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20萬求來排便太空衣:太空人太空這樣方便

2020-12-05 驅動之家

美國太空總署(NASA)2016年底舉辦了「太空排便挑戰」比賽,邀請參賽者設計出一款能收集排洩物長達6日的太空衣,總獎金為3萬美元(約人民幣20.6萬元),希望能為人類早日登陸月球及火星鋪路。最終,三組選手憑藉著創新的設計贏得了大獎。

其中,勝出比賽的家庭醫生兼空軍軍官卡登利用微創手術經驗,在太空衣腹股溝位置加設小型氣閘,再塞入便盆及尿布,充氣後可於無重狀態下收集糞便、尿液及經血。他獲得了1.5萬美元的獎金。

此外,由醫生、牙醫及工程學教授組成的3人團隊獲得了亞軍。他們設計出「氣壓排尿腰帶」,通過擠壓空氣,把尿液或經血沿出口管導出。而獲季軍的英國參賽者則設計出一款外部導管,配合有助壓縮、密封及淨化排洩物的系統,把廢物暫時貯存在太空衣背部。

NASA航天員馬斯特拉基奧表示,太空探索不一定令人嚮往,若上廁所時處理不當,可能會受傷及導致傷口發炎,威脅生命安全。他希望透過此次比賽,協助解決太空探索時不得不面對的生理問題。

