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素周期表中發現新的物質「旋轉」狀態

2020-11-28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目前最強的永磁體中含有釹和鐵兩種元素的混合物。然而,釹本身的行為並不像任何已知的磁鐵,這讓研究人員困惑了半個多世紀。拉德布德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發現,釹的行為就像自旋玻璃一樣,這意味著它是由許多以不同速度循環的微小旋轉磁體組成的波紋海,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了解這種新型的磁性行為,可以完善我們對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的理解,並最終可能為人工智慧的新材料鋪平道路。該成果於29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在一罐蜂蜜中,當曾經清晰的地方變成乳黃色的時候你可能認為蜂蜜變質了,但實際上是蜂蜜開始結晶了。這就很像釹的結晶過程,"掃描探針顯微鏡教授Alexander Khajetoorians說。他與Mikhail Katsnelson教授和助理教授Daniel Wegner一起,發現釹元素以複雜的磁性方式表現出來,這在元素周期表的其他元素中從未見過。

磁鐵是由南北兩極定義的。剖開一塊普通的磁鐵,會發現許多原子磁鐵,即所謂的自旋磁鐵,它們沿著同一方向排列,定義了南北極。不同的是,有些合金材料是以自旋玻璃的形式存在,其中隨機間隔的自旋玻璃指向各種方向。自旋玻璃的名字來源於玻璃中原子的無定形、不斷發展的結構。這樣一來,自旋玻璃就把磁性行為與液體和凝膠等軟物質中的現象聯繫起來。

眾所周知,自旋玻璃存在於合金中,合金是金屬與一種或多種其他元素的組合,具有非晶態結構,但從未出現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純元素中。令人驚訝的是,拉德布德的研究人員發現,稀土元素釹這種完全有序的稀土元素的原子自旋形成了像螺旋一樣旋轉的圖案,但卻不斷地改變著螺旋的準確圖案。這就是一種新的物質狀態的表現,叫做自旋玻璃。

"我們是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方面的專家。它可以讓我們看到單個原子的結構,我們可以解析出原子的南北兩極,"Wegner解釋道。"利用高精度成像的這一進步,我們能夠發現釹中的行為,因為我們能夠解析出磁性結構中驚人的微小變化。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一發現為我們開闢了一種可能性,即在新材料中,包括周期表上的其他元素,也可以觀察到這種複雜的、玻璃狀的磁性行為。Khajetoorians說:"它將完善關於物質基本屬性的教科書知識。但它也將為發展新的理論提供一個試驗場,在那裡我們可以將物理學與其他領域聯繫起來,例如理論神經科學。釹的複雜演化可能是一個模仿人工智慧中使用的基本行為的平臺。所有可以存儲在這種材料中的複雜模式都可以和圖像識別聯繫在一起。"

隨著人工智慧的進步和巨大的能量消耗,人們對製造能夠直接在硬體中執行類似於大腦的任務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你永遠不可能用簡單的磁鐵來打造出一臺靈感來自大腦的計算機,但具有這種複雜行為的材料可能是合適的候選者。"Khajetoorians說。

