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如何在美國被發現,又怎樣展現人性的複雜?

2020-12-05 好奇心日報

《世紀的哭泣:愛滋病的故事》

內容簡介

愛滋病,為什麼會在美國流行?為什麼在這場災難中,時間就是生命?

通過本書,你將知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獲得性免疫症候群(AIDS)是如何在美國發現並擴散的,從中你將看到影響愛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種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門、醫療及研究機構、同性戀組織、媒體中的個體。它在以大量事實刻畫人類的懦弱、絕望、自私、貪婪的同時,也以細節呈現了人類在死亡危機時的勇氣、進取、無私、悲憫。

本書 1987 年獲得石牆圖書獎,作為 20 世紀美國同性戀歷史上具預見性的編年史,被譯成 7 種語言。它也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被《時代周刊》列為「百大非虛構經典」。此外,它在 1993 年被 HBO 拍成電影,次年獲艾美獎。

作者簡介

蘭迪·希爾茨(Randy Shilts,1951—1994), 1980 年代初第一批意識到愛滋病問題的美國記者之一。 1975 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新聞專業,但作為出櫃的同性戀者,在當時報社和電視臺的恐同環境下難以找到全職工作。

做了幾年自由記者之後, 1981 年,他進入 《舊金山紀事報》,成為國內新聞記者,也是全職報導愛滋病的首位記者。他一直致力於愛滋病報導,包括醫學、社會、政治影響方面,他的作品因極具敘事性、將個人故事與政治和社會報導交織在一起而備受讚譽,因此,他被譽為「同性戀生活的傑出的編年史作家和同性戀問題的發言人」。

1988 年,希爾茨榮獲美國新聞工作者和作家協會頒發的傑出作者獎;1999 年,紐約大學新聞系將席爾茨的 1981 年至 1985 年的愛滋病報導評為「美國 20 世紀新聞作品 100 強」的第 44 位。

在寫作本書期間,他接受了愛滋病檢測,並要求醫生在他寫完之前不要告訴他結果,以免影響他的客觀判斷。在把稿件交給出版商的當天,他被告知愛滋病病毒陽性,在服用抗愛滋病藥物 AZT 幾年後, 1994 年死於愛滋病併發症。

書籍摘錄

序言

1985 年 10 月 2 日,洛克·哈德森去世的那個早晨,一個詞在西方世界家喻戶曉。

愛滋病。

很多人聽說過「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但這聽上去似乎又事不關己,不幸罹患此症的大多是某些階層的棄兒和賤民。可是突然之間,就在 1985 年的夏天,當一個電影明星被診斷為愛滋患者,報紙上無休止地討論此事時,愛滋病疫情忽然變得觸手可及,而這種威脅無處不在。

突然之間出現了要上學的愛滋兒童,要工作的愛滋勞工,出現了需要經費支持的研究人員,這個國家的公共衛生系統面臨著無法忽視的威脅。最重要的是,人們開始隱約意識到這個陌生的新詞將會包含在未來之中。愛滋病將會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並無可避免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歷程。

愛滋病的影響要再過幾年才會充分反映出來,但是 1985 年 10 月這一天,人們首次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洛克·哈德森首次將美國人的注意力集中到這個致命的新威脅上,他的診斷結果成為一道分水嶺,將美國歷史分為愛滋前時代與愛滋後時代。

然而這一認知的時間點反映了愛滋病疫情發展過程中蘊藏的一個無法改變的悲劇: 當美國人注意到這種疾病時,已經來不及採取行動了。病毒已在全國肆虐,遍及北美大陸的每個角落。橫掃美國的死亡之潮後續也許會放慢速度,但已無法阻止。

當然,愛滋病最初出現在生物學領域時,尚屬萌芽階段,幾十年來問題一直在惡化。 1980 年代後期,死亡人數並沒有出現驚人的新增長,不過是多年前就已經預測到的事實。這種苦難一度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然而到了 1985 年,時機已然喪失。事實上,當洛克·哈德森的死訊公之於世時,有 1.2 萬美國人已經或即將死於愛滋病,還有數十萬人感染了病毒。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這點,好像也根本沒人在乎。

一個令人痛苦的事實是,愛滋病並不是平白無故在美國蔓延的,而是由於一幹政府部門沒有盡職盡責地保護公共健康,任由病毒肆虐所致。體制缺陷帶來了不必要的苦難,令西方世界此後幾十年飽受困擾。

