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
辯證唯物主義
一、唯物論(辯證唯物論)
1、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原理】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從主觀出發,反對「上帝創世說」。
2、物質決定意識
【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反對從主觀出發。
3、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4、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正確處理主客觀的關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5、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原理】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目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世界,造福人類。
6、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
【原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尊重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二、認識論(唯物認識論)
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原理】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2、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
【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把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於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4、真理的反覆性和無限性原理
【原理】認識具有反覆性,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
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方法論】真理的反覆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三、辯證法(唯物辯證法)
●聯繫觀●
1、事物是普遍聯繫的
【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它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用聯繫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聯繫是客觀的
【原理】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從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繫是多樣性的
【原理】事物的聯繫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藥善於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係
【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個部分構成的有機聯繫的統一整體。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帥著部分。
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離不開整體;整體與部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一定的條件下,關鍵部分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辦事情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5、系統優化的方法
【原理】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系統是由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發展觀●
1、事物是發展的(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是發展的,物質世界就是一個永恆發展著的世界,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方法論】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量變和質變辯證關係(事物發展的狀態原理)
【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的。
【方法論】要重視量的積累,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3、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趨勢的原理)
【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支持保護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
●矛盾觀●
1、矛盾(客觀性)的觀點及方法論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具有鬥爭性和同一性兩種基本屬性。
【方法論】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係的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二者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兩者在不同的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堅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統一,既要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和工作方法。
5、主次矛盾原理
【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在複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包含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我們稱此為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進程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方法論】在觀察和處理複雜問題時,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同時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既要抓住重點,又要照顧一般。
6、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在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姿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票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
【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
7、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的原理
【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兩點論就是在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點論是在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論】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和主流,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8、辯證的否定原理
【原理】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聯繫的環節。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實質是「揚棄」。
【方法論】這個原理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的意識。
9、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
【原理】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時也包含對現存事物否定的理解,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方法論】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歷史唯物主義
一、唯物史觀(歷史觀)
1、【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方法論】生產關係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堅決反對脫離群眾的傾向和作風。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重視科學社會意識的促進作用。
二、人生價值觀
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牢固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係。
2、人生價值的實現和創造原理
【原理】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人生的價值首先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誌,是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論】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客觀條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發揚頑強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職,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