論文標題為《Self-induced spin glass state in elemental eand crystalline neodymium》。

相關焦點

  • 「元素周期表」隱藏著規
    就是我們目前發現的這些基本粒子,它能拼成一張表格,這張表格非常像我們熟悉的「元素周期表」,在利用粒子對撞機,研究了一個多世紀之後,物理學家們發現了這12種基本物質粒子。「基本粒子」與「元素周期表」隱藏著規律我們所熟知的「元素周期表」,當古人發現元素周期表的時候還不知道原子實際上由更小的電子和質子構成的,仔細看現在的元素周期表,你會發現元素周期表有一側的元素非常容易發生化學反應,而另外一側的元素則不太容易發生化學反應,一般把不太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那一側叫做「惰性元素」。
  • 揭開物質世界的秘密,《幻書啟世錄》新角色「元素周期表」登場
    在這蒼茫的天地間,在這永遠探索不盡的地球上,少女孜孜不倦地探尋著物質世界的秘密。  她擁有天才般的頭腦,她將無限的熱情獻給化學。她是《元素周期表》的幻書,她的名字是索菲亞。元素周期表-索菲亞窮盡物質世界,揭開元素的秘密  元素之於自然體系,如同呼吸之於人類。
  •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義,不信你看
    (1) 在哲學方面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原子核電荷數遞增引起元素性質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事實,有力地論證了事物變化的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性。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把元素納人一個系統內,反映了元素間的內在聯繫,打破了曾經認為元素是互相孤立的形上學觀點。通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物質世界對立統一規律的認識。
  • 中國版《元素周期表》被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本報西安12月3日專電標誌我國在元素原子量測定研究工作方面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近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肖應凱研究員日前告訴記者,由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寧市教育科研所,經過兩年潛心研究、測定和編撰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在今年7月於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召開的第41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大會上,被國際原子量與應用化學會(IUPAC)確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到底是咋來的?
    在我們上初中化學課時,我們都會接觸元素周期表,甚至很多人還能背下來前20號元素。實際上,元素周期表在2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被譽為近代化學之父的拉瓦錫就曾經寫出了他的元素周期表版本,也是人類史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後來,又有一些人給出一些其他的版本。
  • 講講元素周期表中的小故事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按照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排列,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縱行,編制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隨著科技的發展,元素周期表不斷得到完善。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為人類認識自然提供了一把刻度精準的尺子。
  • 科學網—PNAS:美發現認識元素周期表的新視角
    將金屬鉛轉變成黃金或許永遠是個神話
  • 元素周期表中的未知元素合乎河圖璇璣
    從河圖洛書的規律來看元素周期表,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學習過中學化學,都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常識,我們把元素周期表,分成奇數周期組,和偶數周期組,來看他們的對稱性特徵,首先,我們要知道一組數列的規律,1*1=1,2*2=4,3*3=9,4*4=16,
  • 元素周期表錯了?
    元素周期表從百年前起就一直是化學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有個稀有元素他們可能從一開始就擺錯了,這意味著元素周期表得重畫。被命名為鐒的放射性元素位於化學元素周期表最底端,屬於錒類元素一欄,而這一欄專門從主表中單獨歸類出來。
  • 元素周期表要擴大(圖)
    元素周期表要擴大(圖) 施夫·漢納教授和他的同行———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家卡斯爾曼教授,首先在實驗室中將金屬鋁製成蒸氣,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一些由多個鋁原子組成的極其微小的球,他們發現由13個鋁原子組成的小球最穩定。然後,他們使用質譜儀從鋁蒸氣中過濾出這些AL13「超級原子」,讓它們與呈鏈形的碘分子發生化學反應。
  • 元素周期表的來源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科技代替生活,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元素周期表的來源。元素周期表現如今,世界各地的學生都會背元素周期表,它被許多人視為化學領域最偉大的發現。每個元素原子的質量,等於原子核中質子(帶正電)和中子的質量之和。門捷列夫將原子質量由小到大,從左至右進行排列。他發現,如果把元素排成行,每行18列,那麼同一列的元素往往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似乎隨著原子質量的增加,元素屬性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例如,表中最左邊的一列中包含鈉(Na)、鉀(Li)和鋰(K)三種元素,它們在室溫條件下都是固態,都很活潑,熔點低,暴露在空氣中會失去光澤。
  • 元素周期表盡頭是172號元素?被相對論逼入死角的化學核心!
    但事實上,在2015年12月之前,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七行並未被填滿。這些「空缺」的存在是由於一些人工合成的元素尚未得到官方認可。隨著2019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的到來,已被正式確認發現的元素共有118個。元素周期表根據原子序數(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遞增的順序排成行,根據原子最外層電子的構型排成列。
  • 第一次,科學家在量子氣體中觀察到了新的物質狀態
    物理學家已經在量子氣體難以捉摸的內部觀察到一種新的物質狀態。在格林的童話故事中, 薄紗般的氣體線能夠捆綁巨人,這種匪夷所思的東西令孩子們充滿了無盡遐想。但是,像這樣的材料在物理學理論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在實踐中,它們在形成時會不可避免地崩潰。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他們可以製造出一種即使在相當大的力下也足夠穩定以抵抗塌陷成雲的材料。
  • 中國科研人員編撰元素周期表被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新華網西安12月2日電 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寧市教育科研所的科研人員經兩年潛心研究,測定編撰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目前被國際原子量與應用化學會確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這標誌著中國元素原子量的測定研究已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 設計感爆棚的元素周期表
    單調而又普通的周期表淡然沒有什麼意思,那如果遇到那些又好看又有趣的元素周期表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吧~1.美國Life雜誌在1949年5月發布的一張螺旋形狀的元素周期表 2. 迪斯尼製作的元素周期表 「Mole「 這個單詞有多種意思,既可表示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也是鼴鼠的英文名稱,這個周期表上每個元素都配了一幅鼴鼠的插圖。9.
  • 人類發現的元素周期表在全宇宙中都通用嗎?
    因為元素周期表是宇宙規律,宇宙規律當然在宇宙通用。這有個前提,如果宇宙中有其他的文明存在,這種文明與人類文明水平差不多,就能夠理解並通用。如果地外文明還處於很低級階段,比如人類的猿人階段,它們就無法通用,但道理是沒錯的,隨著它們文明水平的提升,就會漸漸理解這些理論。
  •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元素嗎?
    不同元素的區別在於質子數的不同,例如,氫包含一個質子,氧包含8個質子,鐵包含26個質子。人類對於化學元素的正確認識始於門捷列夫,他找到了元素的周期規律,並製作出了能夠預測未知元素的元素周期表。此後,科學家不斷發現新的元素,逐漸填補了元素周期表的空白。在自然界中,人類可以找到從1號元素氫到98號元素鉲。
  • 元素周期表之位置決定元素(一)
    表中有長短不一的18個縱列,水平則有7行,下面還有另外的兩行「著陸跑道」。城堡是用「磚」砌成的,有件事兒在表中沒法一眼就看出來,但必須首先說明:磚的位置不能互換。每一塊磚代表一種元素,或者說一種物質(目前,元素周期表由112種已知元素和少量未知元素組成),如果有任何一塊磚不在它應該待的位置上,整座城堡就會崩塌。
  • 日本發現這一元素之後,第七周期就被填滿,周期表什麼時候結束?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嘗試著將當時已經被發現的六十多種化學元素都整理在一起,後來就出現了按照原子序數排列的元素周期表。通過在中學時期對元素周期表的學習,我們發現如今的元素周期表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六十多種元素,在科學家們不斷的探索和創造下已經擴展到了117種元素。
  • 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對未知方格的探索從未停歇
    發現元素的周期規律,為已知元素排序並準確預言未知元素,奠定了門捷列夫作為周期規律主要發現者的地位。而在尋找元素規律的歷史上,還有太多我們熟悉的化學家的名字,應該說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不斷求索,才有了日趨完善的元素周期表。今天,科學家們仍在尋找新的元素,運用更先進的科學儀器、方法繼續完善這張布滿方格的、揭示元素規律的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