如果一種致命的新疫情蔓延,國家在那一刻沒有任何理由推卸責任。因為當時,美國號稱擁有世界上最成熟的醫療技術和最廣泛的公共衛生體系,其目標正是將這一類疫病從民眾生活中清除。愛滋病毒出現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設有的經費充足的科研機構——它們有的隸屬於政府醫療部門,有的設在科研院所內——其職責就是研究新疾病並迅速予以控制。而監督政府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部門是否盡職的,正是世界上最不受約束也最富攻擊性的媒體,大眾的「看門狗」。此外,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同性戀團體此時也建立了基層政治組織,尤其是在疾病最先發生、情勢最為兇險的城市。這些團體的領袖紛紛就位,時刻關注同性戀團體的健康和生存的福祉。

然而,自從 1980 年一位獨居的同性戀男子首次罹患這種前所未聞的奇怪病症以來,迄今已過去將近五年。在危險剛剛降臨時,所有機構——醫療、公共衛生、聯邦及私人科研機構、大眾傳媒以及同性戀團體的領袖——都沒有採取應有的措施。愛滋病在美國流行的第一個五年,是一個全民皆輸的局面,其背後是無謂的死亡。

他們死了,是因為裡根政府無視來自政府機構的科學家的呼籲,沒有為愛滋病研究劃撥足夠的經費,直到愛滋病蔓延全國才採取措施。

他們死了,是因為科學家認為研究因同性戀造成的疾病並無建樹可言,所以沒有在疫情初期予以適當的關注。即使是在這種忽視逐漸消失後,他們的死,也與一些科學家——尤其是那些在美國政府部門工作的科學家脫不了干係,這些人更在乎跨國研究工作中的競爭而非合作,其關注點和精力根本沒用在疾病本身。

他們死了,是因為公共衛生當局和領導它們的政治領袖,將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凌駕於公共衛生之上,拒絕採取必要但艱難的措施來控制疫情蔓延。

他們死了,是因為同性戀團體的領袖拿愛滋病當政治籌碼,將政治教條置於救助人命之上。

他們死了,沒人當回事,也因為大眾傳媒不願報導同性戀的事,對涉及同性性行為的報導尤其謹小慎微。報紙與電視盡力避免討論愛滋病,直到死亡人數高到無法忽視,且患者也不再只是社會邊緣人物。媒體不履行公共監護人的職責,那麼其他人只能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處理(或者不處理)愛滋病。

在疫情初期,聯邦政府將愛滋病視為預算問題,地方公共衛生部門的官員則視其為政治問題;同性戀團體的領袖認為愛滋病是公共關係問題,而新聞媒體認為它是一個其他任何人都不感興趣的同性戀問題。其結果是,幾乎沒有人真正去挑戰愛滋病這個深重的醫療危機。

對這種制度上的冷漠發起反抗的是一小群各有其使命的英雄。在美國和歐洲的一些研究中心,孤立無援的科學家團隊冒著失去聲譽乃至工作的危險,成為早期愛滋病研究的拓荒者。一些醫生和護士對感染者的看護遠遠超越了職責的要求。一部分公共衛生官員拼盡全力爭取疫情得到妥善處理。少數同性戀團體的領袖力排眾議,極力主張同性戀團體對這種疾病做出明智的應對,並遊說議員為研究提供了第一筆關鍵的資金。還有許多愛滋病感染者與排斥、恐懼、孤立以及自身的致命預後抗爭,以幫助公眾了解病情,關心病情。

正因為這些人的努力,這個關於政治、民眾以及愛滋病蔓延的故事,最終成為關於勇氣與懦弱、悲憫與偏狹、奇思妙想與唯利是圖、救贖與絕望的傳奇。

這是一個值得講述的故事,唯有如此,它才不會在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重演。

第五部分(節選)

1 月 4 日,亞特蘭大,疾控中心

唐納德·弗朗西斯一拳打在桌子上。疾控中心其他官員尷尬地交換了一下眼神。血庫的管理者們顯然非常生氣。

「要死多少人才夠?」弗朗西斯又一拳砸向桌子,嗓門大了起來,「要死多少人你們才覺得夠?給我們一個起步的數字,起碼死多少你們才會相信這些事是真的?到那時,我們再來開會,再開始做點什麼。」

