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王宏廣:生命科學引領的新科技革命會...

2020-11-29 大洋網

近日,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2020年會分論壇《大健康治理:影響力投資與公益的融合驅動》,以線下和線上直播的形式成功舉辦。論壇邀請了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王宏廣做了發言。

王宏廣教授圍繞疫情後的世界變革、健康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對策建議做了深入的解析。他認為,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世界已形成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同時叢林外交重回歷史的舞臺;其次,全球經濟的下行趨勢還將持續,但製造業比例將回升,尤其是健康製造業處於風口期;再次,以延長人類健康時間與壽命的生物科技革命將加速來臨;最後,國際文化將由衝突變為包容,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將更加緊密。

王教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生命科學引領的新科技革命會提前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用電氣化替代了人的體力,現在的信息化和正在發展的智能化節約了腦力,未來的生命化則是直接延長壽命。因此,健康產業是未來社會重點發展的核心產業。

王教授針對疫後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總結闡述:一,健康產業影響每個人的生命安全。據統計,我國有近4億人亞健康,3億人身患各種疾病,這都是健康產業服務的對象;二,健康產業影響國家的命運。健康權是國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國家改善民生的核心,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健康管理將成為剛需,健康產業的支柱作用不言而喻;三,健康產業將重回黃金時期。據數據統計,健康產業規模已近8萬億人民幣,國務院發文在2030年要實現16萬億元的產業規模。王教授認為,疫情之後防疫機構的重要性已凸顯出來,未來地方政府都需要加強相關機構的配套建設,做好突發疫情的應對工作。將這部分項目加入健康產業,他推測2030年該產業將達到20萬億元的規模。同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要增長3歲。一個是做到20萬億,一個是人均壽命漲3歲,這是整個健康產業的兩條目標主線,而增長速度快、受國家重視、競爭力強、老百姓需求大是健康產業重回黃金時代的綜合因素。

談到發展健康產業的策略,王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發展產業的核心是經濟,經濟的基礎是技術,技術的基礎是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技術,沒有技術談不上新產業,談不上新產業就沒有高利潤。所以說,有沒有人才是關鍵,新產業的發展,取決於企業家和政府引進人才的政策力度、是不是真正重視人才。他呼籲,我國一定要有更多像華為這樣的企業,真正把某項技術做到國際的前列。因此,健康產業需要大醫院、大企業、大科學家,在科學家的背後需要企業與政府引進人才的大智慧。想實現這樣的戰略目標,還需要組建一個相關的基金,致力於推動人類健康共同體的形成。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

