的,要大幅度的提高產量,有一些不是從事這個產業的也迅速上馬,即使這樣也供不應求,比如法國,一下子跟我們訂購10億隻口罩,這只是一個國家,還有很多其他的國家」。

所以曾光認為,從近期情況來看,國際疫情如火如荼,最大的影響是對進出口需求的影響,「很多供應量要斷裂,不僅是中國一個國家決定的」,特別是中國,外向型經濟佔到相當比例。

從長期來看,產品的需求也隨著觀念的變化在變化,過去在傳染病和慢性病這兩大類疾病的預防控制過程中,我們把很多健康產品傾向於放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可是現在人口期望壽命再長,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老年人生命很脆弱,除了防好慢性病還要防好傳染病。

確定和不確定

在王宏廣看來,抗疫經濟最好叫「疫後經濟」,是指重大疫情之後,根據恢復經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需求,調整經濟政策、改善民生,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時期有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

王宏廣認為疫後經濟的重點是生物經濟,或者叫新生物。他表示,防疫過程中的短板是缺防疫技術,如疫苗、特效藥物,缺防疫物資,如口罩、防護服、隔離醫院等,所以,疫後經濟的重點應該是新生物。

他還認為,疫後經濟格局會出現明顯變化,有的變化已經確定,有的還不確定:

第一個確定的趨勢是增速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確定;

第二個,金融風險的上升也是確定的,因為美國已經出現了幾次熔斷,近十個國家股市出現了熔斷,許多國家採取了一些超常甚至罕見的經濟措施,現在看來大量的投入肯定會引發金融風險,只是風險大小的問題;

第三,會改變世界格局。理論上,發展疫後經濟對人口比較多的國家會相對有利,但是能不能抓住這樣的機遇不確定。

還有一個不確定的是,疫後經濟能不能抓住重點。現在看來疫後許多專家的建議,沒有抓住重點,生命比網速重要,不能沒有「新生物」,他擔心會出現一些偏差,失去這個機遇。

問答環節

問:全球疫情很嚴重,大家都在議論到底什麼時候能結束,您作為公共流行病學的專家,是否可以給一個大致的節點?

曾光:關於這個時間在哪,現在中國的經驗不能往國外推,過去的SARA經驗也不能往這裡推。唯一沾邊可能性比較大的,2009年的甲流防治模式可能接近一些。

為什麼說中國的模式為什麼不能往外推,因為中國是絕大多數地區,除了湖北武漢以外的其他地區都是很早期就開始了圍堵,唯獨武漢下手晚了。

現在國外除了少數國家以外,很多歐美國家動手都很晚,美國也是晚了,(疫情)發展最快的國家就是動手最慢的國家,因為已經不知道傳了多少代了。他們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做得不好,缺乏對每一例確診病人的流行病學調查。

現在是解決收治能力的問題。收治不好的話,不要說沒有症狀的感染者、輕病例、可疑病例在社區傳播,重病例也可能在社區裡傳播。

我們和國外不一樣,我們各地到武漢的4萬多醫護是成配套的,比如感染科的、呼吸科的、急救的、ICU的,加上麻醉科的,還有一些疾病控制的,這些人配套來的,到武漢能接管一個個醫院,馬上有效地工作。可是那些國家不具備這些條件。

我估計得用武漢控制的若干倍時間,到底多長的時間還不好講,因為要看這些國家還有沒有別的措施出臺。

問:您認為健康產業細分領域會有什麼變化?

曾光:提高免疫力的產品會有所發展,而且老百姓對這方面的要求更高了,對它的品質要求,對從循證醫學角度來看到底有多大療效的要求也會提高。

我預計,健康產業會越來越集約化,兼併這種趨勢會加強,任何一個事業的發展可能都要經歷這個階段。

這只是我作為公共衛生專家的粗淺分析,在這方面要多聽聽臨床專家的意見,聽聽經濟專家的意見,也聽聽普通老百姓的意見。

老百姓的意見要聽不同年齡組,特別是三大群體,一個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第二是青年人,第三是兒童,這樣就概括了整個社會的需求。

問:新冠疫苗要到達大眾,還面臨哪些問題?

曾光:疫苗研製出來,是不是能夠保證全世界60多億人的接種?這是非常大的(接種)數目,跟過去相比是天文數目。

過去在中國,兒童計劃免疫接種中,出生人口在1500萬左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全民都該接種,中國14億人口,相比原來的1500萬,大概有100倍。該給誰先接種?該給誰後接種?生產力的形成也不是馬上能夠實現的。

真正實現還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不管是疫苗的有效性還是安全性,我想都會出現一些新情況,這些情況是過去所接種的任何疫苗沒有的,唯一可以相比的就是解放初期,那個時候就是種牛痘,全民種牛痘疫苗,但那是好多年積累的,我們在短期內要達到這個效果是不容易的。

現在可以看出來,如果再生係數是2的話,我們要有50%的人接種才能解決問題;如果要是3的話,恐怕是70%的接種才能形成比例屏障,如果再高可能接種百分之八九十了,這裡面確實有很多問題需要策劃。

問:怎麼做才能預防下一次疫情?或者說,有了下一次疫情,如何更好地面對?