在弗朗西斯看來,聚集在此的這些血液行業管理者正打算做的事情,在外人看來最多不過稱為過失殺人——當然,大家都知道弗朗西斯私底下談論這事的時候從不提「過失」兩字。弗朗西斯認為,血庫拒絕相信輸血引起的愛滋病確實存在,那他們就是在殺人。就這麼簡單。

私底下,疾控中心的官員大都同意他的看法,儘管他們也嘀咕說,唐納德·弗朗西斯如此宣之於口很沒有禮貌。

由美國公共衛生局特別諮詢委員會策劃的這次會議,旨在召集所有與迅速發展的疫情息息相關的組織,包括美國紅十字會、美國血庫協會、全國血友病基金會、全國同性戀工作組以及代表經營性血液製品生產者的製藥商協會,此外,還有一些代表來自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唯一擁有血庫管理權的食藥局。國會助理蒂姆·韋斯特摩蘭德以及大部分主流醫學雜誌的記者也出席了會議;《費城問訊報》則是唯一全面報導了此次會議的主流媒體。

疾控中心希望此次會議能促成一些行動,遏止這場新疫病對全國的血液供應造成的威脅。然而,每個組織顯然在會前就定好了各自的議程,並且大都把阻止愛滋病的潛在傳播放在次要位置。疾控中心聲稱,愛滋病可以通過血液傳播,血庫管理者對此公開表示質疑。食藥局的部分官員甚至依然不相信有愛滋病這回事。同性戀團體譴責任何要求篩查獻血者的籲求,認為此舉是把同性戀當作「替罪羊」。由帕特·諾曼擔任主席的舊金山同性戀服務協調委員會發表了一份政策性文件,聲稱篩查獻血者「令人回想起把黑人血統和白人血統區別對待的種族通婚法」,而且「與二戰期間把日裔美國人驅逐到美國西部,以防發生間諜活動的思路如出一轍」。

蒂姆·韋斯特摩蘭德看著所有與會者聚集在疾控中心的 A 禮堂,圍坐在幾張排成大正方形的桌子邊互相對峙,覺得這次科學家聚會的氣氛不太友好,和常見的學術界過招不一樣。各方感興趣的是維護自身利益,保護自家地盤。日後憶起此次會議,很多與會者直接稱其為「那場可怕的會議」。

詹姆斯·科倫給血製品行業提供了兩種選擇: 要麼採取一些指導方針,將高危人群排除在獻血者之外;要麼開始檢測血液,排除可能的愛滋病毒攜帶者。在總結髮言時,科倫警告血庫管理者,愛滋病的潛伏期至少有一年。無論血製品行業在當天做出了哪種選擇,都不會對下一年產生影響,在此期間,只會有越來越多的血源性愛滋病病例蟄伏和出現。

接下來是由疾控中心的頂級病毒學家之一、免疫學家託馬斯·斯皮拉說明,為什麼需要檢測所有血液製品,愛滋病工作組迫切希望血庫管理者能做到這一點。儘管還沒有直接測試愛滋病病毒的方法,但過去幾周,斯皮拉一直在檢測愛滋病患者的血液,尋找其他指標。由於幾乎所有的愛滋病危險人群,比如男同性戀、靜脈注射吸毒者和血友病患者,都曾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得過B肝,愛滋病患者的血液特徵並不難發現。雖然肝炎病毒通常會在身體康復後消失,但血液中仍會留有病毒的核心抗體。因此,斯皮拉發現,同性戀愛滋病患者中88%的人血液中攜帶肝炎的核心抗體,靜脈注射吸毒的愛滋病患者全部帶有抗體,淋巴疾病患者80%攜帶抗體。斯皮拉提出,這項測試或許無法篩查出所有的愛滋病病毒攜帶者,但可以大幅降低通過輸血傳播愛滋病的可能。

疾控中心官員希望通過檢測這些替代指標得出的數據引起討論,即血庫和經營性血液製品生產商如何應對愛滋病。沒想到,討論演變成了輸血是否真會引發愛滋病的激辯。

「不要誇大事實,」紐約血液中心總裁亞倫·凱爾納醫生說,「目前至多只有 3 例獻血引起的愛滋病病例,其中 2 例的證據非常靠不住。而且血友病患者中也只有一小撮人患有愛滋病。」

此外,凱爾納還說,如果實施這項檢測計劃,他的血液中心將耗資 500 萬美元。假陽性篩查結果將導致那些未感染愛滋病的血液被無端浪費。「我們必須小心慎重,不要反應過度,」他說,「目前的證據是沒有說服力的。」

