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花欲燃吖
瑪蒂爾德是短篇小說家莫泊桑最為經典的代表作《項鍊》中的女主人公,她為了參加上流社會的晚宴,向自己的好朋友借了一串珍珠項鍊,然而在匆忙回家的途中,這串項鍊不幸丟失了。
她和丈夫借錢買了一串一模一樣的項鍊還給了朋友,隨後年輕貌美的瑪蒂爾德用了十年的時間才償清了高利貸,活成了連朋友都見面不識的蒼老婦人。
上學時讀到這篇課文,老師說這篇文章主要是表現一個人因為愛慕虛榮而帶來的可怕後果,教育人們要腳踏實地,不要過分地攀比,年少時懵懵懂懂,鄭重其事的將標準答案寫在了卷子上,然而,生活真的有標準答案嗎?
瑪蒂爾德是可悲的,可憐的,卻不可恨,她虛榮卻不貪婪,有野心卻不懶惰,如果她不是生錯了年代,或許未必會過得如此不堪,至少她的婚姻在我看來是很多人奢望而不得的狀態。
生活不是童話,女人嫁給誰都會後悔
沒有完美的愛情自然也不會有完美的婚姻,童話帶給女人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平凡的無腦少女總想著有一天意中人會踏著七彩祥雲迎娶自己,霸道總裁的禁慾高冷,越強勢越讓人為之痴狂,姐弟戀的溫情脈脈,大叔控的欲罷不能......
女人們往往容易忽略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而全情投入到一段幻想似的戀愛裡。所以當曖昧期間的自然加持的濾鏡消散,兩個人的生活中只剩下柴米油鹽,所有的矛盾開始暴露,所有的缺點都開始顯現,女人便逐漸地對生活感到失望。
女人對婚姻的不滿,對現狀的不知足,主要表現在對她人生活的豔羨和對身邊人的百般挑剔上,比如瑪蒂爾德,她覺得世上的如花似玉女子似乎都是命運的捉弄,她偏要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裡,縱然自己長得美麗大方,也難逃嫁給一個教育部小人物的命運。
她渴望去認識一個有權有勢,有錢有地位的人,她想像著自己過著那樣的生活該是多麼的自在和歡樂,可是美夢幻滅回歸現實,她覺得自己不幸的像是一個降了一等的女人,為此她常常悶悶不樂。
人的幸福是個比較級,若只僅僅是自己便凸顯不出幸福還是不幸,見過大海的人是不會再多看一眼小溪,爬過高山的人,是不屑回頭看鄉間的土堆的,瑪蒂爾德見過和自己同樣美貌的女人,她們的生活是那樣可望而不可即,比如她美麗的女同學,因為見過她的生活使得瑪蒂爾德更加的失望和焦慮。
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讓她對眼前的男人有了怨言,以至於當男人拿回來邀請函的時候,她因為自己沒有奢華的禮服而顯得有些惡聲敗氣,心裡還偷偷指責丈夫是個吝嗇的小職員。
一面對現在的生活不滿,一面又渴望見識上流社會,這不也是我們現在人的真實寫照嗎,瑪蒂爾德虛榮是錯,可誰又是完全無欲無求的呢?
當她奮力地擠進上流社會,成功地吸引了所有男人的目光,有人邀請他跳舞,也有輕佻的公子哥對她言語曖昧,可是她只是沉醉於這莫大的滿足感裡,卻並沒有生出一絲一毫想據為己有的心,這一點就強過了很多人。
其實,瑪蒂爾德讓我不禁想起了《蝸居》裡的海藻,她在一貧如洗的生活裡受盡磨難和冷眼,當她有一天有機會享受到富貴的時候,漸漸地立場就不那麼堅決了,然後擊垮她最後一絲防線的也不過是為了錢進退兩難,她拋棄了小貝愛上了宋思明。
瑪蒂爾德因為丟失了這串項鍊陷入了苦大的痛苦之中,然而她和丈夫寧願四處舉債,她從來沒想過出賣自己的美貌來換取什麼,即使走投無路,她寧願熬成風霜老婦也沒想過背叛這段她一直頗為不滿的婚姻。
這便是她的好處,忠貞勝過所有。
瑪蒂爾德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她是陷入婚姻裡的每個女人,嫁給誰都會後悔,因為童話和現實總難免有落差,不管嫁給誰都永遠會碎碎念,然後在平淡的生活中,就這樣一起走過了歲歲年年。
心態平和是健康婚姻的維繫者
瑪蒂爾德有一個小職員的丈夫,若不是因為她出身也同樣不好,以瑪蒂爾德的心性恐怕最初還瞧不上他,但沒辦法,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國外還是國內,門當戶對是由來已久的傳統,所謂什麼馬配什麼鞍,她也沒有什麼別的辦法只好和教育部的小人物結了婚。
那她的丈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是不是真的一無是處?
1、努力上進,心態積極
瑪蒂爾德的丈夫是個很知足的男人,雖然生活不盡人意,但他很懂得滿足,她們家裡當時僱得起一個女傭,可見生活比上不足還是比下有餘的,作為家中唯一的勞動力頂梁柱,可見他也是足夠的努力。
他會在太太做好飯的時候驚喜地歡呼:「太好了,是雞湯」,他欣賞妻子付出的勞動,也懂得安撫妻子的情緒,他是一個心態平和的男人,不會莫名的焦躁也不會因為妻子的抱怨而心生不滿。
瑪蒂爾德因為沒有衣服穿而冷著一張臉,他盡力地去說服妻子去嘗試穿自己的衣服,見瑪蒂爾德傷心落淚的時候他又忐忑不安的去想辦法。我們想像一下當時的那種場景,一個妻子無形中似乎在埋怨丈夫的無能,若是一般的家庭狀況只怕會爆發一場劇烈的爭吵,而她的丈夫卻在嘗試解決問題。
瑪蒂爾德弄丟了項鍊,整個人十分懊惱,她的丈夫出去尋了一夜,又陪著她去購買一條一模一樣的項鍊,為了償還這些債務,瑪蒂爾德幾乎拖累了她的丈夫也放棄了從前的生活,一頭扎進了無邊的黑暗之中,可在這個過程裡,她的丈夫沒抱怨過她一句,而是陪著她一起共患難。
2、愛是想你所想
瑪蒂爾德對上流社會的嚮往,她的丈夫是清楚的,所以在這個小職員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為妻子爭取來一張邀請函,雖然也能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但更多的是為了讓妻子高興。
當瑪蒂爾德說想要做一身衣服的時候,他拘謹地問大概要多少錢,瑪蒂爾德因他平時吝嗇的習慣不敢要的太多,只說大概需要400,而這數額恰好是丈夫僅有的小金庫要用來給自己買東西的,他只猶豫了片刻便決定犧牲自己成全妻子。
一個吝嗇的男人願意傾盡所能地幫助妻子完成夢想,這不是愛又是什麼呢?
瑪蒂爾德用十年的時間為自己一時的虛榮買了單,項鍊是假的,可陪伴是真的,她的青春失敗了,可她的婚姻成功了。
雖然她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她卻收穫了貧賤不移的真情。
我不知道在現代婚姻中,如果遭遇了瑪蒂爾德的境況,有多少對夫妻能共進退,我只知道,有這樣一個心態平和懂得解決問題男人陪在身邊,千難萬險都不會懼怕。
她仍舊羨慕著別人,殊不知,自己也在被別人羨慕著。
既然都看到這裡了,不妨點個關注再走吧,其實我們年輕時看得一知半解的書,如今都可以拿起來再重讀一遍,隨著心境的變化,也許從文字裡能得到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