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媒體揭露的美國監聽醜聞再一次證明:信息的自由流動是將權力關進籠子的最佳方式。
《衛報》獲得的機密材料顯示,美國至少監聽了世界35個國家領導人電話,其中包括美國的歐洲盟友。德國總理說,「對朋友的監聽完全無法容忍。」
一些德國人對此有些「幸災樂禍」,因為他們一直認為總理對美國「稜鏡」計劃批評不夠,「現在,自己嘗到滋味了。」《衛報》說。
德國《明鏡》周刊分析,在歐盟峰會上,默克爾不得不謹慎對待此事,跳一曲外交上的平衡舞。因此自己被監聽,她必須要表達憤怒(否則你還是不是一個歐洲人啊),但同時,她也要避免盟友關係受到過大打擊。
一些媒體在猜測歐美關係遭受危機的可能。《泰晤士報》說,監聽醜聞可能危及美國與歐洲的自貿談判,因為歐洲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訴求可能因此強化,這會導致歐洲內部以及與美國之間有更多爭吵。在接受《明鏡》周刊訪問中,德國綠黨領導人直言這是「恐怕令人恐懼的危機」。
但也有表現淡定的。《泰晤士報》說,一些國家對監聽表現得如此驚訝,讓人感覺他們好像是第一次聽說一樣。法國內政部前任情報負責人說,「這些『表示驚訝』的領導人,看起來好像從來不讀我們呈遞的報告一樣。」他說,幾乎所有國家對自己盟友都有監聽,「美國在商業和產業方面監聽我們,就像我們監聽它一樣」。美國前國務卿說,在她任職時法國就曾監聽過她,「這不奇怪」。
《紐約時報》說,美國與英國以及其他3個講英語的盟友籤有協定禁止實施針對彼此的間諜活動,德國曾希望與美國籤訂類似協議,但美國因擔心更多國家跟進因而一直拒絕。該報認為,這次監聽醜聞可能改變美國的態度。
系列醜聞,正讓歐巴馬本人的公信力遭受危機。此事可能迫使他不得不直面一直迴避的抉擇:是繼續監控美國的朋友,還是削弱與他們的合作?《紐約時報》說,關鍵的是,對於自己究竟想通過監控德國高官獲得什麼東西,美國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華爾街日報》說,歐巴馬「一講話就可以獲得信任」已經成為過去時了。這種不信任,既在影響著美國的國內政治,同時也影響全球其他地方國際問題。按照該報的說法,歐巴馬的合伙人已經覺得無法和他做生意了,不再信任他。一位參議員稱美國移民改革成功概率為零,因為公眾對總統的承諾缺乏信任。
歐巴馬的公信力,在第二任期雪崩,正在帶來更大範圍的影響。
在中東,沙特不再視美國為可靠夥伴,拒絕擔任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沙特是敘利亞反對派的支持者,但歐巴馬放棄了自己有關化武的「紅線」並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同時,歐巴馬與伊朗的接近,沙特認為自己被出賣。
在歐洲,監聽事件讓默克爾告訴歐巴馬「信任需要重建」,《衛報》擔心歐盟峰會的議題會因此分散:最大的問題依然是脆弱的經濟復甦。在亞洲,歐巴馬取消對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出訪,缺席APEC峰會,一些國家將此理解為「美國政治體制失靈和國力衰落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