約瑟夫·博夫不僅是耶魯大學醫院血庫的主任,也是美國食藥局血液安全諮詢委員會主席,他也持反對意見。他說:「我們正在認真考慮這些大規模的措施,因為一名嬰兒從一個後來患上愛滋病的人那裡接受輸血後患上了愛滋病,而後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病例。」

疾控中心助理主任傑弗瑞·科普蘭聞言一驚。他反駁道:「把頭埋在沙子裡假裝看不見,然後說『讓我們等到有更多的病人吧』,這種公共衛生措施可不太妥當。」

同名改編電影《世紀的哭泣》海報,來自:豆瓣

疾控中心的布魯斯·伊瓦特醫生試圖再次強調血友病患者的數據。 1982 年以前,這些人中間沒有得愛滋病的。但在過去一年間,僅俄亥俄州一地, 100 名血友病患者中就有 6 人死於愛滋病,還有 3 人出現了與該症候群相關的嚴重的血液問題。伊瓦特說,近 10% 的人已經因為與愛滋病有關而病倒。血庫還需要什麼樣的證明呢?

來自舊金山公共衛生部門的塞爾瑪·德裡茲醫生對血庫管理者表示同情。她知道,任何替代指標檢測都需要投入大量經費;也知道,相對溫和的建議,即在高危人群中篩查愛滋病患者,將給城市血庫造成巨大打擊,對血庫而言,熱心公益事業的同性戀是不可或缺的血源。儘管如此,德裡茲還是要顧及她所在城市的民眾健康問題,並面對市監事會的質詢。和許多衛生官員一樣,她的數據也無法讓血庫管理者信服。她說:「在過去的幾年間, 140 名(愛滋病患者)中有 10 名或 11 名患者獻了全血。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向商業機構賣過血或血漿。」

德裡茲認為,至少所有高危人群都應該被禁止獻血。考慮到愛滋病病毒攜帶者在獻出致病血液的時候有可能是完全健康的,就像那個舊金山嬰兒的案例,德裡茲覺得所有的同性戀都應該停止獻血。

當血庫管理者們回過頭來討論疾控中心記錄在案的那些輸血感染病例的病史時,唐納德·弗朗西斯開始大聲疾呼「要死多少人才能採取行動」。有證據表明,潛伏期可能比人們以為的更長,這讓弗朗西斯進一步確信,疾控中心的工作不僅是監控愛滋病傳播、統計患者數據,還要控制疾病。他請求道:「我們不能總是被動地作出反應,不能總這樣被牽著鼻子走。」

所有人都看得出來,這次會議進行得不順,非常不順。血庫管理者擔心錢的問題,還有招攬新獻血者的成本;也對報導會議的所有記者心存疑慮。疾控中心是不是想迫使他們採取行動?食藥局代表也對疾控中心保持警惕,他們對亞特蘭大的流行病學專家公然插手食藥局所轄事務感到有些惱火。血液政策是食藥局的職權範圍並且將一直是。

同性戀組織的代表站在疾控中心這邊,支持他們提出的替代指標檢測,但堅決反對採取任何行動來篩查獻血者,稱篩查將會引發嚴重的人權問題。

「所謂『過著縱情聲色的快節奏生活』的同性戀正在造成一些問題,但他們只是少數男同性戀,」全國同性戀工作小組代表布魯斯·沃勒爾醫生說,「只有一小部分人與我們在此討論的問題有關,在這個時候篩查同性戀會令整個群體的民權運動蒙上汙名……此外,許多同性戀對此也不認同,更不會對調查問卷做出回應。」

血友病組織的代表對同性戀代表的觀點感到震驚。那血友病患者的生存權怎麼辦?他們問。

午餐之後,血庫管理者開始更加堅決地反對血液檢測,他們的理由幾乎完全出於經費考慮。儘管血液製品行業主要由「紅十字會」這樣的非營利組織運營,但這個行業獲利頗豐,年收入高達 10 億美元。他們每年提供的輸血服務達 350 萬次,現在這項業務受到了威脅。由於血液成本太高,自體血回輸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血庫管理者知道,只能靠價格上的競爭力。紐約血液中心的凱爾納提出,每年全國用於肝炎抗體測試的費用將為1億美元,實在太貴了。他轉而提議,也許可以在紐約、洛杉磯和舊金山進行試點。

