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某自媒體平臺上,看到有位網友曬出他五年級孩子的一道數學題,比較大小。該網吐槽:大家知道怎麼做就其實就可以了啊。這麼大的計算量有什麼意思呢?這樣的題目出得沒有什麼意義。
分數比較大小,我們之前也分析過,有好多種方法,常用的大概有七、八種。
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由於分母不同,先將兩個分數進行通分。找出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讓這兩個分數的分母變成一樣的。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就簡單了,我們去比較一下分子大小就好了。分子越大說明這個分數也越大,分子越小,說明這個分數越小。
這種方法呢是最原始的一種方法。假如說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話,這種方法是完全可以的,做起來也比較快。但是對於圖中這種分子分母數非常大,它們又很接近,如果我們還用這種方法的話可能就有點不合時宜。
這位網友孩子使用的方法就是,將這兩個異分母分數進行通分,分子分母都非常大,好在最後他得出了正確結論。但是網友們有不少人略帶嘲諷他的解題方法,說是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可取。
針對發帖家長說的題目出得不好沒意義,更多的網友則表示孩子的的方法有問題,題目並沒有問題。
同樣一件事情,別人一分鐘兩分鐘就可以完成,但是你自己卻花了10分鐘,這不能怪別人。
就這一題而言,方法有很多,看你怎麼用。比如說這一題如果我們換個思路:我們用1分別去減這兩個分數,分別會得到一個分子相同,分母不一樣的兩個分數。這兩個分數的大小一目了然。這個差越大,之前的分數越小,這個差越小之前的分數反而越大。
網友支招說,把這題當成一道濃度問題(不考慮溶解度),來理解是會更簡單一些。這個在我們之前有篇文章中寫過,用的是糖水原理或者說鹽水原理。
煮湯的時候我們感覺這個湯太淡了一點,我們是不是往湯裡加一點點鹽?這個時候呢其實就相當於分子、分母同時增加同樣大小的一個數。但是整個數值會變大。因此我們的湯會比之前要鹹一點。
分數比較大小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5種方法比較分數大小,將分母進行通分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種
通分其實有三種,通分母只是最基本的一種。
另外一種是通分子。
這個其實也還是一樣的道理。如果說我們能把分子變成相同的,那麼它分母越大呢啊,分數越小,分母越小呢,這個分數反而越大。
分數表示的是一個值,那麼我們把它看成一個除法,其實就是被除數除以除數得到的商,對吧?
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分子其實相當於被除數的這麼一個角色對吧?那麼被除數相同除數越小,說明它的商就越大。如果說除數越大,商反而越小。
還有一種呢就是通差值(真分數情況下),也就是分母減去分子所得的差。這個可能在課本上沒有講的,或者說有些老師也不怎麼會講這個。這一證明過程呢,我們之前有文章也證明過,大家可以回頭找找看。小學數學,比較兩個分數大小的12種常用方法
分數的比較大小的,還可以取倒數;和某一個數作為參照。比如說1/2或者1是比較常用的參考數。
其實與整數的比大小一樣,可以用兩個分數進行直接做差,通過差與0進行比較,從而得出它們的大小關係。這個思想其實到初中以後還會一直延續使用。
當然也還可以用做除法,得到的商與1進行比較。商大於1說明充當被除數的這個分數要大,若等於1說明兩個分數相等,若小於1說明充當除數的分數大。
以上比較兩個分數大小的方法,都是基於真分數,且都是在正數範圍的。
數學是非常嚴謹的學科,有人說真相只有一個,很多數學題可能只有唯一正確答案,但是呢方法卻不止一種。所用的方法不同呢,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同。
我們的之前也說過,能一題多解的,我們在平時做作業的時候可以考慮一題多解。然後我們挑選其中一些既快又對,而且容易理解的方法。這樣做一題的效果可能相當於別人做四五題都不止。
所以說數學其實是一門有趣的學科,但如果說死記硬背,不懂得變通,確實是非常麻煩。
大家的差距差在哪裡呢?到後面我們學的知識點越多,越能考驗一個人的是不是能夠靈活運用。
就好比我們的簡便運算一樣,非常快,而且正確率又高。所以說我們學習目標,是在最原始的方法基礎上,然後去靈活變通,做到事半功倍。
正如有網友說,假如果說一袋米有1萬粒,你用手抓了一把出來,問你袋裡還剩下多少粒米?你會把一整袋米倒出來數一遍?還是逆向思維,把抓出來的一把米數一遍,用總數減去這個一把的數量,得到的不是就袋子裡剩下的嗎?
方法不過是工具而已,沒有哪個方法最好;也沒有哪個方法對所有題有效。針對不同的題,只有更適合的方法,幫助大家實現事半功倍。
文章開篇配圖中的這道題,大家有什麼簡單好理解的方法,歡迎發表在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