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基爆賣1000億
由於A股跨年行情的火爆,去年7月的新基發行熱潮又開始重演,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
根據上海證券報報導,2021年第一個交易日就出現了三隻以上日光基:
投資老將餘廣掛帥的景順長城核心招景混合型基金一日結束募集,達到募集規模上限80億元;
鄭澄然、孫迪掌舵的廣發興誠混合型基金也遭搶購,達到發行上限120億元;
楊棟管理的富國均衡優選同樣實現一日售罄,該基金募集上限100億元。
截至2021年1月6日,已經出現7隻日光基,認購資金平均都在100億以上。根據中國證券報報導,本周已經有超千億級別的資金排隊進場,新基發行不可謂不火爆。
資料來源:中國證券報
為了宣發新基,公募基金公司也是絞盡腦汁,老將那就是「牛基長跑賽手」,新將就往去年的業績上靠,排名靠前的就可以用光明正大的用「TOP10」、「冠軍基」作為宣傳旗幟,沒有那麼靠前的也沒關係,還有「翻倍基」掌門人這麼個名詞。
最恐怖的是,僅一月份就有接近60隻基金髮行,其中不乏牛基名將。去年公募基金髮行份額超過3萬億,掀起了居民資金入市的高潮,今天公募基金似乎想複製去年的盛況,加速居民資金入市。
雖然之前跟大家提過,國家在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
雖然投資基金能夠使我們分享我們國家的經濟的增長,提高資產投資回報率,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能夠無腦的投資基金。
今天就跟大家分析下,目前要不要買這些新基金,要不要去追「冠軍基」、「翻倍基」。
02 爆款基金魔咒
其實,A股素來有著「爆款基金魔咒」之說,如果公募基金新發份額達到高點或者頻繁出現新成立基金募集破百億,那麼往往可能是短期市場的高點。
在2007年和2015年大牛市之中,基民都是在股市大幅上漲,基金取得較高收益後才開始蜂擁進場,由此帶動百億爆款基金的熱銷。
這部分投資者對股市不了解,也沒有什麼投資基礎,大部分都是聽到股市走牛的消息跟風入場,我們知道在任何市場跟風者往往是被收割的。可以看到就在新成立基金份額達到高點、投資者轟轟烈烈入場後,股市就開始崩潰,這部分追高的投資者就被套牢了。
資料來源:東吳證券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這次會不一樣嗎?
截至今天(2021年1月7日)收盤,上證指數、滬深300、創業板指等已經六連陽了。上證指數漲幅為0.71%,盤收3576.20,離3600點亦不遠矣;創業板指漲幅為1.52%,盤收3162.40,創近五年新高;滬深300指數漲幅為1.77%,盤收5513.66,相比2015年牛市最高點漲幅為3.35%。
資料來源:Choice數據
如果從2019年算起,截至2021年1月7日,上證指數漲幅為43.30%,深證成指漲幅為112.11%,創業板指漲幅為152.89%,滬深300指數漲幅為83.14%。就算是以後視鏡來看,我們絕對是處於一場牛市中,起碼是結構牛。
之前我還擔心這場牛市是不是快到頂了,現在看到發了這麼多新基金來接盤,我突然不怎麼擔心了。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自己能賺泡沫的錢,就忘記自己身在泡沫中,收益和風險並存,現在是與狼共舞。
所以,我們在投資基金時也要謹慎,既然知道自己身在牛市中,買新基金就不太划算。最大的原因是老基金倉位高,能夠最大程度享受股市的上漲,而新基金還有不超過6個月的建倉期,股市漲新基還在建倉,等建完倉股市暴跌就比較尷尬了,特別是封閉基,可能都無法贖回。
以前就發生過,牛市高點發封閉基,結果幾年後才解套。
老基還有如下優點,去年7月大漲的時候我也分析過,我就直接複製過來了。偷偷地告訴你們,我之前是7月13日寫的《罕見瘋狂,新基金爆款「大轟炸」,為什麼牛市中最好不買新基金》,結果14號就開始暴跌。
03 冠軍基魔咒
再來說說「冠軍基」「翻倍基」們值不值得追?
其實基金投資中也存在一個魔咒,那就是「冠軍基魔咒」,即當年的冠軍基在下一年往往表現不如人意。
例如,2015年的冠軍基為易方達新興成長,而該基金2016年同類排名為99%,也就是說其次年業績比99%的同類基金要差。
數據來源:恆天基金投資管管家
這是因為冠軍基一般是採用押寶某一個行業的投資策略,保持最大的進攻性,在踩中了市場風格之後業績自然也是一騎絕塵。但是市場風格卻是多變的,一個超級賺錢的行業必然會引來諸多資金的追逐,從而使得賽道擁擠透支潛在收益。
其實不只是冠軍基,業績TOP10基金也是一樣,去年業績排名靠前的基金多是重倉新能源、白酒,那只能說明新能源、白酒漲的好,很難說明基金經理投資能力強。
因此,與其去追逐短期市場風格,不如追求長期跑贏!
至於那些牛基、長跑基基金經理髮新基金,那為什麼不買老基金,買新基金就是多此一舉。
最後希望國內的公募基金們能多講點職業素養,重視投資管理而不是流量營銷,履行一個受託機構的指責,多為投資者利益著想,而不是只想著管理費,不要一到牛市就發一堆新基金,真正的好基金,基民們自然會去申購。
聲明:本號所寫文章,均出於興趣愛好,並非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盈虧自負。本號不薦股、不推薦基金,謹防假冒。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