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稅、物業稅、車船稅、環境稅……當「十二五」規劃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同時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努力扭轉城鄉收入差距的同時,一項項加稅政策的出臺令公眾譁然,業界質疑!(《國際先驅導報》11月15日)
毋庸置疑,在徵稅方面,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巨大而糾結的悖論:具體到每一項稅種本身,徵稅似乎都有其合理性;然而,倘若放開視野,從國民經濟的現實、「十二五」的政策願景,以及民生多艱的維度考察,那麼,目前任何的加稅政策都因違拗人心所向和大勢所趨,而被抽空了合理性的根基。
毋寧說,目前有關加稅與減稅的政策爭執,其實質正是稅收的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失衡的一種輿論表現。從純粹技術理性的角度講,徵稅可能沒有問題,它們都設定了美好的目標,都宣稱能迅速立竿見影,裨益國家與社會;而從價值理性層面審視,純粹的技術性考量,則難以掩蓋其促狹的視野和溢出的負面效應。
某種顯而易見的狹隘、片面和功利的徵稅觀,顯然妨害了決策者本應具有的對於稅收的價值體認,以及對於民生冷暖的敏感性和感受力,從而造成了徵稅的輕率和粗暴。「稅收工具主義」打著某種大而無當、虛無飄渺的「公共利益」的旗號招搖過市,政府財政以及壟斷集團都因此大斬其利,而公眾財富卻被一點點蠶食鯨吞。
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正是,從稅收的本義——即為了增進公共福祉——去理解徵稅的願望和能力。有意無意地忘卻稅收的價值本義,自覺不自覺地墮入「在徵稅中獲利」的制度偏好和路徑依賴,造成目前的加稅政策閃耀著強烈的「與民爭利」的色彩,國富而民窮的局面進一步加劇。國家與國民,在價值排序上,越發處於一種買櫝還珠的境地。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我國的宏觀稅負已經超過GDP的30%,稅收痛苦指數可謂高聳入雲。這種整體上的高壓性稅負,多年來備受詬病,卻始終無甚改觀。當說,如此普遍而痛苦的稅收負擔,也是造成目前加稅政策遭到深刻質疑的重要原因,結構性減稅的政策遲遲無法落實,結構性加稅則很難獲得輾轉騰挪的餘地。即使新徵收的稅種多麼有必要,也終究難以獲得道德認同。
事實上,在目前的經濟情勢下,唯有減稅才是人間正道。在此,我們實不應該無限度地鼓吹,減稅是為了拉動內需,是為了經濟轉型,這樣的減稅初衷,本質上仍然是「稅收工具主義」的體現。減稅,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與民休息,還富於民,讓普通百姓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實現稅收的價值意涵。經濟轉型等其他目的,皆應是附帶的和順理成章的。
加稅政策,需要土壤,需要回到稅收的本義,需要以未來的眼光看現在。加稅的第一站,就應該是減稅,讓結構性減稅為合理的加稅創造轉圜的餘地;讓民眾的錢包豐腴起來,從而令加稅政策獲得道德性;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從而涵養更多雙贏式的良性稅源,而非現在掠奪性的稅種大行其道。
層層加碼式的稅收政策已經是窮途末路,倘若強以為之,只能是既蹂躪社會又貽害國家,落得飲鴆止渴的結局。為了國家財政的充沛,為了國民的富庶,決策者應該拿出勇氣和信念衝破現實的層層利益羅網,為民眾的稅負鬆綁。
(責任編輯: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