相關焦點

  • NASA啟動太空版「擼啊擼」挑戰賽
    裡提到「方便」這個小問題在太空中一丁點兒也不方便嗎?最近,NASA終於決定認真對待這個「小問題」了,如果想讓2024年參與Artemis計劃的「第一位女性」和她的夥伴們在月球上過得「像個人」,那麼基礎設施必不可少,譬如如何在月球上舒舒服服「放鬆自己」。
  • 在太空中上個廁所有多難?太空人太空如廁的血淚史
    >飛行員:那玩意兒是從哪裡來的?最初的辦法也比較簡單粗暴,就是拿一個袋子粘在屁股上;等拍完便以後,按照NASA官方指南:「排便後,請密封並揉捏袋子,以便將液體殺菌劑與內裝物混合,以達到標準的糞便穩定度。」 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這些細菌繁殖產生氣體最後導致袋子膨脹爆炸。
  • NASA將價值1.5億的馬桶送上天,背後是部辛酸的「太空屎」
    在遠離地球的太空中,水的循環利用是太空人生存的關鍵。一來運輸成本高昂,國際空間站每年需要補給的 2200 升飲用水,就要花費高達 2200 萬美元,而空間站用於儲存飲用水的空間也有限。太空人只能用一個形似安全套的尿袋來方便,那女性太空人怎麼辦?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那時只有男性太空人。
  • 女性太空人在太空如果遇到生理周期該如何解決?
    太空人在太空中研究和生活就不得不面對「屎尿屁」這些基本問題,無論是液體排洩物還是固體排洩物都必須要收集起來最後帶回地球。而像阿波羅載人登月時期太空人的排洩物幾十袋子都被留在了月球表面,因為要儘可能多的減小重量。在地球上常見的排便排尿動作,在太空中因為失重環境就變的非常困難。沒有了重力的限制,這些排洩物會四處的飄散。
  • 美國公布新款太空衣,在月球猶如地球樣,穿上它活動更方便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0月15日公布兩款新太空衣,讓太空人活動時更方便彎曲膝蓋、蹲下和行走,走路時仿如在地球一樣,不用再彈跳,更適合不同性別及各種體型的太空人。NASA打算在2024年展開Artemis計劃,派出史上第一位女太空人登月,最終繼續前進火星。
  • 在太空「丟垃圾」?太空人把「防護罩」扔進太空,NASA是罪魁禍首
    我們都感慨人類在地球上創造了很多生活垃圾,但太空垃圾一樣令人擔憂。在地球的上層大氣中漂浮著1.7億個太空垃圾,但只有2.2萬個被跟蹤。大約7000噸的太空垃圾環繞著我們的星球,這些廢棄的垃圾是由火箭、其它金屬和巖石在地球附近堆積而成的。
  • 為什麼太空人要穿厚重的太空衣?人類能夠將肌膚裸露在太空中嗎?
    為什麼太空人要穿厚重的太空衣?人類能夠將肌膚裸露在太空中嗎?穿上去的話行動也是會不方便的,雖然太空是沒有空氣的,難道就不能露出一點點皮膚去感受一下的嗎?其他的東西在太空上也是不會有什麼異樣的,沒有說爆炸什麼的,難道是人類的肌膚是不能裸露在太空中的嗎?小編這就來為你們解釋一下吧。
  • 價值1.5億的馬桶被送上天,背後是一部辛酸「太空屎」
    在遠離地球的太空中,水的循環利用是太空人生存的關鍵。一來運輸成本高昂,國際空間站每年需要補給的 2200 升飲用水,就要花費高達 2200 萬美元,而空間站用於儲存飲用水的空間也有限。2007 年 NASA 曾花費 1900 萬從俄羅斯訂購了一款太空馬桶,並表示這比自己研發更划算,沒想到卻成了很多太空人的的噩夢。
  • 太空人在太空中吃什麼?來看看太空人的太空菜譜
    自從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以來,人類一直加強著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但是在太空探索時也有很多困擾,其中太空人吃什麼就是一個大難題。直到第一次太空飛行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依然不確定人類是否可以在太空中吞咽和消化食物。
  • 在我國太空人進入太空之前,竟然有20多個國家的太空人進入太空!
    時至今日,進入太空還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自從2003年我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上天后,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11位太空人14人次進入了太空,他們分別是:1、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 太空人太空旅行趣事多
    5月31號我國 的「太空專車」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把光學遙感衛星九號02星和物聯網信息採集衛星和德四號衛星成功送到預定軌道。同一天,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又順利將載有2名發射飛龍號送到太空,和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那麼今天來聊聊上了太空的太空人是怎麼生活的。
  • 太空人安妮·麥克萊恩首次太空行走後,對地球的看法有怎樣的改變?
    研究生畢業後,安妮·麥克萊恩成了飛行員,在20種飛機上累計飛行超過2000小時,2012年進入美國海軍試飛員學校,2013年6月畢業,同時被NASA選為太空人候選人。Credit:NASA安妮·麥克萊恩的太空人訓練包括,科學和技術簡介,國際空間站系統的強化教學,太空行走,機器人,生理訓練,T-38飛行訓練,以及水裡和野外生存訓練,2015年7月完成太空人候選人訓練,並有資格參加未來的任務。
  • 緊身太空服能避免太空人椎間盤突出
    ,丹麥太空人現已測試最新設計的「緊身太空服」,這套太空服能夠降低太空飛行中產生的身體衰弱反應。緊身太空服是由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航空工程師詹姆斯-瓦爾蒂(James Waldie)設計的,該設計受益於2000年雪梨奧運會凱西-弗裡曼(Cathy Freeman)穿著的緊身運動服,隨後瓦爾蒂和同事花費15年時間研製適合太空環境的緊身衣。
  • 兩位NASA太空人完成6小時太空行走,卻意外在太空丟了一面鏡子
    美國當地時間本周五,兩名NASA太空人進行了大約6個小時的太空行走,主要目的是為了升級國際空間站的動力系統。不過這次太空行走出現了一個小意外。這次太空行走的視頻截圖一名太空人一不小心在數百萬件圍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中增加了一件:他剛從國際空間站離開沒多久,袖子上的一面小鏡子就掉了
  • 價值1.5億馬桶被送上天,背後是一整部辛酸「太空飛「翔」史」
    在遠離地球的太空中,水的循環利用是太空人生存的關鍵。一來運輸成本高昂,國際空間站每年需要補給的 2200 升飲用水,就要花費高達 2200 萬美元,而空間站用於儲存飲用水的空間也有限。太空人只能用一個形似安全套的尿袋來方便。那女性太空人怎麼辦?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那時只有男性太空人。
  • 兩位NASA太空人完成6小時太空行走,卻意外在太空丟了一面鏡子
    美國當地時間本周五,兩名NASA太空人進行了大約6個小時的太空行走,主要目的是為了升級國際空間站的動力系統。不過這次太空行走出現了一個小意外。這次太空行走的視頻截圖一名太空人一不小心在數百萬件圍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中增加了一件:他剛從國際空間站離開沒多久,袖子上的一面小鏡子就掉了。指揮官克裡斯·卡西迪說這面鏡子很快就飄走了,美國航天局NASA稱,丟失的物品對太空行走或者空間站都沒有風險。
  • 馬斯克展示SpaceX太空衣 可為太空人「減壓」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23日報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其社交媒體上發表該公司發明的太空衣照片,他強調這件太空衣是為了安全運送航天員,現已通過壓力測試。
  • 太空中廁所爆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太空「紙尿褲」雖然這次只是意外,但隨後有備而來的太空任務,也不見得有多麼「方便」。阿波羅計劃在短短幾年時間裡數次成功造訪月球,其中的太空人要想小便,卻只能戴著一種像是安全套的裝置,其末端通過軟管將尿液排到艙外。
  • 中國人實現首次在太空種菜,太空種植到底是什麼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太空人們已經可以在太空中成功種植一些植物了。空間站內的空氣、溫度可供太空人正常生活,自然也可以滿足植物生存。那麼其他幾個條件呢?先來看看光照。現在大量研究證實,植物的光合作用並不是要吸收陽光中所有的光。其中藍色光和紅色光,它們的波長是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以電力轉換成光能量最有效率的顏色。
  • 人在太空不缺席!NASA太空人11月大選將從太空投票
    【僑報網綜合訊】將於10月中旬飛往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凱特·魯賓斯(Kate Rubins)表示,她計劃在11月大選中從太空投票。美聯社報導,魯賓斯說,許多太空人「覺得投票很重要」,即使從太空上投票也是如此,「我們認為能夠從太空投票是一種榮幸,因此我們填寫表格並通過缺席投票方式進行投票,我計劃在11月投票」。她還呼籲「地球上的美國人」都去投票,「我認為對每個人而言,投票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可以從太空投票,那麼我相信人們也可以在地上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