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工作中的阮羚。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婷 通訊員 謝文哲 王曉凱
「在特高壓這一領域,我們引領了國際進步和發展,為國人爭了光!」
洪亮的嗓音、黝黑的臉龐,57歲的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阮羚風風火火出現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面前。
自信飛揚的背後,是他多年來的匠心求索。
38年,他從一線工人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一名技術學徒到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38年,他始終奮戰在生產和科研的第一線,帶領創新團隊創造了20項電力工程「世界第一」,讓中國技術走向世界。
38年,從風華正茂到霜染鬢髮,他的人生像一股永不枯竭的電流,釋放著無限的激情和能量。
4月19日,記者走進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聆聽他的故事。
「無數個無窮小之和可以是無窮大」
一股鑽勁兒磨出20項「世界第一」
1981年,20歲的阮羚中專畢業後分配到湖北省電力試驗研究院高壓研究所。那時的他,每天扛著工具包,拎著測試儀,哪裡有故障就到哪裡。有時候,變電站在十幾公裡的野外,他還要用扁擔挑設備到施工現場。「無數個無窮小之和可以是無窮大」,這一微積分原理被阮羚拿來當做工作的箴言,「把小問題都盡力解決好,那就是大成就。」
不僅有著超乎常人的勤奮,阮羚還有著一股勇於創新的鑽勁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
上世紀90年代,很多發電廠的汽輪發電機經常因短路而燒損,停機檢修費時費力,且經濟損失巨大。
如何在不幹擾發電機運行的情況下進行檢測?阮羚跑遍了全省所有電廠,去現場做試驗,進行故障分析。8年的堅持,承接項目的人都換了幾屆,阮羚卻堅持了下來,研製出採用傳感器檢測的技術,為電力企業減少了數以千萬元計的損失。
憑藉這一成果,他榮獲當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創下3項「世界第一」。
38年時間裡,他獲得發明專利32項,帶領團隊創造了20項電力工程「世界第一」,同事們稱之為「阮羚速度」。
「攀登高峰難免會有不適應」
把能源「頂」起來,扎穩「定海神針」
特高壓,被形象地概括為「煤從空中走,電從遠方來」。隨著能源需求越來越大,在直流特高壓長距離大容量的電能輸送過程中,對大容量雙向動態無功支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各種擾動發生時,一旦電壓波動,造成的損失不可想像。
這是特高壓面臨的一道世界性難題。「通俗來講,需要一個動態的無功支撐,把能源『頂』住,讓它完美地從首端送到末端。」多年的特高壓研究,讓阮羚保持高度的職業敏銳度,他聚焦到有著電網運行「定海神針」之稱的調相機研發。
2015年底,阮羚主動請纓,帶領團隊開展前期分析研究和探索。
他提出,配套建設大容量調相機,解決特高壓直流送、受端電網無功支撐能力不足的問題——這與「國家電網直流特高壓大型調相機工程」構想不謀而合。
2016年,阮羚團隊成為牽頭該國家級項目中唯一一家省級電科院。「這將是世界上首次在特高壓電網大規模配套建設大容量調相機,標誌著我國骨幹網架已進入特高壓電網的全新時代,這是名符其實的劃時代工程。」
2017年,阮羚團隊率先完成我國新一代大型調相機關鍵性能與試驗研究,創造5項「世界第一」。
如果說特高壓是電力建設的珠穆朗瑪峰,那麼阮羚就是不折不扣的珠峰攀登者。「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由不得我們畏懼和退縮,敢於亮劍是唯一的選擇。」阮羚說。
「我的技術不能留給自己」
鍛造「猛將+工匠」電力鐵軍
「我的技術不能留給自己,傳給企業和社會才更有價值。」阮羚對年輕人的發展,抱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010年,「阮羚專家工作室」作為湖北省電力公司首個專家工作室掛牌。
能進入工作室的大多是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及華中科技大學等名校的高材生。入職培訓第一課,阮羚就要求博士們到工地上去鍛鍊,實現角色轉變。
阮羚常說,一名稱職的專業技術人員,幹活時必須是能幹的工人;遇到問題時必須是優秀的技師;談判時必須是明白的專家。
在他的精心培養下,「三年成專家」的比比皆是——自主研發出國內首臺車載GIS高壓試驗平臺的陳雋,主導研發世界第一臺特高壓換流變壓器大功率低頻加熱電源裝置的「湖北省最美青工」謝齊家,全國最年輕的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崔一鉑,編制我國電力行業首個特高壓現場試驗標準的沈煜等等。
去年12月21日,國網與巴西國電聯合投資建設的巴西美利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順利投運,阮羚團隊的成員就為工程提供了技術支撐。