王宏廣:第一件事情,要制定保障生命安全的路線圖。

怎樣才能保障14億人的生命安全?美德英法等四個國家的專家都預測,如果政府不幹預的話,新冠病毒有可能感染60%的人。所以,我國要加快制定保障14億人生命安全的路線圖,要在基於應對重大、特大疫情基礎上,配備更好的基礎建設,包括隔離醫院、傳染病醫院、移動醫院,甚至更多的醫療船、醫療飛機、醫療車等,包括負壓床,要在科技上首先有突破。

第二,要打造國際一流的「生命安全」人才隊伍。所有的短板在技術,技術的短板在人才,沒有人,這個技術只是良好的願望,出不來。

第三,要有國際化的醫學研發平臺。一定要有一個機制良好,研究設備一流的平臺。國內普遍認為,我們買的設備都是國際一流的,但我認為包括北大、清華的科研設備,基本都是國際三流的。因為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第一流的設備,是科學家自己設計的獨家產品,就在實驗室有,不可能市場上買到;二流的設備可以在市場上賣,但是瓦森納協議限制給中國賣,我們也買不到,能買到的就只能是三流設備。

第四,必須辦好一批高水平的醫院,所有的健康的技術、人才、物資,都需要醫院最後的集成,要建立強大醫療體系。

第五,要有一批千億元的醫藥企業,甚至是萬億元的醫藥企業。現在醫藥企業的數量偏多,質量不高。要加速企業的兼併重組,打造一批大的醫藥企業,沒有企業健康技術就無法成為產品,健康事業就沒有物資保障。

問:這次疫情會讓人們的健康意識有根本性轉變嗎?