然而,趨利的血液製品生產商不願意加入非營利性血液中心抱團形成的同業聯盟。由於擔心直接的市場競爭,阿爾法醫療公司的發言人宣布,作為第八因子凝血劑的製造商,他們將立即開始篩選獻血者,排除所有高危人群,包括所有同性戀——不管他們是否「過著縱情聲色的快節奏生活」。這一立場激怒了同性戀代表。

本次會議的目的是與會者達成共識,然後將意見告知美國公共衛生局的領導、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助理衛生部長愛德華·布蘭特醫生。會議快結束時,會議主持人、疾控中心的傑弗瑞·科普蘭開始提議大家達成共識。布魯斯·沃勒爾建議通過一項反對屏蔽高危人群獻血者的決議;但在口頭表決中沒有獲得通過。其他提議也遭遇了類似結果,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以致毫無意義。到休會時,也沒有提出任何建議或達成任何行動方針。一切還是照舊,就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唐納德·弗朗西斯被激怒了。他怒不可遏地說,血庫這是要置人於死地,而食藥局打算聽之任之。

哈羅德·傑斐的反應不像他這般強烈,但也同樣感到失望。他不敢相信血庫管理者竟然那樣說。他們不願相信自己所在的行業會捲入像愛滋病這樣可怕的事情,所以乾脆否認出了問題。傑斐知道,在很大程度上,同性戀社區跟他們的反應是一樣的,但血庫管理者都是醫生和科學家。他們應該是理性的,而且大多數人曾發誓要信守「希波克拉底誓言」。

自從布魯斯·伊瓦特在血友病患者中聽說第一個疑似愛滋病病例以來,已經有一年了。當時,他預料到會有更多的病人,但病情的發展速度比任何人預計的都要快。他沒料到疾控中心幾乎無法對公共政策產生影響。如今,疾控中心孤立無援,不知所措。他知道,這將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愚蠢的錯誤,一個極其愚蠢的錯誤。

就愛滋病而言, 1983 年將成為這樣的一年: 各個方面的人都拒絕相信,導致犯下愚蠢的錯誤,短期內造成上千人死亡,長期則會造成數萬人死亡。 1982 年失去的機會將在後面用「合唱」來解釋:「我們怎麼知道?」這在 1983 年毫無意義。到那時,很多人了解到更多情況,但是在面對知識並且有機會做點什麼的時候,他們通常做的都是錯事。當時,他們的姿態看起來做的是正確的事,是為了維護民權,或者維護血液產業的經濟活力。但問題在於,這些考慮經常掩蓋了醫學和公共衛生方面的問題。

在 A 禮堂那場重要會議結束兩天後,美國血庫協會在華盛頓召集所有大型血庫組織開會,到場的還有美國紅十字會、全國同性戀工作組和全國血友病基金會。在同性戀代表的敦促下,這些組織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重申了血庫行業反對篩選獻血者的立場,並表示「直接或間接地詢問獻血者的性取向是不恰當的」。紐約的同性戀醫生、美國醫生促進人權協會的領導人羅傑·安勞醫生宣布了這項政策。他說:「我們不僅維護同性戀的權利,而且維護個人隱私權和個人選擇權。」

