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王婷婷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
對許多人來說,曾經附在化學書最後一頁的元素周期表已經淡出記憶,然而最近的一條消息可能會重新引起人們對那些符號與數字的興趣。日前,科學家找到第115號元素存在的新證據,如獲認可,元素周期表將迎來新成員。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按照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排列,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縱行,編制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隨著科技的發展,元素周期表不斷得到完善。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為人類認識自然提供了一把刻度精準的尺子。
在這張表中,除了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元素名稱,還藏著許多有意思的故事,也許你並不知道……
核心故事
元素周期表將添新成員
出鏡元素:115號
日前,瑞典科學家宣稱發現了115號元素存在的新證據,如果獲得認可,元素周期表將增加新成員。這項研究成果已經在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
這一實驗是在德國GSI亥姆霍茲研究中心進行的。科學家用含有20個質子的鈣離子撞擊含有95個質子的鋂元素,合成115號元素。不過,第115號元素並沒有存在很長時間,幾乎立即衰變成更小的原子,同時釋放出光子和阿爾法粒子。對光子能量水平的測量結果顯示,這種新原子的X射線輻射水平與預計中的第115號元素相同。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王穎霞,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這一新元素位於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第7周期、第15族(也稱第五主族,記為V A族),是氮族的一個新成員,排在鉍的下面,為金屬元素。
2004年,俄羅斯和美國的科學家曾宣稱發現115號元素。不過,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簡稱IUPAC)和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簡稱IUPAP)組成的聯合工作組(Joint Working Party,簡稱JWP)經過評估,於2011年表示缺乏足夠證據加以證明。現在,聯合工作組要再次對新元素進行評估,如果承認新元素,還將為它命名。
發現故事
「大炮」轟出新元素
出鏡元素:鎝Tc
在元素周期表中,有許多和115號一樣的元素,並非天然存在於自然界中,它們是人造的。
人工合成新元素是通過高速運動的粒子(如阿爾法粒子,其他輕元素的正離子,如硼、碳離子)去轟擊另一個重原子。王穎霞解釋說,在高速撞擊中,會引發核反應,一種情形是原子核發生碎裂,給出輕一些的原子核;另外一種情形是,相互碰撞的原子核發生「複合」,形成重一些的原子核,例如,115號元素就是高速運動的20號元素鈣(Ca)撞擊95號元素鋂(Am)而得到的。
為了進行人造元素的實驗,19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就發明了「原子大炮」——回旋加速器。在這種加速器中,可以把某些原子核加速,像「炮彈」一樣以極高的速度向別的原子核進行轟擊。這樣一來,就為人工製造新元素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大炮」的發明者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工合成的第一個元素是43號元素「鎝」,王穎霞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不過後來發現,這個元素在自然界中也有微量存在。
1937年,正是這位諾獎獲得者,用含有1個質子的氘原子核去轟擊42號元素鉬,製得了這個新元素。鎝的英文名稱「Technetium」源於希臘文,意為「人工造的(artificial)」。
這是一種銀閃閃的金屬,具有放射性,它的熔點高達2200攝氏度,但在零下265攝氏度時,鎝的電阻就會全部消失。
當時,勞倫斯合成得到的鎝非常少,總共才一百億分之一克。1949年,美籍中國女物理學家吳健雄以及她的同事從鈾的裂變產物中,發現了鎝。據測定,一克鈾全部裂變以後,大約可提取26毫克鎝。另外,人們還對從別的星球上射來的光線進行光譜分析,發現在其他星球上也存在鎝。
命名故事
從人到神,都能「為我所用」
出鏡元素:鉝Lv
今年7月,116號元素剛剛有了新的中文名稱「鉝」。而目前,115號元素還沒有正式的名字,暫名「ununpentium」,簡稱Uup。如果這個新元素被正式接納進入化學元素表,將如何給它起名呢?
新元素的命名一度曾比較混亂。王穎霞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的科學家對發現的新元素各自命名,給科研和應用都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為避免混亂,1977年IUPAC曾建議人工合成的元素不再另外命名,而是以其原子序數拉丁文縮寫為名,例如,115號元素的名稱「ununpentium」,即為「un-un-pent-ium」, un-表示「1」,「pent-」表示「5」,「-ium」是金屬元素的後綴。但是,這樣的命名畢竟欠缺生動的意義。1992年,IUPAC 恢復了元素命名工作,制定了新元素命名的規則。
化學元素的名稱有的是人名有的是地名,有的甚至以星宿或宗教中的神來命名。王穎霞說,對於人工合成的新元素,研究機構可以對命名提出建議,原則上採用人名或者地名。她舉例說,116號元素的英文名稱為Livermorium,元素符號為Lv,是以發現它的研究機構之一——美國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the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名字命名。
而化學元素中文名稱的確定也需要遵循幾個原則。王穎霞解釋說,一般是根據英文的音譯來起中文名字,如果是金屬元素,基本都是用金字旁加上一個與英文發音相近的漢字,並且要儘量使用繁體字庫中已有的漢字。但漢字中同音字很多,如何確定使用哪個字呢?王穎霞告訴記者,以鉝元素為例,這個金屬元素的名字首先確定的是左半邊的金字旁,右半邊部分需要參考英文發音,與這個元素英文名稱發音相近的有「力」「立」「利」等等。
在確定名稱時,全國科學技術命名審定委員會首先要進行討論,隨後提出命名方案,向國內的科學和語言學界徵詢意見,在收集各方的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包括語言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在內的專家會員會進行討論,最終確定元素的漢語名稱。為保證元素漢語名稱的一致性,大陸和臺灣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為元素定名。從100號元素開始,除了簡繁體字的區別,元素名稱完全一致。116號元素就是這樣有了中文名字「鉝」。
懸疑故事
下一個出現的是誰?
出鏡元素:未知
序號在92以後的重元素在自然界中難以穩定存在,只能人工合成(93和94號元素在自然界有極少量存在)。近年來,科學家合成了一系列超重元素,第115號元素的兩個近鄰,第114號和第116號元素已經於去年正式成為元素周期表的新成員。
人們還能合成出什么元素,周期表是否存在盡頭,王穎霞表示,目前還難有定論,但幻數假說,一直以來吸引著不少研究者的興趣。
關於幻數,百度百科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在質子數和中子數為某個特定數值或兩者均為這一數值時,原子核的穩定性就比平均值大。這些數值被稱為「幻數」。
王穎霞告訴記者,迄今已知的幻數有2、8、20、28、50、82、126。自然界廣泛存在的氦、氧、鈣、鎳、錫、鉛元素的質子或中子數分別與這些幻數相對應。當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數都為幻數時,稱為雙幻數。例如自然界存在質子數82、中子數126的鉛同位素Pb,就具有雙幻數,顯得異常穩定。
一般認為,幻數的存在反映了原子核具有「殼層結構」。1949年德國物理學家邁耶和延森等人建立了原子核的殼層模型。當原子核中存在幻數時,核子以集體的形式充滿了某個能級,沒有核子向更高的能級躍遷,因此這些原子核相當穩定。
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找新的幻數,也在嘗試合成新的元素,但這一切並不容易。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核物理學家利茲·威廉斯博士表示:當前採用的方式已經接近於所能達到的極限,雖然從這些實驗中獲取信息需要耗費很多時間、精力和能量,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探索的新元素意義並不僅僅是發現它。」王穎霞指出,觀察合成新元素過程中出現的核反應現象,對科學研究的意義非常大,此外技術手段也在不斷的實驗中得到發展,這些都能夠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認識物質微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