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天闢地,創造萬物的傳說,大家熟知的是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摶土造人,造六畜的傳說。這些神話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已經難以說清是從哪裡開始。
最早的記載有盤古開天闢地的是《三五歷記》,又作《三五歷》,為三國時代吳國人徐整所著,內容皆論三皇已來之事。此書已佚,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
書中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裡。後乃有三皇。
湖北竹山縣女媧山,傳說就是女媧伏羲摶土造人,鍊石補天的地方。
總之,在廣大地區,都大致留下了盤古和女媧,伏羲造天地的傳說。
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少數民族的傳說中,留下了更為豐富的關於開天闢地和創造世間萬物的傳說。
在苗族古歌的開始,便介紹了開天闢地的故事和天地萬物的由來。古歌用問句的形式,沿著時間線倒著向上追問。在創造天地的過程中,古歌中涉及許多神奇的人和物。
古歌中特別提到有一個叫姜央(苗語:Jangx Vangb)的人。這個人「造天和造地」,「造鬼和造人」,「造山坡生草草」,「造水塘長浮藻」,「造螞蚱亂蹦跳」,「造狗打獵滿山跑」,「造耕牛犁田地」,「種出糧食咱吃飽」。這個可以說非常全能,將一切都造了出來。同時這段話還描述了一個農耕與打獵共存的生活場景。姜央造山坡水塘,造青草浮藻,就有點像盤古將身體化為山川河流,化為樹木巖石。而姜央造動物就像女媧造六畜的傳說。所以到了苗族這裡,這一切都成了神通廣大的姜央所造。
但是這苗族古歌中依然有盤古。而且此盤古並非音譯,指的就是漢語中的盤古。在苗族古歌中世界最開始也是一個蛋。蛋中有一個英雄盤古。盤古在蛋中掀動,將蛋撕成兩半。「一塊蹦起升上去,一塊墜落掉下來,變成薄薄兩大塊。」這個關於盤古的傳說與一般所流傳的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是基本一致的。
而在盤古與姜央之間,還有一代一代的半神半人者。他們擁有不同的名字,與其他上古傳說中的名字並不相同。但是從時間上說,盤古之後所處的時期民族尚未分化。所以苗族古歌中盤古之後出現的人物應該與其他的上古神話中有對應之人。只不過隨著苗族與其他民族的分化,不斷地遷徙,時間的流逝,苗語語音逐漸發生變化,導致他們古歌中的名字發音出現變化,與其他民族的上古神話中的人名不再一致。但是還是可以根據一些蛛絲馬跡來進行推測。
比如那位姜央,他擅長農耕。想到農耕,自然能想到炎帝。而炎帝正是姜姓。那麼炎帝是不是與姜央只有這一個音相近呢?當然不是。這遠古都是以圖騰來區別部落的。而蚩尤部落與炎帝部落都是以牛角作為圖騰。所以他們兩個部落的關係自然是非常近的。姜央,又作央、勾央、炎,所以這位姜央可能約等於姜姓炎帝。
但是這位姜央比神農炎帝更為神通廣大,又像是伏羲和女媧。
所以姜央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伏羲、女媧和炎帝的合體。
從關於開天闢地的傳說中可以看出,少數民族的傳說中既有與廣大地區完全相同的地方,也有稍有區別、卻又有關聯的地方。由此可見文明最初少數民族與其他民族可能都是在一個文明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一起共同生活、有著共同起源神話的部落分化為不同的民族。然後神話故事就開始漸漸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