題圖為電影《世紀的哭泣》劇照,來自:豆瓣

相關焦點

  • 是那複雜的人性
    而娛評君要說的是,這部電影其實更多的展現出了人性的複雜。為什麼這麼說呢?金基澤一家的複雜在影片中,金基澤一家通過各種詭譎的手段,將樸社長一家原來的司機、幫傭都給擠走,然後自己一家人順利上位,早已經將他們人性中的惡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在最後,金基澤竟然因為自尊心刺殺了樸社長,更是將這種人性之惡渲染得更上一層樓。
  • 怎樣檢測愛滋病 這些方法能緩解愛滋病
    愛滋病是一種很可怕的疾病,有些人有患過愛滋病的經歷,那怎樣檢測愛滋病呢?患有愛滋病的時候又有哪些治療的方法呢,在平時我們應該怎怎樣預防愛滋病的發生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怎樣檢測愛滋病想要保護個人的隱私,又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上愛滋病,可以購買愛滋病檢測試紙,通過愛滋病檢測試紙可以大致檢測自己是否感染上愛滋病。另外,購買試紙時請務必到正規的藥房或疾控中心購買,以免出現試紙不合格,導致出現誤診,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 太平洋戰爭:1男7女被遺留荒島,他們是如何生存?展現了人性本能
    太平洋戰爭:1男7女被遺留荒島,他們是如何生存?展現了人性本能。在二戰的時候,日本對美國發起了戰爭,而轟動一時的就是偷襲美國的珍珠港,這個時候美國再也坐不住了,開始對日本人發起了戰爭。而日本人在那次戰爭中佔領了很多的小島,對日本來說應該算是一個優勢,而美國在那個時候對日本人也是沒有辦法,因為地勢的原因,所以美國裝備再好當時也沒有太大的用。這時候美國就想到一個辦法,把各個小島的聯繫全都給切斷,這下子日本人就有點難受了。
  • 愛滋病病毒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疫苗可能很快面世
    科學家正開發一種用於預防愛滋病的疫苗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科學家已經獲得了愛滋病病毒包膜蛋白的第一個原子水平的結構圖。這些科學家表示,這項發現具有非常大的醫學價值。愛滋病病毒的外殼非常複雜,正是它的相關結構可以協助愛滋病病毒進入人體細胞。而現在研究結果為我們提供了目前為止愛滋病病毒外殼最清晰的詳細圖像。
  • 世界愛滋病日 | 如何預防愛滋病?
    世界愛滋病日 | 如何預防愛滋病?,自1981年在美國首次發現愛滋病以來,全世界已有超過3600萬人感染愛滋病,超過1200萬人死於愛滋病。愛滋病的傳播途徑愛滋病的傳染源是愛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體液,包括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等等。愛滋病病毒可以通過靜脈、肛門/直腸、陰道、口腔以及其他黏膜(如眼睛或鼻子內側)或皮膚破損處進入非感染者體內。因此,愛滋病病毒較為明確的傳播途徑有性途徑傳播、經血液途徑傳播、靜脈吸毒時共用針頭傳播、母嬰傳播。
  • 愛滋病源於黑猩猩,那是如何傳給第一個非洲黑人,再傳到世界的?
    那麼,這種原本是在黑猩猩身上攜帶的病毒,是如何一步步傳播給人類的呢?早在1981年6月5日,愛滋病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次正式記載,當時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登載了5例愛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第二年這種疾病被正式命名為「愛滋病」,並開始在各大洲迅速蔓延。
  • 突破性發現:愛滋病耐藥性問題有望被解決!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和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 Science 上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ranscriptional start site control of HIV-1 RNA fate 的研究論文。
  • 愛滋病舌頭是怎樣的 小心這些症狀
    說到愛滋病就會想到它的危害性,愛滋病嚴重的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目前沒有治療愛滋病的有效藥物,但如果不幸感染了愛滋病也不要坐以待斃。那麼,患有愛滋病舌頭是怎樣的?得了愛滋病怎麼辦?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愛滋病舌頭是怎樣的1、白色念球菌病又分紅斑型和假膜性兩種類型。多發生於上顎及舌背;在病損的紅色區域上有時可見白色斑點或斑塊。病損也可發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表現為白色或黃色斑點或斑塊,斑塊可以擦去,留下紅色區域並伴有出血。
  • 70年代美國是愛滋病的「溫床」它是如何快速傳播給全人類的?
    最後一種,就是在今天肆虐全球的愛滋病。 愛滋病是一種來源於非洲,從動物傳到人類身上的疾病。但是讓愛滋病傳遍全球的根源,卻是因為美國。隨後美國疾控中心對第一個患者進行調查,他名為蓋爾坦·杜加,他外表英俊,不斷在美國各大城市的同X戀酒吧等地流連。平均每年與100位伴侶發生特殊關係。 從1972年到1980年他的伴侶超過2500人,橫跨整個北美洲。可以說他在愛滋病傳播方面功不可沒,1984年 31歲的杜加死於愛滋病。
