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是人心的一種表達,該如何正確說話?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第二十集 (上)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第二十集 (上)
回顧: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視頻精彩節選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我們跟兄弟姐妹之間相處,要想能夠實現和睦,體現出孝心,最主要的應該從這兩方面入手,一個是錢財,一個是互相忍讓,我們知道人們對於錢財都很看重,因為錢財是人們賴以生存的。
我們不能少了錢,但是也不能過分看重,過於看重錢財,我們就會與周圍的人常常發生爭執。 這方面我們在上節課講的比較詳細。和兄弟姐妹之間言語這方面也要忍讓,因為很重要。
因為在人與人之間主要靠言語,言是心聲;語是說話。有時候為了一點小的事情而爭執不下,爭是非,辨對錯,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而對方錯了。
誰也不讓最後傷了和氣,就產生了矛盾,有了矛盾就互相有了成見,開始有了不滿,久而久之這種心形成就會破壞兄弟姐妹的和氣。那麼我們要清楚,不但我們和兄弟姐妹會如此,和所有人都會因為言語不慎而傷了和氣並產生矛盾。
當然,這裡就告訴我們言語要忍,誰忍呢? 我們自己忍,而不是讓對方忍,如果讓對方忍,那是不行的,永遠也不可能忍的, 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去忍,而是我們自己忍,他說話重了,說的不好聽了,我們要學會忍耐,尤其和兄弟姐妹,因為兄弟姐妹性格都不一樣,雖然是一母所生,但性格不一樣,而且文化背景好,修養也不一樣。
比如哥哥姐姐對弟弟妹妹有時候態度非常嚴厲,或者弟弟妹妹非常頑劣,這都要互相包容, 我們要能在言語上忍,必須要在內心裡有忍讓。
如何能夠忍呢?首先要明白道理,我們把對方對我們不適當的言語或者過分的言語不放在心上, 而且在外表不表露出來,不發洩出去,說實話確實對人是一種懲罰。
我們在社會上無論與上級下級與同事、同學或者是各種關係的人,要想能夠保持一種和睦的狀態,首先在言語上要守禮,說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為人處世做事要如何說話,應該跟什麼人說什麼樣的話, 真是這樣,你跟小人說話你絕對不能夠講大道理,這個小人有的人沒文化,那怎麼辦呢?
讓他接受你,他聽你的才行,他不聽你的,你跟他說再多也沒有用,他也聽不進去,這也適用於我們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更應該如此,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我們都想讓自己的家人去學習, 有時候常常誇誇其談,給家人講道理,要求家人,那怎麼樣呢?只會適得其反,因為你你改變了他的生活狀態。
他覺得挺好,你改變我能行嗎? 而且還用這種不好的言語行為壓制家人或是身邊的朋友, 所以不能讓家人接受。
所以說因為我們的言語不慎而導致了我們家裡的兄弟姐妹對我們的反感,所以說我們要勸家裡人,必須自己先做出好樣子, 什麼好樣子? 就讓他們感覺你太好了,跟家裡人和睦相處。所以說言語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不與任何人結怨,不結怨最初的方法就是言語,要會說話,不能得罪人。
我們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有的兄弟姐妹之間說一句不禮貌的話, 那真是多少年都記著,你以前說過我一句話, 記恨你啊!雖然沒有發作出來,但是始終記得,你記著就是記恨你啊,這就會導致不和睦啊! 心裡老有芥蒂。
我們說到孔門四科當中言語排在第二; 第一是德行; 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為什麼言語重要呢?不會說話,不分場合、地點,我們跟對方說話一定對方的身份、地位、背景、年齡都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