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又叫陰曆,也稱為夏曆或農曆。西曆一般稱之為陽曆,也就是現在同行的公曆。
世界上的曆法雖然格式不同,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陰曆、陽曆、陰陽曆。
陽曆全稱為太陽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而定的曆法,現在國際通用的公曆,就是陽曆。陰曆全稱太陰曆,是根據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而定的曆法,阿拉伯史書所用的赫吉拉歷即所謂的回曆,其實也是陰曆。
陰陽曆的特點是既照顧到了月亮盈虧的變化,又照顧到了寒暑節氣。我國現在所稱的陰曆,其i實是一種陰陽合曆。
陽曆就是太陽曆,平年為12個月,365天;陰曆就是太陰曆,平年也是12個月,約為354天。我國的農曆又稱夏曆,是一種「陰陽合曆」,以陰曆為主。陰曆通過「閏月」的辦法調整與陽曆的基本同步。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
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
直到今天,由於曆法中有節氣變化,跟農業種植活動密切相關,所以「陰曆」在國人尤其是農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紀年用天幹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農曆今年的序號為丁酉年,從夏朝制定曆法以來,年月日的安排順序始終依六十甲子的順序編排,歷朝歷代雖有修訂,但順序是一直銜接的,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曆法。1645年頒布的《時憲歷》已將中國古代的陽曆與「西曆」融為一體,稱作「公曆」。
中國的曆法書籍將公曆與農曆雙行對照編排,不同月日一目了然。現行的中國曆法又是一部中西合璧的曆法,公曆擔負著國家大事的日程安排,農曆的使用範圍僅限於傳統習俗,過春節過中秋等節日,指導農業生產,趕大集等;古代夜間人們看月亮的出沒估算時刻,如今早被鐘錶代替了。
陰曆是觀察月亮陰晴圓缺產生的月曆,又與陽曆年對照設置了閏年。其一年天數最大可相差幾十天,沒法顯示氣候變化。陰曆只與月亮引起的潮汐相關,其它方面基本無用。
在西方,以陽曆的日曆為主,陰曆僅供參考。而中國在使用上則比較混亂,大多數國人說不清道不明,只能含含糊糊的說「農曆」。
其中陽曆其實是鬥歷(北鬥歷),描述的是二十四節氣。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黃道)的「二十四節氣」,通常被中國人誤當作陽曆。
實際上四季乃至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是以北鬥鬥柄指向的方位來劃分的,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稱之為「北鬥歷」。
鬥歷(北鬥歷),描述的是二十四節氣,而二十四節氣是用來劃分黃道的。北鬥歷是對後天八卦圖的描述。
而陰曆說的是月曆(太陰曆),就是以月球繞地球運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個月,只有年的月數可以人為地規定。我們平日說的初一、十五、三十、上弦月、下弦月,都是指的太陰曆。太陰曆是對先天八卦圖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