  • 甘肅強制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告知性伴侶 引發爭議-愛滋病病毒感染者...
    東方網12月2日消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在確診後是否必須要將感染狀況告訴與其有性關係者?日前,甘肅省衛生廳出臺了一項規定,要求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必須履行此項告知義務。  近日,北京愛知行研究所主辦「愛滋病檢測、夥伴告知及傳播愛滋病刑事犯罪化研討會」,專門對《甘肅省愛滋病檢測陽性結果告知規範(試行)》進行了探討。
  • 愛滋病發現40年:「世紀絕症」已變成可控慢性病
    愛滋病既與複雜的社會議題緊密相連,又作為一種隱喻象徵某些身份或行為。社會對其的討論遠超出生理疾病本身的範疇。愛滋病的歷史不但是一部疾病史,更是當代史。1、病毒:從黑猩猩到人類1981年美國5名特殊病人是愛滋病首次被報導,但卻不是第一次出現。醫學界相信,非洲、美洲地區早已出現了疑似愛滋病患者。
  • 《火星救援》發布全新中文特輯 展現人性的掙扎
    今日,片方二十世紀福斯發出了一款新中文特輯,展現了各方人在是否拯救被困火星的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演)這一問題上的內心掙扎,也進一步展現了這部年度佳作的精神魅力。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了在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演)經歷了一場惡劣的風暴後,與他的機組成員失聯,所有人都認為他在這次任務中喪生。
  • 天災人禍 生死關頭展現人性百態 盤點韓國電影三大經典災難片
    三鐵線蟲入侵韓國漢江邊浮現出多具皮包骨的屍體,緊接著全國各地的江邊陸續發現死狀相同的屍體,這一切都是因為一種名為「變種鐵線蟲」侵蝕人的大腦,控制人類跳入水中,導致被吸乾血液而亡,病毒急速擴散,韓國民眾陷入恐慌。
  • 麥家《人生海海》:人生的艱難不在於生存本身,而在於人性的複雜
    是的,人性是複雜的。我們對於別人的評價,往往決定於我們是不是受益方。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語,形容人生像大海一樣複雜多變。譬如,書中幾個人物的命運,曲折而無常。故事以神秘古怪的上校為中心展開,然後眾星拱月般成功塑造了上校以及上校身邊的父親、爺爺、老保長、小瞎子和上校妻子等眾多人物形象。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上校、我爺爺和小瞎子。
  • 非洲的黑猩猩,是怎樣將愛滋病傳給非洲黑人,再傳到全世界的?
    愛滋病來源於非洲的黑猩猩,他們到底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把這種病毒傳給了非洲的黑人,以至於成為全人類的災難呢? 一、愛滋病在人間肆虐 愛滋病最初由黑猩猩身上的病毒變異而來,在人類接觸了黑猩猩之後,就感染了這種病毒,並且在人體內開始轉化和變異生成了愛滋病。
  • 如果我們可以「訂製」後代:怎樣的健康算健康?怎樣的平等是平等?
    更可怕的是,據「果殼網」報導,參與臨床試驗的家庭是否完全理解實驗目的以及潛在風險,我們也不得而知,因為給參與者的知情同意書上將這一項目描述為「愛滋病疫苗研發計劃」。而這個故事的恐怖之處正在於,接下去情節該怎麼發展,現在還沒人知道。在基因編輯的領域裡,是否已經有人代表人類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從基因治療到基因編輯,過去30年我們已經走過了怎樣的歷史?
  • 美國兩位被認為痊癒愛滋病人體內重新發現HIV病毒
    中國網12月9日訊 據巴西《聖保羅頁報》網站12月7日報導,美國醫學界在本周五宣稱,兩個之前被認為已治癒的美國人在接受骨髓移植以治療癌症後,體內重新發現了HIV 病毒。專家們表示,這次發現是對科學家們為尋找HIV病毒治療方法付出的巨大努力的沉重打擊,但同時,這也引領著人們對這種疾病的更深入的認識。
  • 美國印第安納州一個縣暴發愛滋病疫情
    原標題:美國印第安納州一個縣暴發愛滋病疫情  新華網華盛頓4月24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衛生機構24日說,美國印第安納州斯科特縣暴發愛滋病疫情,自去年12月以來已發現至少142人感染愛滋病病毒,而原因主要是共用被汙染的毒品注射針頭。
  • 科學家揭示美國愛滋病真正起源 「零號病人」終獲清白
    中國網新聞11月1日訊 據美國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愛滋病(AIDS)於1970年左右由加勒比地區傳入美國。這項研究推翻了之前的美國愛滋病起源論,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愛滋病「零號病人」的法裔加拿大空乘人員加埃唐·迪加最終重獲清白。
  • 蓋洛博士:「我發明了愛滋病來削減人口.」
    羅伯特·蓋洛(Robert Gallo)博士,這位在1984年發現了HIV病毒1的科學家,承認他發明了愛滋病來削減世界人口。(譯註1:HIV病毒,全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愛滋病病毒)1984年,蓋洛為他發明的HIV病毒/愛滋病病毒提交了一份美國專利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