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歷史一樣古老的印度面料
悠悠恆河水流淌了千年
靜默地陪伴著古老而略帶神秘的印度
包裹少女曼妙身姿的紗麗
觸動味覺的美食
驚豔了世人的寶萊塢
……
不論我們用什麼樣的姿勢打開這個國度
一切都是濃墨重彩
仿佛這裡的人們想用盡全世界的色彩
印度人堅信神靈的世界是五彩的,他們從中吸取靈感,將色彩文化嫻熟的運用在生活的每個角落。人們在布料上印染大膽熱情的色彩,再塗上斑斕的圖案,以表達他們對神靈的敬仰和對生活的期盼。印度是古文明較早發育的地區之一。
印度的雕版塊印是印度傳統的印刷術,其主要應用於各類織物。公元前2000年就已經出現在印度了,不論是簡單圖案紋理,還是複雜的大型紋飾都可以做到。例如有印度人喜歡的動畫圖案:孔雀、大象、女神、也有伊斯蘭教所鍾愛的樹木、攀緣植物、花和葉。
雕版印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印刷術,先由技藝精湛的藝人在模版上雕刻出各式栩栩如生的花紋圖案,再塗上各色染料進行印染。因其花紋中渲染著濃濃的宗教文化,因此精美而華麗!
(▲雕刻工具)
(▲繁瑣的雕刻步驟)
(▲印染顏料)
刻好了木雕,接下來就是印染了,每一種顏色都是來自於大自然。黃色來自薑黃和乳酪,綠色來自香蕉葉,橙色來自藏紅花與茉莉,藍色來自亮藍色礦物,紅色來自蔗糖和向日葵,黑色來自鐵鏽,紫色則來自醃製昆蟲。
接下來是看手工藝人們真本事的時候,這種看似簡單的印刷,其實需要匠人深厚的功底和經驗,整齊排列的圖案,一絲不差的被印染到織布上。
(▲被印染成的衣服)
(▲被印染成的毯子)
印度的刺繡工藝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嫻熟的技藝和多樣的風格,現已成為印度服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很多關於印度的影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印度人總在追求著一種精緻的狀態,不管是傳統還是時尚,古雅還是飄逸,那些搖曳的風情下總會讓人眼前一亮,這就是印度刺繡魅力的奇特之處。
(▲圖案模型)
一個印度小小村落的刺繡,在村民自己眼裡或許僅是手口相傳的一門普通技藝,並沒有太大的價值,但是到了當代設計師的手中,就產生了點石成金,變廢為寶的作用。而現今越來越多的非遺工藝和民族文化都面臨著日暮西山、江河日下的生命危機。雖然如此,卻並不是不可挽回,這也需要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溝通的平臺與契機。
就像中國的很多傳統文化和工藝都在日漸消失,我們希望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人們的保護和重新利用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它們重拾起來。
印度的印染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亞歷山大大帝對印花棉布的描繪或許是關於印度印染最早的文字記錄。印度傳統工藝以靛藍、茜草、薑黃、紅花等植物為原料,無需化學固色劑就可以染制色澤絢麗且不褪色的布料。印染的成果往往決定了一匹布料一生的命運。
(▲當地的村落)
(▲扎染使用的顏料)
印度扎染注重裝飾圖案並且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多運用象徵吉祥的蓮花,以及象徵力量與智慧的大象等紋樣。它往往藉助於紗、線、繩,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方式扎結後進行染色。通過增加或減少染料控制顏色效果,最終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因此經過扎染的每匹布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色彩語言。
印度光鮮亮麗的服飾背後是古老的工藝傳承。哪怕經歷殖民與戰爭浩劫,在印度河流域始終保留了一方傳統。從織布、印染,乃至縫製成衣,所幸轟鳴的工業革命沒有完全取代這片土地上流傳已久的技藝,讓它仍能在追逐現代生活的夾縫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