相關焦點

  • 曾光、王宏廣談新冠疫情將如何影響健康產業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全球疫情什麼時候結束?疫苗什麼時候面世?各方可以為下一次疫情防控做什麼準備?圍繞這些問題,4月8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與清華大學交叉醫學院國際生物中心主任、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王宏廣在經觀《健康1+1》直播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 下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生物技術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王宏廣(上圖),帶著3萬餘名科學家多年調研和分析的結論而來。在會上,他對未來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  對於目前中國科技的現狀,王宏廣介紹,大致17%的技術世界領跑,30%的技術與其他國家並跑,53%的技術屬於跟跑狀態。目前,中國科技的數量指標基本進入世界前三。中國或將成為美、歐之後的第三個科技創新中心。
  • 清華大學成立統計學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美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統計系教授王永雄,美國工程院院士、喬治亞理工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學院教授吳建福,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統計系教授特裡·斯皮德,臺灣「中研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運籌學與金融工程系教授範劍青,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教授劉小樂,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統計系教授劉軍,以及來自海內外的100餘位統計學家和各界嘉賓出席成立儀式
  • 科學網—科技革命與國際戰爭
    科技革命和科技創新,既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也徹底改變了國際戰爭和世界體系的基本面貌。例如,在過去500年裡,世界科技先後發生了五次革命,國際戰爭的武器體系和戰爭形態發生了三次轉變。在21世紀,預計會發生兩次新的科技革命,將出現三種新的武器體系和戰爭形態,人類文明和國際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
  • 半月評論:面對新科技革命,別輕忽了新科技風險
    誰曾想到,這場革命的風暴,也會攪動起種種非傳統安全的漩渦?我們在一個個春風沉醉的時刻滿懷激情地點讚新科技革命,是否還當留一份清醒、留一份睿智去提防如影隨形不期而至的新科技風險?網際網路在金融領域撬動起全面的創新。
  • 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
    一、世界處在新科技革命前夜,各國更加重視科技創新當今世界,經濟競爭、社會進步、人民富裕和國家安全都高度依賴科技創新。科技已經成為推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核心要素。近現代史表明,科技的重大創新與突破,都會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力,乃至改變社會生產方式、人的生活方式,進而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 DNA雙螺旋:解讀生命的奧秘
    中國科學院基因組信息學中心研究員、國家863科技攻關計劃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構建項目課題組長曾長青博士對記者說,DNA雙螺旋的發現對人類的影響實際上很難一樣一樣地數出來,就像電的發明對今天人類社會的影響一樣。它本身屬於一項非常基礎性的科學發現。了解了DNA、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就如同解讀了從遺傳信息到生命活動的三步曲,就可以使人類從分子水平上解釋生命,認識生命,直到改造生命。
  • 人工智慧結合生物科技 未來哪些領域值得投資?
    另一方面,商業世界的產業整合浪潮方興未艾,技術創新引領下的新經濟革命蓄勢待發。在昨日舉行的九鼎投資未來論壇上,就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投資前景,嘉賓的視角各不同。《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就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趨勢、算法技術將在何時統治世界做了深入解析。
  • 【科技革命】未來戰爭會以怎樣的方式打響?
    科技革命和重大創新,既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也改變了國際戰爭的戰爭形態。在十六至二十世紀期間,世界科技先後發生了五次革命,戰爭形態隨之發生了三次轉變。在二十一世紀,預計會發生兩次新的科技革命,將出現三種新的戰爭形態,人類文明和世界體系將發生質的變化。中國復興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將影響民族命運。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引發憂患意識,並積極行動起來。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一生探源中華文明來源:《人民日報》2019-2-25 楊雪梅24日,清華大學發布官方消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零點11分去世,享年86歲。
  • 清華大學與深圳市共建「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與深圳市共建「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清華新聞網12月7日電 12月4日上午,由清華大學與深圳市攜手共建的「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Shenzhen Geim Graphene Research Center,簡稱SGC)在深圳正式揭牌成立。
  • 王鑄鋼: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專訪
    2013 年國際轉基因技術協會(ISTT)世界大會在廣州舉行,是該協會第一次在亞洲地區召開,匯集了國際上最頂尖的轉基因技術專家和相關技術人員,也是國際性技術協會組織在中國召開世界大會難得的機會。生物探索有幸在ISTT會議上採訪了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王鑄鋼,了解了上海南方模式生物中心的「坦誠、專業、與眾不同」的理念,以及他對國內近幾年轉基因技術發展的看法。
  • 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張新民主任率團參加國際遺傳工程與生物技術...
    2018年5月10日,國際遺傳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以下簡稱ICGEB)在義大利的裡雅斯特舉行第24屆理事會,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張新民主任率代表團參會
  • 布魯金斯學會任命齊曄為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布魯金斯學會任命齊曄為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清華新聞網4月4日電 華盛頓特區—布魯金斯學會會長斯特羅布·塔爾伯特 (Strobe Talbott)於4月3日宣布,任命中國環境政策著名專家、清華大學公管學院教授齊曄為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科學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
    原標題:科學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責任作者簡介:王易,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對各種社會思潮進行正確的分析和研判,是當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責任。  多樣化社會思潮對高校青年學生的影響一般來說,社會思潮是在社會變革時代,在社會心理演化的基礎上,由一定思想理論引領的,反映社會歷史走向訴求的,影響比較廣泛的思想觀念或傾向。
  • 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倫理評議機制課題首次研討會召開
    2020年9月18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主辦的「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的倫理評議機制研究」課題首次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和專家有: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曹志祥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教授,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處劉強處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檀傳寶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馬健生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董豔教授,北京市朝陽區委教育工委王世元副書記,《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呂文妙常務副主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聶延軍副會長,北京惠眾教育研究院石邦宏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教師教育分社郭興舉社長
  • 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簡介
    中心的宗旨是:推動數學和經驗科學的學科交叉、滲透與合作研究,促進清華大學應用數學和經驗科學的發展;增強清華大學科學研究的交叉性、科學性和前瞻性,活躍學術思想;推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傑出人才。中心堅持「創新、交叉、綜合」的原則,在數學和經驗科學的前沿及相關領域中,深入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爭取獲得創新的學術成果。
  • 科學革命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
    胡錦濤總書記曾多次談到:「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決定了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前途。世界範圍內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佔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他還指出:「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的突破。」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研海試1」試驗母船啟用
    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院長楊斌,國際研究生院黨委書記武曉峰,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科協主席蔣宇揚,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等市校代表,以及「清研海試1」設計方和建造方代表、相關企業和學術單位代表、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師生代表參加了啟用儀式。
  • 2020中考歷史知識重點: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定義: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標誌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革命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2、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