王宏廣:疫情的最大啟示是,健康是人類的第一需求,健康的人可以有一萬種需求,但是一個不健康的人只有一個需求,就是健康。

相關焦點

  • 【美國華盛頓大學預警冬季新冠疫情將更嚴重】近日,華盛頓大學健康...
    【美國華盛頓大學預警冬季新冠疫情將更嚴重】近日,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預測北半球在即將到來的冬季將面臨更嚴峻的新冠疫情。如果繼續疏於防護而不是嚴格執行社交距離和堅持戴口罩,每天將有3萬人死亡。研究所說,對疫情的預測結果令人生畏,12月對歐洲、中亞和美國來說將是嚴峻考驗。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生命科學
    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  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王宏廣:生命科學引領的新科技革命會...
    論壇邀請了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王宏廣做了發言。 王宏廣教授圍繞疫情後的世界變革、健康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對策建議做了深入的解析。因此,健康產業是未來社會重點發展的核心產業。 王教授針對疫後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總結闡述:一,健康產業影響每個人的生命安全。據統計,我國有近4億人亞健康,3億人身患各種疾病,這都是健康產業服務的對象;二,健康產業影響國家的命運。
  • 曾光訪談:健康人攜帶H7N9病毒的科學價值
    《北京日報》採訪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談健康人攜帶H7N9病毒的科學價值。  問:北京發現了健康攜帶者,有什麼意義?  曾光(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北京市發現首例健康人攜帶病毒,對病毒研究是新的進展,不僅對北京,對全國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於研究新病毒的自然史、將來的防控措施都有價值。  健康人攜帶H7N9禽流感病毒對於流行病學調查意義重大。健康人攜帶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提示未來防疫舉措的方向。
  • 曾光:再停止春運是因噎廢食
    近日,全國多地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反彈。以河北為例,截至1月6日,河北5天內共報告確診病例90例、無症狀感染者114例。目前,新冠疫情在我國出現了一定的反覆,雖然總體表現為一種零星式的疫情,但局部地區(如河北)的表現還是比較嚴重,並且英國變異病毒也已傳入我國,上海、廣東、山東三地均已出現變異病毒病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即將到來的春運與春節,一些省市提出了「就地過年」、「不要回鄉」的要求,以防止人員的大規模流動加劇疫情的傳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春運要不要停止就成了國人關心的一個話題。
  • 新冠「頻發多發」,防疫大考驗,疫苗怎麼打?曾光全解讀:非常時期用...
    來源:時代周報疫情現狀如何解讀?疫苗真的安全嗎?春運能否自由流動?這個冬天我們如何打好防疫戰?時代財經專訪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共同探討——疫情新常態,中國的安全與機遇。
  • 為新冠疫情下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行業謀變局開新篇 「第二屆國際...
    為新冠疫情下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行業謀變局開新篇 「第二屆國際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高峰論壇」本月底在京揭幕2020/10/21 14:04:14 來源:中國食品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中國食品報融媒體】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人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彌足珍貴
  • ...揚州大講壇」開講——首講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教授
    23日下午,新冠疫情防控新常態與公共衛生改革專題講座暨「健康揚州大講壇」正式啟動。首場講座邀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以《新冠防控新常態與公共衛生改革》為題開講。
  •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1000萬!曾光:這既是「天災」,又是「人禍」
    為什麼新冠病毒引起全球這麼大的疫情?曾光:既有「天災」因素,又有「人禍」因素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原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新冠病毒之所以能引起全球這麼大的一個疫情,既有「天災」因素,又有「人禍」因素。曾光教授首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作為一個新發傳染病,全世界每個人都是易感者,新冠病毒以一種「星火燎原」之勢蔓延開來。
  • 中國健康市場機遇有多大?張文宏曾光他們這麼說
    近年來,中國智慧醫療市場需求高速增長、規模迅速擴張,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智慧醫療,將給醫療行業帶來重大變革和轉型,並加速新技術的運用場景落地。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介紹,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始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國經濟呈現穩定轉好的態勢。中國貿易投資和消費增長為全球貿易和投資的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 【中疾控公布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記者從...
    2020-06-19 09:05:16來源:FX168 【中疾控公布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記者從中國疾控中心獲悉,6月18日晚,該中心已通過「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正式發布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
  • 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研究組揭示新冠疫情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是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人類燃燒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因素,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人類活動呈現大規模縮減的趨勢,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產和能源消費下降了近30%,對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影響。
  • ...官員早前已經通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委員會,由於新冠疫情,2020...
    【拜登將不親自出席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周三,三名官員向CNN證實,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將不會親自前往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原計劃是他將現場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其中一名官員稱,這一決定是在周三上午內部宣布的。另一位官員說,拜登將在德拉瓦州接受提名。拜登競選發言人拒絕置評。
  • 海外財經媒體焦點:新冠疫情引發全球債務海嘯
    全球經濟方面,新冠疫情引發全球債務海嘯。公司動態方面,蘋果將規模較小開發者的App Store費用減半;英偉達第三季度營收超預期,淨利同比增49%;輝瑞新冠疫苗最終有效率95%,將在數天內申請授權;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解除波音737 Max停飛令;蘋果公司與30多州就iPhone電池問題達成1.13億美元和解。此外,比特幣突破18000美元,多頭稱明年有望上漲至60000美元。
  • 慈孝堂中草藥能量香囊|慈孝堂|張惠珺|塞爾維亞_社會|新冠疫情|...
    在聽取了張惠珺介紹中國將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結合進行防治新冠疫情後,大使表示:「中國不僅給塞爾維亞輸送大量的醫療用品,而且派遣了經驗豐富的抗疫醫療專家組。我們對此深表感謝。」目前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鬥爭還在持續,中國的中醫醫學方案目前防治的效果良好,塞爾維亞將會學習效仿中國的方案措施來抗擊疫情。
  • 營收翻倍、市值大漲,盤點國內IVD企業的新冠疫情經營生長曲線
    在本文中,我們準備對IVD企業半年報展開集中分析,囊括進入新冠疫苗省級集採的11家活躍企業。分析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這些企業帶來短期業績影響的同時,我們嘗試找出後疫情時代,致力於國產替代的IVD創新企業可能的策略變遷。危機總是暫時,危機中的思變,或許才是經歷危機的真正意義所在。
  • 第75屆聯合國大會決定12月初召開新冠疫情特別會議
    新華社聯合國11月5日消息,第75屆聯合國大會當日通過決議,決定於12月3日至4日召開聯大特別會議,以加強全球合作共同應對新冠疫情。第75屆聯大主席博茲克爾在決議表決前致辭說:「聯大新冠疫情特別會議對於多邊主義而言,既是一個歷史性時刻,也是一次考驗。」
  • 吳尊友:我國新冠疫情經歷了4波,第5波可能會來
    邊境防控要知己知彼健康報:近日,雲南省瑞麗市出現新冠疫情,繼綏芬河後,邊境防控再度引發輿論關注。那麼,此次疫情的成因是什麼?邊境城市疫情防控呈現哪些特點?常態化防控階段,該如何加強邊境防控?吳尊友:我國陸路邊境線綿長,相比空港,陸路邊境外防輸入的壓力和難度更大,此次瑞麗出現的疫情就提示,邊境防控依然存在漏洞和薄弱環節。
  • 瑞典被列為歐洲抗擊新冠疫情最糟糕國家 推出「前所未有」嚴厲措施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佛系抗疫」宣告失敗 瑞典推出「前所未有」嚴厲措施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 據外媒報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瑞典列為歐洲抗擊新冠疫情最糟糕的國家,新增新冠重症監護患者有增無減。瑞典從11月24日起將公開聚會的人數限制在8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