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弘揚企業家精神】
2019年賽萊拉研發總投入金額佔銷售總額20.66%,遠遠超過中國生物醫藥領域不到3%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
如今廣東省(賽萊拉)區域細胞製備中心成為廣東省首家、全國規模最大的升級區域細胞製備中心,並以「自動化生產」「規模化製備」和「個性化定製」的智能生產模式集中解決細胞製品及生產流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問題。
賽萊拉幹細胞科研團隊歷時4年成功研製出第三代無血清培養基,打破國外壟斷,解決了幹細胞產業化卡脖子問題。
「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指出企業家要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我深感鼓舞,我有信心也有決心在幹細胞產業化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賽萊拉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海佳這樣告訴記者。
投身幹細胞事業11載,陳海佳從未在科研投入方面懈怠過。近五年來,賽萊拉研發總投入金額增加近六倍,從2014年的669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3867萬元,研發總投入金額已經佔銷售總額20.66%。如今賽萊拉幹細胞授權專利數量位居全國首位,幹細胞製備專利申請數量全球第一。
陳海佳說,他的夢想是自己能助推一款治療重大的難治性疾病的新藥上市。
創業:留美留日科學家組成核心技術團隊
2007年,陳海佳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修EMBA課程,該年美國幹細胞研究者馬裡奧·卡佩奇以「小鼠胚胎衍生幹細胞的基因靶向技術」等成就獲200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陳海佳由此第一次接觸了幹細胞的概念,但是當時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1994年下海經商的陳海佳從事過醫藥代理,此後又深耕於美容化妝品及營養保健品領域,事業已經非常成功。
2008年因為有親人患癌症去世,陳海佳深切感到健康的重要性,又察覺到幹細胞在治療重大的難治性疾病方面的前景。2009年他毅然開始了第三次創業,投身於幹細胞產業。
幹細胞產業屬於典型的科研和資金密集型產業。陳海佳第三次創業面臨的重大課題,就是如何組織和團結科研力量來一起推進幹細胞的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
2010年,陳海佳曾經專程拜訪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陸士新,希望和院士一起合作推進幹細胞產業化。
「我沒有辦法給你產品,我是做基礎研究的。但我看了網絡報導,你捐了很多希望小學,所以我願意支持你。」陸士新院士一番話讓陳海佳至今印象深刻,而陳海佳當時的回答是:「沒有關係,基礎研究非常重要,希望您可以提供戰略方向的指導。」
2012年,陸士新在賽萊拉成立院士工作站,這也是賽萊拉的第一個院士工作站。此後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國輝,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王迎軍均陸續在賽萊拉設立院士工作站。去年7月,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蘭迪·謝克曼教授受聘擔任賽萊拉幹細胞首席技術官,並擔任廣東省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如今的賽萊拉除了有兩院院士的支持,同時也組建了一支由留美、留日科學家為中堅的核心技術團隊。這批多層次的技術創新隊伍,正在共同致力於幹細胞領域前沿性應用技術的研發。
創新:研發總投入佔銷售總額20.66%
陳海佳並非技術人員出身,為何卻總能得到頂級科研團隊的支持?「在對待科學與對待他人的態度上,都需要真實和質樸。我相信大家能夠共同參與一個事業,都是因為初心維繫著情感,大家都希望看到幹細胞能夠治療更多難治的疾病。」陳海佳說。
陳海佳不僅是一名優秀的科技創新創業企業家,還是一名優秀的科研管理工作者。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科技部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這都源於他在組建和帶領科研團隊、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2019年賽萊拉研發總投入金額佔銷售總額20.66%,遠遠超過中國生物醫藥領域不到3%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我們勒緊褲帶,也不能窮科研投入,不能窮對科研人員的招募和關心。只要我有資金拿出來,就是繼續加大投入。」陳海佳說。
陳海佳目前把握科研的方向,無論多忙,都堅持與科研團隊每日溝通進度、每周例會跟進、每月成果總結,保證科研朝著既定的方向、步驟、節奏有序行進。他說,只要方向和路徑是對的,就要帶領團隊扎紮實實把實驗做好。「把安全性、有效性驗證好,不在乎速度是快還是慢。」
在幹細胞產業,採集和儲存是上遊,幹細胞擴增培養是中遊,幹細胞應用處在下遊。目前國內大多數公司仍處在「靠幹細胞存儲賺錢」的產業鏈最上遊,但是中下遊才是這條產業鏈的核心。
比如無論是科研還是臨床應用,都需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幹細胞來源,這有賴於中遊成熟的細胞製品。
如今廣東省(賽萊拉)區域細胞製備中心成為廣東省首家、全國規模最大的升級區域細胞製備中心,並以「自動化生產」「規模化製備」和「個性化定製」的智能生產模式集中解決細胞製品及生產流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問題。
「目前我們三批送檢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通過300多項檢測,獲得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檢定報告。由我們幹細胞科研團隊歷時4年成功研製出的第三代無血清培養基,打破國外壟斷,解決了幹細胞產業化卡脖子問題,同時,我們也聯合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加快推進幹細胞產業化『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進一步科研攻關,推進打通幹細胞產業化的關鍵環節。」陳海佳說。
未來:推動治療罕見病等核心技術攻關
目前在成熟的幹細胞製備技術下,賽萊拉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開展的「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與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開展的「經子宮動脈灌注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因重度宮腔粘連所致不孕的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均已在國家衛健委完成備案,並已啟動臨床研究。
幹細胞療法常常被比作拯救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也體現了人們對幹細胞新藥的期待。
目前美國、歐洲、韓國和日本等地已經有超過10款幹細胞藥品獲批上市,中國則尚無一款幹細胞藥品能夠完成開發全流程並成功上市。陳海佳正為此而努力,賽萊拉與頂級醫療機構合作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骨關節炎新藥研發項目,已完成臨床前安全性評價,計劃今年年底向國家新藥審評中心提交臨床試驗批件申請。作為項目負責人,陳海佳牽頭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聯合攻關幹細胞治療肺纖維化新藥等重大課題,並將進一步推動幹細胞治療罕見病等核心技術的攻關。
「總書記指出,創新就要敢於承擔風險。我深有感悟,幹細胞作為最前沿的生命科學,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個腳印踏實推進。我花了十一年時間奔跑在中國幹細胞產業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看到了前面的一線曙光,但是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窮盡一生能做出一款治療重大的難治性疾病的新藥,那將是一件偉大的事。」陳海佳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龍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