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劉慈欣的著作《三體》,曾風靡一時,書中描寫的三體人,在環境惡劣時會休眠避難,環境優異時復甦發展,且自身抗高溫、抗輻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強。
拋除三體人高度發達的科技,具有的高適應、高生存能力,與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主角「水熊蟲」異常相似。
十八世紀,德國的一位牧師在顯微鏡下,發現了一種體態憨厚微小,行動緩慢的蟲子,因行動方式與熊無異,便將其形象的命名為「水熊蟲」,水熊蟲被發現三年後,義大利科學家SpaUanzani對其產生極大的興趣,並正式將水熊蟲,命名為緩步動物門(Tardigrades),自此水熊蟲正式步入人類視野。
歷經20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全球共發現水熊蟲種類1200多種,不管是高山之巔還是深海之淵,總是有他的身影存在,遍布全球。
一種體型只有0.05-1.5mm的微生物,霸屏生物界數百載,以至現在仍被大家津津樂道,是何原因呢?開篇將其與「三體人」相提並論,水熊蟲又有何恐怖之處呢?
太空旅遊,它能活著回來。2007年,歐洲空間局為探測嚴苛環境下的生物反應,選擇了一批由大黃水熊蟲和小斑水熊蟲組成的特殊群體,乘坐光子-M3無人飛船進入太空,進行為期十天的太空S實驗。
實驗過程中,水熊蟲被完全暴露在真空中,接受來自宇宙的紫外線輻射(高於地球1000倍)和超低溫的寒冷考驗,雖然實驗中有90%的水熊蟲獻身於偉大的科研,但存活下來的水熊蟲在回歸後,生活毫無影響,依舊能生兒育女。
2019年,著名投資人Spivack,因具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建立了末日儲備計劃,打算將人類基因和數千隻水熊蟲送到月球。由以色列承載發射任務,奈何該登陸器在登陸時出現故障,數千隻水熊蟲被撒在了月球。只能說有錢人的世界我們不懂,如果今後在月球發現水熊蟲,真不好判斷是原住民還是殖民者。
極度乾旱,缺水「死亡」後能復活,水熊蟲是標準水生生物,十八世紀,科學家發現水熊蟲在缺水情況下會處於一種特殊的狀態,水熊蟲會失去一切生物性狀,並且在二十世紀,德國科學家發現,水熊在缺水情況下會停止體內新陳代謝,與「死亡」無異,當水分充足又會復活。為了合理區分死亡與該狀態的區別,減少爭論,水熊蟲的這種狀態被科學界統稱為隱生
水熊蟲隱生背後的機理,至今仍然存有爭論。其一是玻璃化,該學說認為,水熊蟲在失水後,體內海藻糖和周邊分子會結合成一種玻璃態物質,該物質會促進分子固化,保護組織不受損。第二種假說是水替,簡而言之是水熊蟲失去水後,會分泌出海藻糖來代替水分,保證自身不死亡。
超強紫外線照射不變異。第一個案例中我們提到,水熊蟲能夠暴露在宇宙紫外線下不死亡。2020年10月,印度科學家在實驗中明確發現,水熊蟲能夠在超高強度的紫外線下存活。
眾所周知,紫外線擁有能造成重大損傷的高能光粒子,是人類皮膚曬傷、癌症的罪魁禍首。在此次試驗中,科研人員發現水熊蟲體內含有的特殊蛋白,可以吸收並轉化紫外線。
除了上述所言,水熊蟲還可以在4000Gy劑量的X射線下生存,在100攝氏度的沸水中暢遊,在零下271攝氏度的液氮中存活等等,完全一副地球「三體人」的狀態。與之相比,人類真的太脆弱了,真該慶幸這個世界是靠智商存活的。
相信在科技大跨步的發展下,水熊蟲能力解密會越來越透徹。當然我也很期待今後基因工程與水熊蟲和人類的結合,如果可以將水熊蟲有利的基因,通過基因編輯技術與人類基因重組,那麼地球「三體人」可就不再是小說和臆想了。
科學不止浩瀚宇宙,生物世界也很遼闊。
關注我,帶你暢遊生物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