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快速增長,為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與此同時,也有學者建言不宜過分追求稅收增速,而應該在稅收增長和企業活力之間尋求一個恰當的平衡點。9日下午,國家稅務總局科研所理論政策室主任張培森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也表示,「不宜再盲目提出提高稅收佔GDP比重的要求,因為這樣不僅會加重企業負擔對經濟增長和企業競爭產生影響,還會破壞經濟增長的微觀基礎。長遠看不利於國家的經濟建設。」
追求合理的稅收彈性係數
今年初,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謝旭人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說,2004年全國共入庫稅款25718億元(不含關稅和農業稅收),比上年增長25.7%,增收5256億元;稅收收入佔GDP的比重約1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張培森告訴記者,如果再考慮到具有稅收性質的稅外收費和計劃外、體制外的收入,總量將佔GDP的30%以上。
張培森認為,在協調的經濟增長形勢下,稅收彈性係數(稅收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應該在0.8~1.2區間內波動。「我國去年稅收彈性係數是1.9,今年預計為1.4。從1999年以來,彈性係數基本上是大於2的,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過3.7。」
2004年,稅收彈性係數已逐漸在向合理區間靠攏。張培森介紹說,國家稅務總局今年稅收增幅目標定為10.4%。不過考慮到地方政府的加稅行為等因素,這個目標定得可能偏低,預計增幅在19%左右比較客觀。
「所以我認為稅收彈性係數不能再提高了,這個道理對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也適用,因為財政收入的95%來自於稅收收入。」張培森說。
在今年兩會期間,國稅總局局長謝旭人指出,2005年稅收雖然仍將較快增長,但增幅可能減緩。「比如,有一些行業原來發展過熱,隨著調控措施的逐步發揮作用,這些行業的增長將會放緩,相應地稅收收入增長也會減緩。分步實施稅制改革,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將形成一定減收。去年收入總量中,有一些是清理緩稅等一次性收入。此外,價格等不確定因素,也將影響今年收入增長。總的來看,今年稅收還會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增幅可能會小於去年。」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張培森還表示,他贊同提高中央財政在全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這對鞏固中央財政收入及轉移支付有重大意義。」
「合理的比重應該是60%左右,結合中國國情,甚至可以考慮增加到65%。」張培森解釋說,由於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著地區、城鄉等差異,只有把這個比重提高到一定程度並加以鞏固,中央才有能力保證轉移支付。
稅制改革亟待提速
合理的稅收制度和稅制改革會給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環境。張培森認為,在宏觀調控時,除了運用行政、金融等手段,還應更靈活運用稅率槓桿,並進行合理的稅收制度改革。
在發達國家,稅率、匯率和利率三大槓桿是綜合使用,而我國現在還無法做到這三個槓桿的配套使用。張培森認為,這主要是機制問題: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協調運用的機制,匯率實現完全浮動就有難度,更容易帶來金融風險,但利率和稅率還可以更靈活一些。比如在負利率的情況下,個人儲蓄存款還在徵收利息稅,這是不適應當前形勢的,應該隨時作出調整。
「目前我國企業面臨著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我國經濟也需要穩定快速發展,所以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一定不能破壞。」張培森表示,這就需要完善合理的稅收制度,更需要進一步推進稅制改革。
張培森舉例說,這表現在關於企業所得稅的兩稅合併改革一直沒有實現,在東北進行的增值稅改革試點還不完善,一些地方稅收制度以及個人所得稅稅制等,這些改革都明顯滯後。
張培森認為東北增值稅改革只是一個擴大抵扣範圍的改變,並不是真正的增值稅轉型改革。他表示,增值稅改革的兩個含義是全部抵扣以及外延的擴大,就是擴大到服務業等,而目前東北是新增部分抵扣和機器設備抵扣,並沒有任何外延內容。
「在實行增值稅的120多個國家中,只有四五個國家像我們這樣,其他國家都是消費型增值稅,我們在這方面的改革是滯後的,增值稅改革應該儘快在全國推出。」
對於中央政府今年提出五年之內全部取消農業稅,張培森認為,取消農業稅後,應該給農民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可以是3~5年,甚至是10年。休養生息意味著對農民的自產農產品和特產品幾年之內不徵稅,然後再考慮對農村稅制的設計。
但對農村稅制的設計應該緩一步進行。張培森認為,因為這和全國統一稅制是緊密聯繫的,目前要做的,首先是提高耕地佔用稅,因為耕地是稀缺資源,佔地多應該納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